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德装备制造园绿地与生态系统规划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中德装备制造园绿地与生态系统规划探索
刘福星,周慧,高鹤鹏,李晓宇
摘要:本文基于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总体规划的实践,从园区现状生态发展问题、生态治理与规划策略、生态体系空间规划、生态建设与治理等4个方面论述产业园的绿地与生态系统规划实践经验,探讨针对制造类产业园区的生态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与发展路径,尝试探索多种技术手段应用于绿地与生态规划当中,以期为类似规划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绿地与生态系统,绿地规划,生态规划方法
引言
沈阳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是在《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也是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战略的重要载体。
园区近期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工业服务四大产业。
该园区的总体规划将其定位为拉动沈阳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合作试验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引领区。
该园区的总体规划与建设方案也于2015年通过国务院批复,其中对于绿地生态的修复治理是园区的重要工作。
因此,本文围绕沈阳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绿地与生态系统规划展开论述,以下简称中德园。
1.园区现状生态条件发展问题
1.1本底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
中德园所在的铁西新城总体上呈现东部建设区与西部生态区的交织格局。
中德园范围内以农林用地构成的生态基底、高压走廊与浑河、细河、浑蒲灌渠东西贯穿构成的生态廊道,规划范围内细河悠谷、大潘林地等城区绿地公园与沟塘构成的生态斑块等生态要素构成了中德园内尺度不一、类型多样生态系统格局。
但由于园区建设刚刚起步,这些优秀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保护与利用。
图1 中德产业园生态网状绿地模式图
1.2布局体系破碎,生态效益不佳
目前中德园内的绿地空间分布失衡,建设过程中“见缝插针”,绿地没有形成良好的空间体系,浑河良好的生态效应无法与滨水区腹地融合,细河沿线绿地连续性较差,绿地的生态效益难以发挥。
1.3绿化指标偏低,环境品质不高
中德园建成区内的公共绿地指标不足,与未来面向国际化、低碳化发展的定位不符。
除浑河西峡谷、细河悠谷、大潘林地、浑河河滩地以外,现有绿地以街头绿地为主,公园数量较少,有些街头绿地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未来市民和高端从业人员的生态游憩需求。
1.4 生态污染严重,影响园区形象
细河是园区内东西贯通的主要生态地上河流,但现状工业对沿线水体、大气以及土质的污染较为严重,亟需进行生态修复整治,这是中德园生态系统与治理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生态治理与规划策略
针对园区的以上绿地与生态发展问题,规划坚持“生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创造空间网络化、环境低碳化的绿地与生态系统为目标,建立具有多种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水系网络,全面提升人均绿地面积、绿化用地比例、绿地服务半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并通过确定绿线、蓝线等方法,与规划管理相连通,确保规划的可
操作性。
2.1因地制宜——环境效益平衡发展
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布局各类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均布置,城市各类绿地有机结合,形成网络状的生态绿地系统。
2.2总量适宜——确定生态空间的适宜总量
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为目标,确定生态空间的适宜总量,增加有效绿化空间和控制湿地净损失。
保护和建设好城市赖以依托的现有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铁西新城的环境优势,培育铁西新城的城市绿化特点。
2.3布局成网——构建产业园生态网状绿地模式
以系统理念和网络化思维为基础,综合考虑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诸多问题与矛盾,通过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增强区域内外生态系统的联系;通过公共绿地布局优化,提高绿化的服务范围;科学设置的通风廊道,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图2中德产业园生态网状绿地模式图
2.4低碳高效——提高绿化空间的生态效益
根据中德园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遵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生态化园区理念建成生态公园式园区。
