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地震科技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地震科技工作

摘要正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震科技情报信息工作迫切需要拓宽资源范围,建立涵盖传统文献资源和新媒体资源的大数据资源体系,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完善与健全地震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地震科技信息情报保障服务体系,分地区分学科地收集与地震相关的科技管理和学术信息,建设地震科技信息数据库,全面开展情报信息研究,及时报道国际地震科学研究前沿学术动态、发展趋势和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信。

关键词情报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数据服务

引言

地震监测是地震部门核心业务的基础,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重要基础。经过“八五”以来坚持不懈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地震观测已建设了国家、区域、地方分级的地震监测系统,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历史性跨越,并成功开辟了空间大地测量等全新领域。

1 地震科技工作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地震工作始终坚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防震减灾事业的支撑,注重科研与任务相结合,进一步形成了与地震科技发展前沿基本适应、与我国的震情和国情基本适应、与国家防震减灾目标基本适应的监测能力和预测预报研究与服务能力。但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还面临着复杂严峻的震情形势与监测预报基础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与监测预报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面临着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与监测预报理论支撑和管理支撑不足之间的矛盾。此外,目前国际上地震监测预报科技发展很快,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要长期致力于推进地震科学技术进步,以防震减灾任务需求为第一导向,努力提高地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 对今后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认识

为实现2020年防震减灾国家目标,要发挥科学技术在防震减灾事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政治站位、聚焦责任担当,推进融合发展,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突出灾前预防,重视风险防范,强化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社

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第二,要清醒认识我国地震多发的国情,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预测预报。要立足于防大震、救大灾,认真做好应急预案和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城乡老旧房屋、中小学校和农村住房等抗震加固,提高地震高风险地区抗震能力。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全覆盖,提升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科技支撑水平亟待提高。数字化观测资料质量评估监控能力不足,数据处理及信息提取技术相对滞后;对观测资料异常变化及干扰的认识不足,异常核实和跟踪分析不够深入,论证科学性不强,会商结论与异常之间关联性弱,各类预测判据指标界限模糊、分类不清晰。针对地震危险区的基础探测、基础研究不足,对地震孕育发生科学规律认知进展缓慢,对强震潜在震源区和危险程度判别能力亟待提升;以预测预报为目标的观测技术研发创新不够,缺少对观测、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科学检验;对地震前兆异常机理认识不足,多学科群体异常综合分析方法不够科学。

第四,预测预报理论方法亟待创新,提升震情分析会商科技支撑能力。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大家要树立事业发展的信心,将困难转化为地震事业发展的动力,孜孜不倦地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加快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应用,提升数字化观测资料异常提取和分析能力;建设异常核实分析软硬件技术平台,建成典型干擾特征库和地震前兆典型异常库,提高异常分析研判水平;建立不同时空尺度预测指标体系,增强会商结论与论证依据的关联性;尽快建成全国性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形成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大家要不忘初心,探索基于地震动力学的预测预报新理论新方法,实现地震中长期预测水平持续提升,震后趋势判定的时效性和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力争实现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第五,完善和发展监测产品体系。监测产品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与监测产品有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亟待形成。强化台网的标准化产出和共享应用。加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成场成网的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应用研究,产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背景场和重点区域的动态演化图像,提高台网产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拓展地震监测产品的国防、外交应用。

第六,加强监测预报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队伍建设对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笔者通过分析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人才队伍梯队、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为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突出培养引进地震科技高端人才,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着力开发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统筹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通过招收知名院校优秀毕业生、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吸引局外优秀人才等途径,大力培养引进薄弱区位急需打造修为高尚和职业睿智的监测预报团队,加强创新科研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合作机制,

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技术与管理培训和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全面提高监测预报人员的整体能力水平。

3 结束语

防震减灾工作离不开地震科技的支撑。面向“十三五”,当前我国的地震基础服务和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震监测系统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标准化建设能力和水平明显不足,需要我们正视这些差距与不足,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谋划,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通过宏观的管理和引导,加上机制和制度的约束与激励,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瞄准地震学的前沿问题,注重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科技进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带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呼之欲出,着力提升地震监测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