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3、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①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②环境目标是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共同核心;
③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5、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①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②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③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
④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更佳的环境效益。

6、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会议
第二个路标---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第三个路标---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8、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第一,从物质生产方式上看,要向生态系统回归,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在经济、技术等各方面不断创新,比较全面的改造现有的物质生产体系,建立起相应
的、由不同生态经济体系,包括工业、农业、城市等各种类型构成的循环经济体系,其目标不是传统GDP的增长,而是基本需求满足基础上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第二,从政治、法律和道德上看,要把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爱护纳入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中。

把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与人一样公正、公平对待的主体,同自然平等相处,崇尚简朴的生活和有节制的物质消费,人类的需求不能超越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第三,从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看,要从工业社会主导的个体主义和还原论转变为自然整体主义和有机论,确认人不应与自然相分离,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存在物质的性质,是由它与其他存在物以及与自然整体的存在关系决定的。

9、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手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
1)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
a.人是第一主要对象;
b.物也是重要研究对象;
c.资金是系统赖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对象;
d.信息是系统的“神经”,信息也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对象;
e.时空条件亦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2)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三个方面:个人、企业、政府。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第二章
一、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②“污染者付费”政策;
③“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三、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④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⑤环境保护基本法
⑥环境资源单行法
⑦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⑧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法令、法规和条例
⑨环境保护地方法规
⑩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
四、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1)“三同时”制度: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
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2)排污收费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
7)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五、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区别:
1)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申报登记,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噪声、或固体废物者,按照法定程序就排放污染物的具体情况,向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和注册的过程。

2)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然后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从事排污行为的一系列环境行政过程的总称。

六、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
(一)概念: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体。

(二)性质: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3)环境标准的制定像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七、环境标准分类:五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其他标准。

八、环境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标准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1)生态学第一定律——极限性原理;
2)生态学第二定律——生态链原理;
3) 生态学第三定律——生物多样性原理。

三、环境容量: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环境容量M有两个组成部分,即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容量R 。

前者可以通过环境质量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

环境容量应
是一个描述系统性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动态变化量。

环境容量的概念表述了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但这只是环境功能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环境还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能源,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不仅与环境系统本身的结构有关,还与外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输入输出有关。

若将环境承载力(EBC)看成一个函数,那么它至少包含三个自变量:时间T、空间S、人类经济行为的规模与方向B:
EBC=f(T,S,B)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是时间性、区域性、主客观的结合性。

第五章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类型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益指标,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情况指标以及其它相关指标。

三、环境平价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通过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相关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确定环境区划和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

2)社会经济评价:评价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英雄最大的是人口评价,经济活动评价和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三大方面。

3)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是正确认识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环境质量的地区差异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环境质量评价突出超标问题,以明确环境污染的时空界域为主要环节,指出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潜在的环境隐患等。

4)污染源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

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评价,按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排序,确定评价区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污染评价还应酌情涉及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污染源分析等。

四、环境与社会经济预测方法
1)社会发展预测: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也包括一些其他社会因素的确定,如规划期内区域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意识等各种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消费倾向和对环境污染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有人口状况及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人口的状况,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参数之一。

进行人口预测,主
要关心的是未来的人口总数。

2)经济发展预测:经济发展预测包括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工业总产值预测等。

能源计算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三项。

能源消耗预测方法包括人均能量消耗法和能源消耗弹性系数法。

耗煤量的预测可分为以下民用耗煤量预测和工业耗煤量预测。

民用耗煤量预测可用公式表示:Es=As·S;式中,Es-预测年采暖耗煤,t/a ;As-采暖耗煤量系数,t/m²;S -预测年采暖面积,m²/a工业耗煤量预测方法有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几种常用的方法。

3)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预测是预测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等环境要素中的总量、浓度以及分部的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预测规划期内由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损失。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其主要内容是预测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常用方法有:箱式模型法;高斯模型法;线源扩散模式和面源扩散模式。