通过提高乔木覆盖率、丰富植物品种、提高本地植物指数等途径优化绿地结构,有效提高绿化空间的生态效益。
3.生态体系空间规划
3.1生态格局架构——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在细河U谷、浑河西峡谷取得巨大生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沿三大生态廊道向西延展,借助细河蜿蜒曲折的空间肌理,以园林式手法对绿地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布局,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手段,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筑与区域相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
通过浑河、细河、浑蒲灌渠三条横向生态廊道与纵向生态绿楔构建网络化的生态格局,构建“东西水脉贯穿+南北绿楔隔离+活力节点镶嵌”的生态安全格局,扼守沈阳都市区西部绿楔与滨水生态廊道,保障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相互契合的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
3.2东西水脉贯通——提供生态游憩空间
以浑河、细河、浑蒲灌区三条现状东西向贯穿的自然水体资源为基础,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三条公共空间廊道,为居民提供生态游憩空间。
同时,充分发挥地区的生态保育功能,严格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分段布局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高尔夫、疗养、公园等功能,总体形成郎家植物园、西峡谷公园、巴伐利亚公园体育公园等节点为主的多种风格主题公园序列,形成重要的结构性绿地空间与亲水游憩带。
图3 中德产业园东西水脉廊道影响范围图
3.3南北绿楔隔离——塑造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
为塑造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在“生态优先”的理念指导下,以园区规划快速路和主干道为生态廊道,两侧控制防护绿化带,与三条水系通廊形成网络状的生态空间结构。
重点以浑河二十六街、宝马大街、浑河二十一街、四环路、浑河十五街、中央大街为载体,控制南北向的六条绿楔,一方面沟通浑河与细河廊道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作为不同功能簇群之间的隔离。
3.4生态斑块镶嵌——打造不同尺度生态公园
以浑河、细河、浑蒲灌渠为主要路径,按照绿地分类,以服务半径合理均匀布局城市公园绿地和公共空间,使城市水系成为城市的活力触媒。
中德公园等综合性大型公园服务半径为2000—3000米,科教公园、细河U谷公园等中型公园服务半径为1000—1500米,宝马公园、生态公园等小型公园及街头绿地服务半径为200—500米。
3.5绿地系统构建——合理控制园区绿地规模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综合考虑中德产园实际情况,规划将绿地系统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生态绿地四种类型。
建立“分布均匀,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以沿道路、河流的带状公园为脉络,散布其中的街旁绿地为基础,中德公园、宝马公园、细河U谷公园等大型公园为重点,黑森公园、巴伐利亚公园等具有德国风貌特点的景观公园为特色,高压走廊、道路绿化等防护绿地为补充,形成遍布中德园、服务广大居民的“网络状”绿地体系。
图4 中德产业园“网络状”绿地体系示意图
3.5.1统筹结构性绿地布局
规划将浑河北岸滩地公园打造成为群落式的生态公园体系,包括湿地科普公园、巴伐利亚公园、浑河体育公园及浑河西峡谷公园等。
湿地科普公园充分利用现状湿地及生态植被,规划建设具有生态知识科普价值的湿地科普公园及天然博物馆,融合参观、教育、科普、娱乐等功能。
巴伐利亚公园融合德国郊野公园的设计元素,整合生态景观,形成具有德国特色的郊野景观公园,集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
浑河体育公园结合运动休闲步道、运动小品等设施,打造集天然运动氧吧、生态休闲运动长廊等功能。
浑河西峡谷公园内设有体育场馆、服务中心、五星级酒店宾馆、游乐项目等休闲娱乐、运动康体的服务设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人气及知名度的生态公园,未来还将建设蚂蚁王国、西峡谷游乐场等娱乐项目,最后将形成具有多主题、多功能的综合性公园。
3.5.2构筑绿地指标体系
(1)人均绿地面积指标
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人均绿地计算公式:Agm=(Ag1+Ag2+Ag3+Ag4)/Np,式中Agm—人均绿地面积(㎡/人);Ag1—公园绿地面积(㎡);Ag2—生产绿地面积(㎡);Ag3—防护绿地面积(㎡);Ag4——附属绿地面积(㎡);Np—城市人口数量(人)。
依此公式算的中德园人均绿地22.4-25.6平方米。
(2)碳汇计算
以公园绿地、防护绿地、林荫绿带、生态绿地及河流水系共同形成绿地系统,各类绿地用地总面积约4.3km2。
最终实现园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12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约40%,水面率2.8%,绿地500米步行可达覆盖率100%,可吸收CO25.03万吨/天,释放O23.35万吨/天。
