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使用动机与行为特征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使用动机与行为特征研究综述

微博使用动机与行为特征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从全面了解用户使用微博的动机与行为特征的目的出发,对现有关于微博使用动机、行为特征、动机与使用间的关系的文章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大多将动机与行为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而将动机与行为用模型的方式建立联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将用户按照不同的年龄或使用目的区分开来研究使用动机与行为特征间联系的文献则更少,因此未来还可以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模型、不同年龄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微博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等方面展开对微博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微博使用动机行为特征

引言

目前,已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微博相关的内容,这些研究涵盖了人们使用微博的动机、在微博上的行为特征、微博本身的功能和特性、微博的内容、微博在传播、企业、教育、政治方面的应用等,本文通过对现有关于微博使用动机、行为特征、动机与使用间的关系的文章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中已经通过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了很多人们使用微博的动机;对于人们的微博行为也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描述。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将动机与行为特征割裂开来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还相对较少。另外,现有研究已有很多专门针对年轻人(大学生)对于微博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的研究。但是对于新的网络群体—老年人微博使用的动机与行为特征研究的文献则较少。还有,关于人们长期使用微博的过程变化模型和不同阶段影响用户行为变化的因素的研究也还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现有关于微博的研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关于微博研究的文章数量也非常多,本文在进行文献搜索时,以2013年8月10日为结束点,搜索截至目前已公开发表的文章和会议论文,采取以下方法:英文文献,在EBSCO,Elsevier ScienceDirect,ACM电子期刊数据库中以

Twitter、microblog、micro-blogging为关键词共搜到113003篇文章;中文文献,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 数据库中,以微博为关键词搜索可得到1786条结果。从以上搜索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对于微博的研究都非常热门,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将已有的文献进行整体回顾后发现,目前对于微博的研究可以大致区分为两种类型:微博的理解研究和微博应用研究。对于微博本身的理解研究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或建立理论模型的方法来理解和预测用户的行为。对微博的应用研究是指应用设计科学或案例研究的方法完善或拓展微博的功能研究。本综述主要关注微博使用动机与微博使用行为的研究。

微博使用动机研究

微博最初的设计意图是一个供人们在其上讨论“你在做什么”的实时记录生活的平台,但有学者通过对Twitter用户的使用意图的分析,发现人们对Twitter的使用已超越了“你在做什么”的描述,而是将其拓展到了信息分享和正常对话平台的应用上。之后学者们在对人们使用微博的动机与意图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人们使用微博的动机与意图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总结如表1所示。现有研究中识别的使用动机已经非常多,但是根据动机的性质,又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两大类:社交性动机和信息性动机。社交性动机主要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微博进行社会交往的动机,如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结识新朋友等。信息性动机主要指人们希望通过微博分享、学习或提供信息的动机,如分享新闻,学习有趣的知识等。另外,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也常将感知易用性或便捷性作为人们使用微博的一个重要动机。

微博用户行为研究

目前主要是从用户的地理分布、用户使用时间、发帖数量、发帖频率,读贴频率、转发与评论行为、发帖途径、博文长度、博文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性描述。Krishnamurthy. et al.从Twitter用户的关注对象和粉丝数入手,发现粉丝越多的用户,其微博数量和发微博的频率都越高,从发帖的时间上看人们在早晨9点以后的发帖量持续上升,之后一整天的使用相对比较平稳,在晚上12点之后发帖量开始减少。Gao.et al.从访问行为、语法内容分析、语义内容分析、情

感分析、时间序列行为五个维度比较分析了新浪微博和twitter用户的行为特征,发现在两个平台上,用户主要的接入方式都是官方Web 界面或桌面应用程序,但中国用户更喜欢用移动设备链接微博,更经常的将发布微博作为其他社交活动的附属产品;在新浪微博上人们应用话题标签和URLs的频率低于Twitter,这是因为人们应用桌面设备发消息时比应用移动设备时更喜欢用话题标签和URLs;在新浪微博上人们谈论的话题在很大程度上跟位置与人员有关,而避免谈政党和其他机构等的组织;在两个平台上人们发的积极性的帖子都明显多于消极的帖子;新浪微博的用户在周末比工作日更活跃而Twitter用户则在工作日更活跃;人们的兴趣也会发生变化,在周末时新浪微博用户在人员和组织方面的兴趣明显提升,而Twitter用户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位置上;另外,新浪用户的兴趣周期要短于Twitter用户的兴趣周期,尤其是个人用户对与组织相关的话题兴趣会迅速消失,而兴趣周期最长的话题则是与位置相关的话题。

微博使用的动机与行为研究

目前,国外关于微博使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有:

(一)Barnes & BHRINGER

Barnes & BHRINGER基于持续采纳理论结合习惯和群聚效应解释了人们对微博的持续使用行为,其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作者通过对131份问卷和Twitter上收集的API数据的分析,发现人们对微博的持续使用强烈的取决于用户感知到的使用该服务的价值,满意表现在他们使用这种工具和优先发展的主动行为或者习惯了使用这种服务上。社交网络的大小影响过去的使用行为和感知的群聚效应的发展,习惯受满意、过去的使用行为和感知到的网络大小的驱动。该模型在解释微博的使用行为时,将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认为因为使用满意而导致的习惯性使用是人们持续使用的重要原因,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将人们的持续使用解释成一种惯性的行为,忽略了用户在使用微博时享受到的愉悦、休闲感等,从而积极主动的去使用微博的行为。(二)Agrifoglio et al.

Agrifoglio et al.以TAM模型和动机理论为基础,用感知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