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之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低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全国的轻重工业约有70%在东部沿海地区,内地仅占30%。面对当时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我国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先后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三线建设,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使我国各地呈现均衡发展的势头。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一五”时期,我国将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东北和内地的一些省份。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为了改变原来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必须在全国各地区适当的分布工业生产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逐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和种工业布局基本上都投向内地省份。“二五”时期,我国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56.0%,沿海为38.4%,内地和沿海的比例为1:0.69。在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投向内地的重点项目占了五分之四,投向沿海地区的重点项目仅占五分之一。在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项目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额的68%,有222个分布在沿海地区,仅占22%。而且这些项目中多数是重工业项目,包括能源、原材料、机械等。同时,我国也优先在内地和东北地区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钢铁、冶金等重工业项目,使这些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较快的形成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生产资料供应基地,使内地(包括武汉、兰州、包头、西安、太原、郑州等)初步形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推动了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五”时期,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为20.4%(其中西部为21.9%,中部为19.7%),远远高于沿海的17.2%和全国的18.0%,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3年的31.5%上升到1957年的34.8%。
(二)三线建设
所谓的三线地区,是在“三五”和“四五”时期,根据我国受外地侵袭的可能性,将我国国土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大区域。一线地区主要指位于东部沿海省份和地处西部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地区主要指我国西部山区省份(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和中部省份的后方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共13个省区;二线地区主要指介于
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一般指京广铁路沿线的平原地区。
三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在三线地区建立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沿海一些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迁,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五”时期重点建设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重点建设铁路、钢铁、电力、化工等为国防服务的工业。在这5年当中,在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中,内地建设投资达631.21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64.7%。其中在三线地区的11个省、区的投资为482.43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2.7%。“四五”时期,在继续进行西南建设的同时,三线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三西”(豫西、鄂西、湘西)地区,重点建设为农业服务的包括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机械厂在内的地方工业,形成各具特色、各自为战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在这五年期间,内地投资所占的比重稍有下降,五年累计为959.34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4.4%。其中三线11个省、区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为690.98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1.1%。
在1949—1978年间,我国实施了向内地倾斜、均衡发展的战略,使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转向内地,增加了对内地的投资。在1953—1978年的26年中,我国对内地的总投资达3417.68亿元,占地区总投资的60.5%,占全国基建总投资的54.9%。特别是在“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大批新建工业项目转向内地,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工业基地,形成了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洛阳、哈尔滨、长春、吉林、成都等新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区布局趋向合理,改变了旧中国畸形生产力布局,由解放初期沿海与内地大体为7:3,到1978年变为6:4,加快了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内地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建成了我国的战略后方,为我国中西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