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卷第4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N o.4 2001年7月Jo ur nal of N or thw est Sci-T ech U niv ersit y o f Ag r icultur e and F or est ry(Social Science)July2001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杨世琦,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 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涵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可持续发展研究涉及环境与社会两大领域,建立科学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指标体系;信息共享;生态占用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1)04-0062-0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

在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经济发展等矛盾日益尖锐化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考虑新的发展模式。

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概念不明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响。

1980年由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等提出把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摒弃以往保护与发展对立的观念,认为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既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要保持其潜力以满足持久的后代的需求。

这一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的基础[1,2]。

1987年以挪威首相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 on Future),分析了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失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制定了到2000年至下世纪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强调的是社会公平:“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其生活愿望的机会……环境不能与人类活动、愿望和需求相割裂而独立存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肯定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社会公平性和环境与发展统一的原则。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的平等的全球伙伴关系指导国家与民众处理环境与发展的27条原则强调人类处于可持续发展中心应与自然协调、健康地生产和生活,也强调环境保护是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主权国家拥有根据环境和发展政策开发利用本国资源的权利。

另外几个相关而又独立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和声明》等都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可持续发展涵义的不同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产生及形成涉及社会与环境两大领域或系统,社会领域主要有人类经济、技术、文化、道德、伦理等[1,3~5];环境领域主要有生物、资源、环境和生态等[4,6,7]。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平衡社会进步与环境稳定及进化之间的关系。

从原始社会部落的文明萌芽到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大成果,伴随着的是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生物资源在强度和频度上日益增大的破坏性汲取,在面对如婴儿死亡率下降,人类生命期望值的提高,使整个地球和人
[收稿日期]2001-05-2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项目(K2000-05-07)。

[作者简介]杨世琦(1970-),男,陕西旬邑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研究生。

类难以承受进一步发展:自然资源的急剧破坏和下降,每年约2100×104公顷土地在荒漠化,约11400×104公顷森林被消灭,酸雨的蔓延,导致森林死亡,河流、湖泊和土壤酸化;CO2排放量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问题。

发展与环境似乎成了不可协调的矛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了环境与资源危机,社会与环境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认识和分析这一矛盾。

莱斯特・布朗和T akashionish认为可持续就是人口趋于平稳和环境的有限容纳量。

Ed-w ar d.B Barbier认为可持续是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前提下的经济的净利益增加至最大限度。

David Pearce认为可持续就是自然资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认为可持续就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的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James Gustave Spatt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其它资源的消耗。

1991年,世界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认为可持续在改进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

Forma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

胡聃[7]提出了生态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尽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千差万别,从生态意义上讲都是殊途同归,即就是多层次、多背景、多尺度意义上探索人类生存发展与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格局与动力学机理,诱导和促进两个系统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人类中心论”和“环境中心论”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生态中心论(eco-centr ic)模式”:人类——生物——环境相互依存。

和谐共生的整体发展模式即生态发展模式,从生物要素、人类要素、物理环境要素和生态系统要素四维结构上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生态发展是追求人类、生物和环境协调统一,强调人类发展、其它生物的发展与物理环境演化的整合性或不可分割性,强调人类以外的生物物种和环境也是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在化因素或整合因素。

汪卫民等[8,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为六大原则:时空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限制性原则,多方位,多角度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 riculture)研究
可持续农业80年代兴于美国,1985年首先在加利福尼州立议会通过“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茨宣言”。

对持续农业的解释是(1)增加粮食生产;(2)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
(3)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刘巽洁[10]教授认为可持续农业必须强调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的统一。

他把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考察,认为集约持续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同时指出集约与持续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搞得好,有可能实现高产与高效的同步,集约与持续发展的同步。

国外对持续农业看法是低投入持续农业或综合农业,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因过多投入并造成环境污染,因而主要研究降低投入的技术体系,同时保持产量目标[11]。

例如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大面积喷施农药对病害虫起作用的只有0.1%,因此降低投入的实质并不是降低真正形成生产力的那部分投入,而是降低被浪费的投入[12,13]。

