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描述统计分析讲义(pdf 38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三次产业所占就业人数比重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变化 100% 80% 60% 40% 20%
制造业
Manufacturing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制造业 Manufact uring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资源型产业 低技术产业 中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三次产业总的趋势
z 我国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就业人 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17.3:12.2演变为 2006年的42.6:25.2:32.2。
1999-2002年
z 从四大类型产业就业人数来看,资源型产业和中技术 产业是下降的,而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是增加 的。细分来看,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四个行业依次 是: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 毛(绒)及其制品业。
z 第三产业自1992年以后一直保持相对高的就业吸纳弹 性,1992年到1996年为一个阶段,都保持在66%左右 的水平。1997年到2001年基本上都保持在20%以上。 2002年到2006年都保持在30%左右。
40000
就业人数变化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0 -1.00 -2.00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弹性
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弹性
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的 描述统计分析
主讲人:杨 懿
主要内容
z 三次产业就业总的变化趋势 z 制造业分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 z 单位产值吸纳就业的变化 z 按所有制分就业的变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 级,各产业的区域转移不可避免,这势必改变目前我 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特点,对各不同发展水平区域 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就业吸纳等方面产生影 响,本文重点研究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文章力图 通过描述1998-2008年间各行业就业的变化趋势,比 较各区域间就业偏离度、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 率,分析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化趋势,明确各区域间行 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产 业转移对各区域就业吸纳能力的带动作用,为促进各 地区就业提供一定参考。
z 同第二产业份额的变化略有波动不同,第三产业不仅 从绝对规模上,还是从占的份额上,都有很大的增 幅,其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6年 的24614万人,其比重也由1978年的12.2%增加到 2006年的32.2%。
z 鉴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 地位,本文将采取划分行业的方法对其工业内 部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我们排除了为公 用事业而生产的行业:如电力、煤气、自来 水、天然气的生产与供应,而着眼于生产消费 制造业。
10000
5000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z 第二产业在1998年达到16600万人以后,继而 下降到2002年的15780万人,最后又开始增长 到2006年的19225万人
z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相反方向的波动,从 1998年的35117万到2002年最高的36870万, 而后逐渐下降到2006年底的32561万
z 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快速下降,对就业的吸纳 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绝 对值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1978年的28318 万增加到2006年的32561万),绝对值增加仅 仅4243万。
就业弹性
z 就业的GDP弹性: z 某产业或行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长率
/同期该产业经济增长率
z 同时总的就业人数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量上增幅很快,由1978年的6945 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9225万人,单从数字上来说, 人数绝对值增加了12280万人,增加了2.77倍。
但其占的份额有一个先增加后减少,又增加的状 态,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17.3%增加到1997年的 23.7%,再下降到到2002年的21.4%,然后又逐步恢 复,增加2006年的25.2%。
分产业就业人数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分产业就业人数变化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分产业就业人数变化(万人)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资源型产业 低技术产业 中技术产业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点分析一下1998年以后的就业弹性
z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都保持在30%以上,99年更是达到 60%,2002年以后都为负增长,呈现逐渐增长的趋 势,2006年更是达到83%。
z 第二产业除了1998年为0.04和2001年为0.05,其他年 份都为负,2002年达到-0.31的最高。2003年以后都 开始正增长,吸纳就业能力。
高技术产业
z 1999——2002年,资源型和中技术产业就业 人数都是呈下降趋势,低技术产业吸纳就业人 数呈上升趋势,但是比较缓慢。高技术产业吸 纳就业人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z 2002——2006年,四个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 增长都比较显著,除了资源型产业增长比较缓 慢外,其他三个产业增长都比较明显其中尤以 低技术产业和中技术产业增加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