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之实践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之实践精神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大道”,并且时刻在践行他的“大道”思想。

他从改变社会的生活境况出发,提出“大道”思想,然后又身体力行,去向社会推行。

这种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又到实践中去的实践精神与当今党中央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观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孔子;《论语》;实践精神
孔子为了在社会中推行他的“大道”思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年之久,饱受辛酸,不僅未得诸侯重用,有时还遭别人的冷言热语,甚至险些丢掉性命。

但孔子不灰心,并且从始至终乐观积极,坚持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至死不喻。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这种用实际行动来推广理论的实践精神对当今现实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孔子的“大道”思想,就是让世风日下的社会变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国富家康的美好社会。

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和体会,孔子意识到,要达到“大道”,就必须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入手,使社会中的每个人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实践着“大道”行为,才有可能实现“大道”社会。

一、孔子在政治上的实践
孔子多年周游列国,与各国统治阶级及社会各阶层都有深入的接触及了解,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一套政治思想,然后又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实践其政治思想。

那么,孔子在实践中履行着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有哪些呢?
1.以德治政。

孔子在《论语·为政》开篇第一章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足以阐释他对“德政”的推崇。

他本身更是时刻实践着他的“德政”理念。

这一点从子贡回答子禽问孔子为什么每到一个国家都了解那个国家的政治的对话可以看出,“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当回答季康子时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在日常行动中亦如此。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

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论语·乡党》)其实,《论语·为政》篇的前五章都是记载孔子为政时的一些言行,正是这种言行体现了其以德治国的思想。

因为,如果为臣的人都能“臣臣”,为君的都能“君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成为“大道”社会了吗?当然,有人认为孔子这种思想是为“君主”服务的,不过,笔者以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有孔子的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就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难得了。

非得要求其“马克思主义”化,那是一些文人学者的痴人说梦,是完全不现实的。

也难怪处于那个时代的孔子也深有同感:“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八佾》)
2.礼乐制政。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时期,对因“礼崩乐坏”所带来的社会诟病深有体会,因此非常重视礼乐对人的作用。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或问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让知道礼礼制的人来治理天下,那将易于反掌!足见孔子对礼制作用的重视。

认为只有以礼为向,以乐为舵,社会才能政通而人和。

孔子之谓礼乐,不单是指礼器与乐器,而多是指一种社会行为准则;“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而笔者所谓礼乐制政,就是以礼乐准则制度来规范政治人物的行政行为以及人们的行事行为,只要人人按礼乐制度行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人人就会规规矩矩,家庭就会亲亲近近,社会就会和和谐谐。

孔子在现实生活中一直用实际行动来实践着礼制。

“祭神如神在。

”“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食不语,寝不言。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论语·乡党》)上级有事找,就“不俟驾行矣”,恐怕迟到误事。

如果人人都如孔子这样实践着礼制,都这样按章办事,天下难道会不和谐、昌盛吗?
《论语·乡党》篇里记载了孔子平常衣、食、住、行的一些事项,有人认为孔子是比较讲究吃穿行的人,甚至更有人认为孔子是一个美食家。

但笔者以为,那只是孔子遵循礼乐制度、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实践精神的一些外在具体表现而已,是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思想的鲜活实践案例。

3.以人为政。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孔子的这一句话充分的阐释了孔子对人的认识的深刻哲理性。

他认识到,道必须由人才能弘扬,而不是道来弘扬人,只有人人弘道,才有实现“大道”社会的可能。

所以他非常重视人的作用,并且时刻实践着以人为政的观点。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体现了孔子即便是对最下层的劳动者也存关爱之心。

平日里孔子的一些行为也处处体现他的这一人道关怀,原宪在孔子家做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原宪推辞不要。

孔子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意思是:你不要推辞,就将它拿去给家乡的乡亲吧。

可见孔子地平日生活中对平民百姓的关爱。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论语·乡党》)体现了其平日里尊老爱幼的思想,还有,“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论语·乡党》)对于已故的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以人为政思想和做法了。