由于低投入农业容易给人以误解,所以用高效持续农业代替之。

因为降低的实质是增加农业投入的转化效率[11],其研究中心内容集中于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以及生产管理的知识开发上,特别是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不仅可避免技术不合理使用导致环境危害,而且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也极为可观[11,14,15],这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研究农业持续性中,把持续农业研究归并成“什么是农业持续性”和“如何实现之”两个问题,在进行技术探索的同时要注重改观整体思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6,17]。

道格拉斯等人提出的农业持续概念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

布朗等人提出的农业持续概念是生态持续性、社会持续性与经济持续性,其中生态持续性重视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社会持续性强调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满足状况,一般都有公平的含义,包括代间公平与代内公平,其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经
63
 第4期 杨世琦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济持续性由主要关注农业生产者长期利益,一个重要方面是产量的持续性,另一重要方面是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16,18]。

王仰麟等研究了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持续发展是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个区域性问题,地球表层是区域或景观的空间镶嵌体,其持续性应以这些组成部分的持续性为基础,一般讲,规划和管理的有效性与其成功的可能性随所涉及时空尺度的减小而增大,可操作性较强的景观或区域单元的持续性与持续管理的研究,无疑有益地球表层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因而,“着眼于全球,着手于区域”就成为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普遍性原则之一,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持续农业系统。

即建立稳定协调、能够持续进化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从空间角度解析区域的系统,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区域整体功能与背景环境的相适应,合理安排利用方式与空间组合格局设计,从而实现区域总体发展目标[19~22]。

近几年关于全球环境危机及常规农业对食物安全性的负作用或危害的思考,引发了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广泛研究与研讨,主要涉及对策研究。

(二)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涉及领域很广泛,例如,生物、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绿洲、人口、矿产、土壤、垃圾、旅游、资源、环境、水、文化等不同形态的资源与环境,或者资源与环境组合,其研究范围有全球性的,也有区域性的,其中以后者为多。

郭中伟指出多目标最佳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在确定生物资源的收获量时,不但要考虑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生物种群恢复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对环境和社会以及生物群落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制定可满意收获方法[23]。

自然资源的利用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配置作用,既能推动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源源不断地被人们长远持续利用,又能推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被人们长期持续利用[24]。

生活垃圾的处理和解决涉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拉圾处理对策首先是源头削减;其次是资源化和减量化;第三是无害化[25]。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多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国多在西部地区,主要研究表现在环境立法、资源合理利用、结构优化、旅游带动、控制人口等[26~28]。

同一区域不同国家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公平利用上,例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东的约旦河等,多集中在国际法律法规的探讨上,约旦河是几个国家的命脉线,对水资源的利用上甚至引发了局部战争[29]。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治理,把已经破坏的环境恢复原来面貌的治理方法与措施是主要对策[28],另外实现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内容[8,30,31]。

四、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研究主要是评价指标体系。

Kr usem a和Hengsdijk把农业生态系统定量评价指标分为五大类(土壤、水、天气、矿物质、植物与动物)和35个指标[32]。

Stockle等人[33]提出了持续性评价的框架包括9个方面的属性:(1)盈利;(2)生产力;
(3)土壤的质量;(4)水的质量;(5)空气的质量;(6)能量的利用效率;(7)鱼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8)生活质量;(9)社会接受程度。

我国在围绕生态农业的建设与评价进行了一些有关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指标的研究:(1)科技人才比;(2)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变化率;(3)主要可再生资源的更新系数;(4)非生物能和沼气能满足农户生活的用能程度;(5)土壤侵蚀退化面积治理率;(6)农村环境质量提高率;(7)森林覆盖率;(8)系统稳定度;(9)人口自然增长率[34]。

另外还提出了系统生态持续度(系统内净产出能量增长率/系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王良健等参考FAO《土地可持续评估大纲》中提出的五大目标,即生产力、生产的稳定性、资源的保护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选择54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了梧州市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35,36]。

