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激子的迁移。激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将能量传递给发光分子,并
激发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5) 电致发光。激发态能量通过辐射跃迁失活,产生光子释放光能。
具有良好的空穴传输特性,即空穴迁移率高; 具有较低的电子亲和能,有利于空穴注入; 空穴传 激发能量高于发光层的激发能量; 输材料: 不能与发wenku.baidu.com层形成激基复合物; 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较高的玻璃化温度, 热稳定性好,不易结晶。

C
h
透明阳极 衬底
h h
h
e qbi = qVh bi
阳极
有机 层
阴极
有机电致发光过程通常由以下几个阶段完成: 1) 载流子的注入。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 极向夹在电极之间的有机功能薄膜层注入; 2) 载流子的迁移。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从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 向发光层迁移; 3) 载流子复合。电子和空穴结合产生激子;
2008年,精工爱普生公司发布了其研究成果——“终极之黑”OLED显示系统,解决 了长期困扰OLED的使用寿命难题,成功将产品使用寿命延长至5万多个小时,突破 业界2~3万小时的技术瓶颈,极大拓展了OLED显示系统的应用前景。
2011 年OLED 尺寸将扩大到30 英寸产品以上,主流产品仍是以11英寸,预估其销 量可望达到100万台以上、20英寸销售量为89万台、32英寸TV则是5万台左右。 到2015年,OLED显示屏的营收将从2008年的5.91亿美元增长到60亿美元。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瓶颈
OLED的技术瓶颈和突破 面对主流市场的LCD显示技术,OLED要跻身成 为主流显示技术,仍面临诸多瓶颈。目前有三大挑战正左右OLED产业的 发展。 第一, OLED产品价格昂贵,原因在于经济规模校,似的材料 成本和 制程成本无法降低; 第二, 在技术层面上,OLED寿命仍还有待提高,目前OLED 产品寿 命只有两万小时,要达到商业化的要求,至少需要5万小时; 第三, OLED目前仍主要应用在小尺寸行动装置面板领域,在 大尺寸 显示市场仍还有待突破。 OLED本身具备诸多优点,应用前景极广,其技术瓶颈也将会在电化学等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被解决,可以想见未来的显示市场,OLED必将是 绝对主流产品。
电致发光的发展历程图
发光材料的选择范围广,尤其是蓝光材料,容易得到全色显示; 亮度大、效率高; 直流驱动电压低、能耗少,可以和集成驱动电路相匹配;
OLEDs 的优点
制作工艺简单并且成本低;
可实现超薄的大面积平板显示,响应速度快,视角大,全固化,
抗震性能好,工作温度范围广; 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容易做成不同形状。
电子传 相对较高的电离能,有利于阻挡空穴; 输材料:
具有一定的载流子传输能力。
不能与发光层形成激基复合物;
成膜性和热稳定性良好,不易结晶。
常用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都是含有共轭结构的高聚物材料。最常见 的是主链π共轭结构。 离域π电子为聚合物具备导电性提供了前提。 如: 聚苯撑乙烯类[poly(p-phenylenevinylene),PPVs] 聚乙炔类[poly(acetylene),PAs ] 聚对苯类[poly-(p-phenylene),PPPs] 聚噻吩类[polythiophenes,PTs] 聚芴类[ polyfluorene , PFs] 其他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
交流驱动时,正半周的发光机制与正向直流驱动完全一样,但是交流 驱动的负半周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彩色显示
1、分别制备红、绿、 蓝三原色的发光中 心,然后调节三种 颜色不同程度的组 合,产生彩色。
2、首先制备发白 光的器件,然后通 过彩色滤光膜得到 三原色,重新组合 三原色从而实现彩 色显示。
相遇,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分子激发,后者经过辐射弛豫而发出可见光。辐
射光可从ITO一侧观察到,金属电极膜同时也起了反射层的作用。根据这 种发光原理而制成显示器被称为有机发光显示器,也叫OLED显示器。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展简史 1、
2、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构造原理
有机电致 发光器件
3、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光机理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学生:胡勇 学号:1141109027 时间:2014.01.04
何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指有
机半导体材料和发光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导致发光 的现象。其原理是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分别作为器件的阳极和阴极, 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 层,电子和空穴分别经过电子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中
* *
n
聚苯撑乙烯类 PPV
聚芴类PFs
聚对苯类PPPs
聚噻吩类PTs
5
直流驱动: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驱动方式
直流驱动时(ITO接正极)空穴和电子的传输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其 中未参与复合的多余空穴( 或电子) , 或者积累在HTL/EML(EML/ETL) 界面,或者越过势垒流入电极。
交流驱动:
2006 年,整体矩阵寻址(TotalMatrix Addressing,TMA)OLED 技术由剑桥显示 器科技推出,据称结合了TMA解决方案的小型被动式数组显示器,可降低至少50% 的功率消耗,或者在相同的功率消耗下,得到二倍的显示亮度。 2007 年全球OLED 产值接近8 亿美元,相较于2006 年成长率超过50%,是所有 平板显示设备中成长最快的领域。