4.生态建设与治理规划
4.1海绵城市建设
4.1.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建设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在划定中德园园区蓝线的基础上,统筹建立浑河、细河、浑蒲灌渠等水系廊道与中德公园、宝马公园等生态斑块的生态联络,在园区中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4.1.2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控制地表径流量
中德园的海绵城市建设应依据《指南》的技术要求,充分尊重沈阳市地域气候特点,所有出让土地均严格控制地下建筑密度,地面透水必须率大于4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中德产业园建成区最终可渗水面积将达50%以上,确保每个小地块形成“小海绵”。
合理设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绿地率,二类居住用地绿地率应大于30%,工业用地绿化率20%-30%,同时,中德园区内应控制透水铺装率,并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
4.1.3全面推广绿色建筑
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在开工的200万平方米高质量保障房及新建企业工厂范围内,推广太阳能综合利用、地源热泵、外墙外保温和节地、节材、节水、节能等绿色建筑等技术,鼓励设计、建设高星级绿色商业开发项目,逐步从单体示范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过渡。
4.2水体治理规划
目前细河受到沿河工业企业及居民生活垃圾的污染,亟需治理,承接铁西新城总体规划要求,从以下四个原则出发,运用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使细河重现活力。
4.2.1自然原则
细河的生态修复趋向于运用自然材料,如使用木桩、抛石、沉石进行护坡护岸,河堤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
调整河道结构,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模拟自然状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2.2生态原则
因地制宜,构建细河生态走廊,治理与控制河堤水土流失,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
4.2.3整体景观原则
从三维空间考虑,统筹进行细河上下游、左右岸,由河底至堤岸多层次立体修复,统筹考虑沿岸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整体要求。
4.2.4预防控制污染、保护水源原则
对于工业污染:可由环保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污染企业的建设,同时利用目前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良机,对原有污染企业进行关停或转产,逐步向无污染工业过渡。
遵循以上规划原则,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水系治理经验,形成对细河的水体生态修复与河岸岸坡修复两大治理措施。
通过对细河河底形态的生态改造及水体净化等措施,达到细河的生境恢复目标。
同时,种植具有水体生态净化功能的水生及陆生植被,并采取污水净化及湿地景观等技术手段,改善细河的生态环境。
4.3雨水回收引导
雨水通过屋顶绿化与储水设备经过第一次收集,可以回用。
在居住小区以及公建等地块内通过雨水花园与景观经过第二次收集,雨水进行下渗补充地下水。
在道路上的雨水通过沿路具有生态过滤功能的生态草沟,使之进行过滤、下渗后,饱和溢流、排放至城市雨水管网,雨水经管网进入细河及浑河沿岸及绿化带中的储水设施,对初期的雨水经过净化进行储存,可以回收用作市政绿化或清洁,在暴雨情景下,可以排放至浑河,用作景观补水。
细河及浑河沿岸大面积的绿化生态空间作为生态过滤带可有效截留补充地下水,同时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在汇入河流前经过生态湿地得到进一步净化。
参考文献
[1]王艳君.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05).
[2]刘滨谊.温全平.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 2007.22(1): 84-90.
[3]黎玉才.城乡一体绿化的功能[J].湖南林业,2003.3: 19.
[4]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J].中国园林,2002(01):23.
[5]潘良.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点线面相结合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6]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9.
作者简介
刘福星,工程师,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周慧,工程师,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鹤鹏,所长,高级工程师,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晓宇,高级工程师,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