傅伯杰等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等层次上指示不同空间,土地利用可持续的主导因素不同;同时指出土地利用主要约束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37~39]。

严茂超从能值分析入手,提出了进一步开发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建议[40]。

由生态经济学家Rees教授及其学生Wackernage教授和Wada博士提出并加以完善的新思想——生态占用(ecological foo tprint)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 logically productiv e area),针对不同的研究层次,生态占用可以是个人的、区域的、国家甚至全球的,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的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
6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卷 
积[41~43]。

李利锋等把生态占用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并联系全球、国家、区域或城市,从理论和方法上探讨了生态占用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政策含义及运用青藏高原研究的可能性[44]。

生态占用把资源的供给与消耗统一为全球一致的面积指标,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具有区域可比性,较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同其它的可持续指标一样,也存在系统核算上的异义。

五、讨论
可持续发展的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发展思想,尽管至今仍无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这种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经过了激烈的学术讨论与争辩,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可以说这种思想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它正在逐步制约和规范人类社会的生产行为,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道德上乃至法律上指导全球、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方向,激励人们去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对策,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最终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持续。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政策、生物、资源、道德、文化、宗教等方面,因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因涉及内容的差异往往变得比较复杂,在认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上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在对策与策略上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因局部利益甚至存在截然相对的态度。

可持续发展理论还要回答全球、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问题,也使可持续发展理论走向定量化研究领域,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理解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近年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指标体系研究,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已取得的指标体系一方面是复杂,另一方面是指标过多可操作性差,因而缺乏指导性,所以对指标体系研究的认可率较低。

国外提出的生态占用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的等量化因子、调整因子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目前的问题是存在于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标准化、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政策、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等方面[45~49]。