3、首先制备发蓝光 的器件,然后通过 蓝光激发其它层材 料分别得到红光和 绿光,从而进一步 得到彩色显示。
4、首先制备发白 光或近于白光的 器件,然后通过 微腔共振结构的 调谐,得到不同 波长的单色光, 然后再获得彩色 显示。
5、采用堆叠结 构,将采用透 明电极的红、 绿、蓝发光器 件纵向堆叠, 从而实现彩色 显示。
输 运层
发光层
单层EL器件结构图
DL-A型双层EL器件结构图
三层EL器件结构图
多层器件结构
3
小分子OLED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光机理
聚合物OLED(也称为PLED) 镧系有机金属OLED(也叫稀土OLED)
金属阴极 DC 复合 电源 有机层
e
e
h
光发射
e
A
e
e e h h
2
OLED的基本 结构:铟锡 氧化物与正 电极(阳极) 相连、负极 则与另一个 金属阴极相 连,中间是 发光材料, 形成一种类 似三明治的 结构。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构造原理
注入层
理想阴极是以低功函数金属作为注入层,以具有 较高功函数的稳定金属Mg/Ag,Li/Al)作为钝化层。 电子输运材料(ETM):荧光染料化合物。必须 热稳定和表面稳定,有机金属络合物具有足够的 热稳定性。 由在荧光基质材料中掺杂百分之几的荧光掺杂 剂来制备。基质材料通常与ETM或HTM采用的材料 相同,荧光掺杂剂是热和光化学稳定的激光染料。
4、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制作材料
5、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驱动方式
6、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彩色显示
7、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前沿技术
1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展
1963年 New York Univ.的Pope等第一次发现有机材料单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 1982年 Vincett的研究小组制备出厚度0.6 蒽的薄膜,并观测到电致发光。 1987年Kodak 公司的邓青云等采用了夹层式的多层器件结构,开创了有机电致发光 的新的时代。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的Burroghes等人首次采用共轭聚合物 聚对苯撑乙烯(PPV,polyphenylene vinylene)制作了高分子发光二极管,简化 了制备工艺,开辟了发光器件的又一个新领域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1997年,Princeton Univ. Forrest S R的小组发现磷光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使得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可能到达100%。 2004年月5月,Seiko Epson 发表40 in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并在2004年下半年 的上展出。这是有机EL显示器首次达到这样大的尺寸。
发光材料:
4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制作材料特性
具有高效率的荧光量子效率;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不与电极和载流子传输材料发生反应; 易形成致密的非晶态膜,不易结晶; 具有适当的发光波长;
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特性,即电子迁移率高; 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能,易于由阴极注入电子;
7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前沿技术
1. 白光OLED技术
2. 透明OLED技术
3. 叠层OLED器件和多光子发射OLED
4. 表面发射OLED技术
5. 喷墨打印制备OLED技术
6. 微显示OLED技术
参考文献
[1] 赵娟,于军胜,李璐,等 .(t-bt) 2 Ir(acac)超薄层厚度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 光电子激光,2011,22(2):170-174. [2] 陈金鑫,陈锦地,吴忠帜 .白光 OLED 照明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88-89. [3]Tang C W,VanSlyke S A.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J].Appl Phys Lett,1987,51:913. [4] Baldo M A,et a1. Highly efficient phosphorescent emission from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J]. Nature,1998,395:151. [5]汪晨.LED 显微镜均匀照明系统的设计[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2010. [6]杨光.照明灯具中白光LED 阵列的排列及配光[J].灯与照明,2008,32(1):1-4. [7]闫峰,孙文军,王淑英.LED 照明光场照度均匀性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7,33(增刊):327-328. [8]李壮辉,朱清慧,任拥伟.液晶显示应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液晶与显示,2013,28(6):889894. [9]李晓寒,何华平.驱动白光LED技术综述[J].中国照明电器,2010(9):9-11. [10]白林,黄力,宋冬梅,等.太阳能LED 路灯智能控制系统电力控制与负载驱动[J].发光学报,2009, 30(6):892-897. [11] Wang B,AnsIyn E v. Chemosensors: Principles, strategies,and applications[M]. singapore:wiley,2011.
鸣谢
感谢组员:贾庆朝,王春蕊,曹玉芹,高转,刘芳 超,李凯旋,李文博,刘洋,梅花,吴佳玮,王冉 的协助。 感谢张帆老师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