孔子的“以人为政”思想可说与今天的“以人为本”思想遥相呼应。

二、孔子在经济上的实践
孔子在《论语》中直接阐释其经济思想的语句不多,但从其所讲所说反映了他的经济服务于政治的思想。

也就是说,他所谈到的经济思想都是为其实现“大道”社会这一目的服务的。

当然,其经济思想中也不乏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富民利民。

冉有看到卫国的人口众多时问该怎么办,孔子回答:“富之。

”(《论语·子路》)富民思想,是孔子经济思想中较突出的观点。

那么在实践操作中,要怎么样才能富民呢?
第一,轻赋。

孔子主张减轻国家赋税。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彻”是周代赋税制度,税率为十分之一,相对较轻,百姓还可以承担。

有若作为孔子的学生,其观点自然代表孔子的观点。

特别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句话暗含了孔子“民富才国强”等非常宝贵的思想。

孔子轻赋的思想在当今我国的三农政策上有所印证,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拥护,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

第二,利农。

“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是孔子利农思想的重要体现。

孔子知道农业耕作是有季节性的,要百姓服劳役,不能影响百姓的农耕生产,要在农闲时才进行。

这样就有利于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产量,这样富民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故孔子“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

孔子利民思想的另一体现就是对大禹兴修水利的大加赞赏。

2.日用从俭。

孔子以“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为日用从俭立论。

他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宁愿让别人认为自己思想僵硬固执,也要从俭。

“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卫灵公》)他知道因为节俭而犯过错的事情是很少的。

孔子在生活中一直身体力行日用从俭的主张。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大加赞赏。

但是,在他认为不该节俭的时候就不同了,子贡想去除每月初一祭祀的羊,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
3.扬义抑利。

孔子也想求财,有话为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即便是做个最低贱的差役也愿意去做,可是他卻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述而》),坚决奉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方针,义利权衡时,扬义抑利。

对于那些横敛不义之财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弟子,也极其厌恶,甚至提出“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当然,在不必要义利权衡的情况下,取点利应该是可以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另外,孔子针对他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的意思,这对社会的稳定是有相当作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一直遵循“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如果他按道义不能取得的财富,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取,换句现代的话说,穷也要穷得有志气,不能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的“见得思义”思想和实践精神对当代社会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

现今社
会生活中的贪污腐败,坑蒙拐骗,甚至谋财害命的事情时有发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商品屡禁不止。

如果我们都能向孔子取取“见得思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真经,那么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就会更和谐一些。

三、孔子在教育上的实践
在多年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孔子深深体会到,要实现“大道”社会,人人“圣”化是必要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在于教育。

因此,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孔子掌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虽然有其时代烙印,但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因人施教。

孔子掌握和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针对其各自的性格特点,在实践操作上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针对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公西华有些迷惑,就问孔子原因。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孔子针对子路性格比较莽撞的特点,采取压制的教育方式;而针对冉有性格比较畏缩的特点,则采取鼓励的教育方式。

此外,针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针对不同水平的人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就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才可以告诉他艰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告诉他艰深的学问了。

2.启导诱发。

孔子在多年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的教育方法,其中启导诱发可说是精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当学生想明白而难通、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老师才去诱发。

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经验。

3.学用结合。

孔子在教育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要学用结合,也就是说只有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能成功运用才是真正掌握了。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一个人既使掌握了《诗经》三百篇,他去行政,但行不通;出使国外,也不能独立应对,这就等于他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所以他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此外,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扩大了教育层面,可以说为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On the Practical Spirit of Confucius
Zeng Man-lin
(School of Law,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 China)
Abstract: Confucius, his entire life in pursuit of “road”, and always in the pra ctice of his “road” idea. He starting to chang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community, put forward the “road” ideology, and then set an examp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vement of the community. This comes from practice and, after raising the theory and went on to practice the spirit and practice of today’s pract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socialism has a very consistent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nfuciu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practical spir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