水环境质量预测:选用或建立水质模型,如河流模型,河口、湖泊水库模型等均是进行水质预测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方法有:完全混合的河流水质预测方法;一维河流水质模型;湖泊水质预测模型;单一间段S-P 模型;多河段BOD5 模型和多河段DO 模型。

固体废物环境质量预测:一般包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城市垃圾产生量及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等内容。

常用方法有: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主要运用系数预测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主要运用系数预测法;噪声环境质量预测包括交通噪声预测和环境噪声预测。

交通噪声预测方法:常用的是有多元回归预测,即根据用车流量、道路宽度、本地噪声值与交通噪声等级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环境噪声预测方法:一种是多元回归预测方法,另一种为灰色预测方法。

第六章
一、环境预测:环境预测过程是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的科学分析,指出影响未来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寻求改善环境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二、环境功能区划:城市环境功能区、空气环境功能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城市声学环境功能区。

第七章
一、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1、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

2、确定数值超标河段和主要污染物。

3、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4、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放量。

5、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二、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第一、在进行流域水环境规划时,应对水环境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水环境的
主要问题,包括水量、水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并查明问题的根源所在。

第二、确定规划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同时考虑客观条件,从水质和水量拟定水环境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是水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选定规划方法。

在水环境规划中,通常可以采用两类规划方法:数学规划法和模拟比较法。

采用何种规划方法,应视具体的水环境规划类型和资料的情况来确定。

第四、拟定规划措施。

在制订水环境规划的方案中,可供考虑的措施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等。

如何寻找最小费用的方案是水环境规划的重要任务。

第五、提出供选方案。

将各种措施综合起来,提出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

第六、规划实施。

三、水环境容量:指水体在特定的目标环境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四、水环境容量按污染物性质分类: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

五、水环境控制的技术措施:
(一)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
1〉清洁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工艺定义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战略,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污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2〉浓度控制: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量之目的。

3〉总量控制: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总量。

(二)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
1〉人工复氧;2〉污水调节;3〉河流流量调节。

第八章
一、城市环境规划
1.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是调整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城市环境规划应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环境目标为宗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城市生态规划和污染控制规划。

2.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二、城市污染控制规划的主要内容:预测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确定功能分区及各区的环境保护目标值;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环境目标值的污染防治方案,其中包括污染源控制方案、环境保护投资方案、处理设施建设方案
等。

三、城市污染控制规划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第九章
一、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应能力。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组成因子按照一点的加权叠加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可动态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如果这样”将会产生何种后果和“最好这样”的合适区域。

生态敏感性分析包括水土流失评价和敏感集水区的确定等。

生态敏感区:指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破环和影响的区域。

生态脆弱区:指生态区域交错的地方。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人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

第十章
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二、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并称为“3R原则”。

三、基于污染预防思想的环境管理模式:
1)源消减:源消减包括减少在回收利用、处理或处置以前浸入废物流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数量的活动,以及减少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排放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活动。

2)废物减量化:由产生者减少有害物的体积和毒性,其中包括削减废物产生的活动及废物产生后进行回收利用与减少废物体积和毒性的处理处置。

3)循环经济。

4)污染预防层次。

第十一章
一、环境绩效:环境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基于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二、环境绩效评估:是由独立的考核机构或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
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评估活动。

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又称杜邦模式。

基本特点是通过循环来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

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

,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热、废渣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又称DSD模式。

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四、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寿命和服务领域持续地应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增加生态效率,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对生产过程,节约能源和资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和落后的工艺及设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数量、毒性和污染。

———对产品,要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设计和实践中。

五、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其总体核心是:生命周期评价是对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直至最终处置——的环境因素及其潜在影响的研究。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区别
固体废物处理是指将固体废物变成适于运输、利用、贮存或最终处置的过程。

其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和固化处理。

固体废物处置是指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

其方法包括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