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描述统计分析讲义(pdf 38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同时总的就业人数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绝对值 也在增加。
z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量上增幅很快,由1978年的6945 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9225万人,单从数字上来说, 人数绝对值增加了12280万人,增加了2.77倍。
但其占的份额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又增加的状 态,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17.3%增加到1997年的 23.7%,再下降到到2002年的21.4%,然后又逐步恢 复,增加2006年的25.2%。
高技术产业
z 1999——2002年,资源型和中技术产业就业 人数都是呈下降趋势,低技术产业吸纳就业人 数呈上升趋势,但是比较缓慢。高技术产业吸 纳就业人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z 2002——2006年,四个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 增长都比较显著,除了资源型产业增长比较缓 慢外,其他三个产业增长都比较明显其中尤以 低技术产业和中技术产业增加比较明显。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1.00 -2.00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弹性
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弹性
z 同第二产业份额的变化略有波动不同,第三产业不仅 从绝对规模上,还是从占的份额上,都有很大的增 幅,其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6年 的24614万人,其比重也由1978年的12.2%增加到 2006年的32.2%。
z 鉴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 地位,本文将采取划分行业的方法对其工业内 部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我们排除了为公 用事业而生产的行业:如电力、煤气、自来 水、天然气的生产与供应,而着眼于生产消费 制造业。
分产业就业人数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分产业就业人数变化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分产业就业人数变化(万人)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资源型产业 低技术产业 中技术产业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0000
5000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z 第二产业在1998年达到16600万人以后,继而 下降到2002年的15780万人,最后又开始增长 到2006年的19225万人
z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相反方向的波动,从 1998年的35117万到2002年最高的36870万, 而后逐渐下降到2006年底的32561万
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 描述统计分析
主讲人:杨 懿
主要内容
z 三次产业就业总的变化趋势 z 制造业分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 z 单位产值吸纳就业的变化 z 按所有制分就业的变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 级,各产业的区域转移不可避免,这势必改变目前我 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特点,对各不同发展水平区域 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就业吸纳等方面产生影 响,本文重点研究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文章力图 通过描述1998-2008年间各行业就业的变化趋势,比 较各区域间就业偏离度、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 率,分析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化趋势,明确各区域间行 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产 业转移对各区域就业吸纳能力的带动作用,为促进各 地区就业提供一定参考。
全国三次产业所占就业人数比重
80.0
70.0 源自文库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变化 100% 80% 60% 40% 20%
z 第三产业自1992年以后一直保持相对高的就业吸纳弹 性,1992年到1996年为一个阶段,都保持在66%左右 的水平。1997年到2001年基本上都保持在20%以上。 2002年到2006年都保持在30%左右。
40000
就业人数变化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999-2002年
z 从四大类型产业就业人数来看,资源型产业和中技术 产业是下降的,而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是增加 的。细分来看,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四个行业依次 是: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 毛(绒)及其制品业。
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三次产业总的趋势
z 我国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就业人 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17.3:12.2演变为 2006年的42.6:25.2:32.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点分析一下1998年以后的就业弹性
z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都保持在30%以上,99年更是达到 60%,2002年以后都为负增长,呈现逐渐增长的趋 势,2006年更是达到83%。
z 第二产业除了1998年为0.04和2001年为0.05,其他年 份都为负,2002年达到-0.31的最高。2003年以后都 开始正增长,吸纳就业能力。
z 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快速下降,对就业的吸纳 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绝 对值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1978年的28318 万增加到2006年的32561万),绝对值增加仅 仅4243万。
就业弹性
z 就业的GDP弹性: z 某产业或行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长率
/同期该产业经济增长率
制造业
Manufacturing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制造业 Manufact uring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资源型产业 低技术产业 中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z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量上增幅很快,由1978年的6945 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9225万人,单从数字上来说, 人数绝对值增加了12280万人,增加了2.77倍。
但其占的份额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又增加的状 态,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17.3%增加到1997年的 23.7%,再下降到到2002年的21.4%,然后又逐步恢 复,增加2006年的25.2%。
高技术产业
z 1999——2002年,资源型和中技术产业就业 人数都是呈下降趋势,低技术产业吸纳就业人 数呈上升趋势,但是比较缓慢。高技术产业吸 纳就业人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z 2002——2006年,四个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 增长都比较显著,除了资源型产业增长比较缓 慢外,其他三个产业增长都比较明显其中尤以 低技术产业和中技术产业增加比较明显。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1.00 -2.00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弹性
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弹性
z 同第二产业份额的变化略有波动不同,第三产业不仅 从绝对规模上,还是从占的份额上,都有很大的增 幅,其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6年 的24614万人,其比重也由1978年的12.2%增加到 2006年的32.2%。
z 鉴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 地位,本文将采取划分行业的方法对其工业内 部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我们排除了为公 用事业而生产的行业:如电力、煤气、自来 水、天然气的生产与供应,而着眼于生产消费 制造业。
分产业就业人数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分产业就业人数变化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分产业就业人数变化(万人)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资源型产业 低技术产业 中技术产业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0000
5000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z 第二产业在1998年达到16600万人以后,继而 下降到2002年的15780万人,最后又开始增长 到2006年的19225万人
z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相反方向的波动,从 1998年的35117万到2002年最高的36870万, 而后逐渐下降到2006年底的32561万
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 描述统计分析
主讲人:杨 懿
主要内容
z 三次产业就业总的变化趋势 z 制造业分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 z 单位产值吸纳就业的变化 z 按所有制分就业的变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 级,各产业的区域转移不可避免,这势必改变目前我 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特点,对各不同发展水平区域 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就业吸纳等方面产生影 响,本文重点研究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文章力图 通过描述1998-2008年间各行业就业的变化趋势,比 较各区域间就业偏离度、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 率,分析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化趋势,明确各区域间行 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产 业转移对各区域就业吸纳能力的带动作用,为促进各 地区就业提供一定参考。
全国三次产业所占就业人数比重
80.0
70.0 源自文库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变化 100% 80% 60% 40% 20%
z 第三产业自1992年以后一直保持相对高的就业吸纳弹 性,1992年到1996年为一个阶段,都保持在66%左右 的水平。1997年到2001年基本上都保持在20%以上。 2002年到2006年都保持在30%左右。
40000
就业人数变化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999-2002年
z 从四大类型产业就业人数来看,资源型产业和中技术 产业是下降的,而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是增加 的。细分来看,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四个行业依次 是: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 毛(绒)及其制品业。
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三次产业总的趋势
z 我国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就业人 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17.3:12.2演变为 2006年的42.6:25.2:32.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点分析一下1998年以后的就业弹性
z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都保持在30%以上,99年更是达到 60%,2002年以后都为负增长,呈现逐渐增长的趋 势,2006年更是达到83%。
z 第二产业除了1998年为0.04和2001年为0.05,其他年 份都为负,2002年达到-0.31的最高。2003年以后都 开始正增长,吸纳就业能力。
z 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快速下降,对就业的吸纳 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绝 对值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1978年的28318 万增加到2006年的32561万),绝对值增加仅 仅4243万。
就业弹性
z 就业的GDP弹性: z 某产业或行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长率
/同期该产业经济增长率
制造业
Manufacturing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制造业 Manufact uring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资源型产业 低技术产业 中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