潍坊学院马克思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如何?为什么?

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关系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派别的唯一标准。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题。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一原理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确认社会生活的在本质上市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省会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的进步。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

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有何含义?

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

1. 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送我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的一般发展规律)是什么?

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