信息共享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面对分散的、巨大的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信息死库等信息浪费已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因此完善数据信息共享系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赵士洞,王礼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J].自然
资源学报,1996,11(3):288~292.
[2] 李文华.持续发展与资源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
1994,9(2):97.
[3] 谷树忠.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对自然资源问题的涵义
[M].海峡两岸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通向未来的新发展观[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3):13.
[5] 杨开忠.一般持续发展论(上)[J].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1994,4(1):12.
[6]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编.可持续发展之
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胡 聃.实现可持续性——生态发展模式探讨[J].自
然资源学报,1996,11(2):101~106.
[8] 江卫民,吕永龙,卢凤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及实
现途径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3(2):1~
5.
[9] 崔伟宏.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M].北
京:宇航出版社,1995.
[10] 刘巽浩.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理
论与实践的讨论[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
216~224.
[11] 马忠玉,成升魁.论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若干
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83~192.
[12] K essler J J et al.L ow ex ter nal input sust ainable a-
g r icultur e ex pectatio ns and r ealities[J].Net her land
Jo urnal of A gr icult ur al sciences,1994,(42):181~
194.
[13] Piment al D.A mounts of pesticides r eaching t arg et
pests:Env ir onmental impacts and ethics[J].Jour nal
of A g riculture and Et hics,1995,(8):17~19. [14] R abbing e R.T he ecolog ical backg ro und of fo od pro-
ductio n[M].In“Cr op pro tectio n and sust ainable a-
g r icultur e”Wiley,Chichester(Ciba F oundation
Symposium)1993.
[15] R abbing e R et al.Lo ng-ter m optio ns for land use in
the euro pean community[J].A gr icult ur al sy st ems,
1992,(40):195~210.
[16] Doug lass.T he meaning of ag r icultur al sustainabilit y
[M].A gr icultur al sustaina bility in a chang ing w or ld
or der.Boulder,Co:W est view Pr ess,1984.
[17] Schaller.N.T he co ncept o f agr icult ur al sustainabili-
t y[J].A gr icultur e Eco systems and Enviro nm ent,
1993(46):89~97.
[18] L.D.Bro w n・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 ciety.W.W.
No r ton&Co mpany,1981.
[19] 王仰麟,韩荡.区划农业持续性与持续发展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298.
[20] 岸根草廊.迈向21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
65
 第4期 杨世琦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统设计[M].高文琛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1] 傅伯杰,王仰麟.国际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J].地球科学进展,1990,(3):23~25.
[22] 景贵和.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J].地理学
报,1986,41(1):1~7.
[23] 郭中伟.生物资源的多目标最佳可持续利用[J].自
然资源学报,1995,(4):339.
[24] 王松霈.论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自然资源学报,1995(4):306.
[25] 王维平.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对策研究[J].自然资源
学报,2000,(4):128.
[26] 张落成,董雅文,朱振国.我国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
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1991,
14(1):89~91.
[27] 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
操[J].自然资源学报,1991,14(1):79~82. [28] 王 涛,吴 薇.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J].
自然资源学报,1991,14(4):355~356.
[29] 冯彦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公平利用中
的国际法律法规问题探讨[J].资源科学,2000,22
(5):56.
[30] 陈安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J].自然
资源学报,2000,15(2):107~109.
[31] 韩念勇.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01~204.
[32] K ruseman.G.et al.A naly tical framew o rk for disen-
tang ling the concept o f sustainable land use[J].A-
g ricultural Systems.1996(50):191~207.
[33] Stockle.C.O.et al.A fra mewo rk fo r ev aluat ing t he
sust ainability of agr icult ur al pro ductio n sy stems[J].
A m.J.Alter nativ e Ag r ic,1994,9(1~2):45~50.
[34] 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生态农
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5] 王良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估研究[J].自
然资源学报,1997,14(3):200~203.
[36] A J Smyt h,J Dumanski.FESL M:A n I nt ernational
fr amew or k for ev 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
m ent[M].W or ld Soil R esources Repor ts,1993,
(73):7~8.
[37] 傅伯杰.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5. [38] FA O.A.F ramew o rk fo r land evaluatio n[M].F AO
so il bulletin,1996,(32).
[39] 傅伯杰.土地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1.
[40] 严茂超.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
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2):116~118.
[41] M athis W acker nagel,William E R ees.O ur eco lo gi-
cal fo otpr 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 n the ear th
[M]G abr io la Isla nd, B.C.Canada:N ew Societ y
Publisher s,1996.
[42] M athis Wacker nag el.Eco lo g ical foo tprint and appro-
pr iated carr ying capacity:a t oo l fo r planning t ow ard
sustainabilit y[D]P h D T hesis.Schoo l o f Co mmuni-
t y and reg ional planning[M].T he U niv ersity of
Br itish Co lo mbia,Canada,1994.
[43] Y oshihiko W ada.T he my th o f sustainable dev elop-
m ent:T he eco lo gical foo tprint o f Japanese co nsump-
t ion[D]P h D thesis.Scho ol of co mmunity and r e-
g io nal P lanning.T he U niv ersit y o f British Colo mbi-
a,Canada,1999.
[44] 李利锋.生态占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
375~379.
[45] 孙成永等.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的理论与实践
[J].资源科学,2001,23(1):3~10.
[46] 王启明等.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关
键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1):12~15. [47] 蒋景瞳.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公共基础地理信息平
台建立和应用[J].资源科学,2001,23(1):29~33.
[48] 曹永生.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的建立
[J].资源科学,2001,23(1):46~48.
[49] 刘若梅.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标准化研究和相关标
准制定[J].资源科学,2001,23(1):23~28.
View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NG Shi-qi,YANG Gai-he
(N orthw est Sc i-T ech Univ ersity of A g ricultur e and For estry,Yangling,S haanx i712100,China) Abstract:T he co nt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includes:the thinking and conno tation o f the sustainable dev elo pm ent;the index syst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information o 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The study field o 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 nsists of the enviro nm ent and the so ciety.T he establis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teg rated theory sy st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ay co ntribute to the im 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he g 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 ho le global and the area.S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y pend further discussion.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ag riculture;sustainable ag ricultur e index system; inform ation share;ecological footpr int
6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