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材教法
一、重点和难点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所在。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戒奢节用、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这些措施直接导致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治安很好,经济富裕、粮食价格非常便宜,百姓安居乐业,户口大增。

科举制度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本课在“招贤用能”一目中,介绍了科举制度的诞生和最初的发展演变。

至于属于科举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殿试和武举,则在下一课的“女皇武则天”中予以介绍。

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评价历史人物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习惯于用好或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指出: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12条,除去隋朝苛政。

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

唐朝正式建立。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2.教师还可以结合辅助栏中白居易的诗句,向学生进一步指出:在唐朝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他的军功甚多。

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呆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以补充内容,向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说明唐太宗是在血雨腥风中即位的。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他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

太子李建成也知道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武德九年(626)夏,突厥数万骑人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由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

两人又共谋调出李世民王府的精兵骁将,以削弱他的力量。

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伏。

六月初四(7月2日),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时行至玄武门,发现伏兵,避走不及,先后被杀,宫府兵溃散。

世民手下尉迟恭披甲持矛人宫,请李渊下令由秦王节制诸军。

六月初七,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不久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

次年(627)改元贞观。

3.本课的名称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文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唐太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就隐含了这样的逻辑:贞观之治就是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必然结果。

这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具体体现在戒奢节用、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三个方面。

4.教师在讲述“戒奢节用”这一目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戒奢节用观念形成的原因。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指出:是隋朝的迅速灭亡,给唐太宗上了“皇帝好比船,百姓好比水。

水可以载船,也可以把船颠覆”的生动一课。

是骄奢淫逸的隋炀帝这个反面镜子,给了唐太宗以震撼,使他意识到了“皇帝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

剥削百姓来奉养皇帝,就好比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填饱肚子。

肚子饱了,身子也死了;皇帝富了,国家也完蛋了。

所以皇帝的灾难,不是来自外面,而是自己造成的。

皇帝欲望太盛就会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老百姓就愁苦,老百姓愁苦皇帝就会亡国”。

因此他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力戒奢侈,尽量节俭,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稳固统治基础。

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和唐太宗的亲眼目睹,是他戒奢节用观念乃至整个治国思想形成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第二,戒奢节用的具体实践。

课文中列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唐太宗是如何戒奢节用的:一是他患有哮喘病,长安的宫殿潮湿,他更容易患病。

但当大臣建议在宫中建一个暖阁居住时,被他以“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要建一个高台,因爱惜十家之产而作罢。

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为由拒绝了。

二是唐太宗针对当时官多职滥的现象,下令精简机构,裁撤了大量的冗员。

其中中央各官府的官员,就从2000多人减少到了643人。

这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5.课文在精简机构的内容之下,介绍了三省六部。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省六部是隋朝的创制,而唐朝更进一步将其完善。

再就是三省六部的名称和职掌:三省中,中书省掌管军国政令,是决策机关;门下省负责审核,是审议机关;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实施政令,是执行机关。

六部中,吏部负责选用和考核官吏,户部管理户口和赋税,礼部掌管礼仪,兵部负责军事,刑部掌管刑法和诉讼,工部负责土木兴建。

6.唐太宗懂得人才的重要性,课文中以唐太宗慧眼识身为常何门客的贫贱的马周,并对没有任何功勋的他委以重任,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识人,敢于用人,利用各种途径招贤选才。

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李勤等。

这些谋臣猛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教师可以向学生进一步指出,招贤用能是唐太宗杰出政治才能的重要体现,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科举制度是唐太宗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一制度时,要注意以下要点:
(1)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

(2)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发展演变:隋文帝时,令各州推举人才,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设置了进士科,科举制度从此诞生。

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重要。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除考察处理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策问之外,还要考试经史和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由于进士科的难度更大,考中不容易,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

(3)科举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科举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

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学的人得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

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兴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士科注重诗赋的考试,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科举制度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林风气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招贤用能”这一目的最后,
用楷体字排印的副文中得到了集中说明。

7.在讲述“虚心纳谏”这一目时,教师可以从“日积月累”中“唐太宗6J陷’魏徵”这个故事说起。

唐太宗知道,一个人既然不能遍知天下的事情,就不能独断天下的事务。

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听取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

他经常鼓励臣下指出自己的过错,不要有什么隐瞒。

对臣下所提的意见,他也总是虚心采纳和改正。

正是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

其中魏徵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

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徵之力也”。

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唐太宗的所说所为,和隋炀帝的自负而不听劝谏对比,并结合贞观之治和隋朝灭亡,体会倾听别人意见的必要性。

8.以上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既是贞观之治的表现,是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的表现,也是导致贞观之治的原因。

正是这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使得贞观时期人口增长,百姓安居,经济富裕,社会治安良好,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升平,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全国人口很少,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三分之一。

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7万户,是唐朝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初年,出现了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唐朝政府积极采取救灾措施。

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

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当时社会治安很好,人们即使外出几个月,也不用锁门。

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粮食,随时可以在路上得到供应。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这一记载虽有夸大的地方,但也反映出当时政治较好、刑罚缓和、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景象。

三、问题提示
1.想一想: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唐太宗患有哮喘病,在长安潮湿的宫殿中居住,更容易引发疾病。

有大臣建议在宫中建一个暖阁,但他没有同意。

汉文帝曾想在宫中修建一座露台,先召工匠来计算了一下费用。

工匠说要花费100金。

汉文帝考虑到这相当于10户中等水平人家的家产,于是放弃了修建露台的打算。

所以,唐太宗和汉文帝都是崇俭戒奢、爱惜民力的明君。

2.想一想:如果唐太宗是一个固执己见、拒绝批评意见的人,魏徵会向他进谏那么多次吗?
提示:显然不会。

比如,如果唐太宗像隋炀帝那样,特别自负,不听劝谏,像他曾公开对人所说:“我生性不喜欢别人的劝谏。

如果已经是大官了,还想靠劝谏出名,我不会饶他。

如果是卑贱的人,我可以饶他,但决不会让他有出头的日子。

”魏徵这样的谏臣根本无从产生。

魏徵之所以敢于劝谏,其实是由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3.温故知新:唐太宗被人们称为“明君”,说一说唐太宗贤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唐太宗的贤明,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力戒奢侈,尽量节俭,克制一己的欲望,减轻百姓的负担。

二是知人善任,不论资历,不计亲疏,只要是治国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

三是鼓励大臣进谏,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概括而言,就是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

4.问题探究: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贞观之治”并不是唐太宗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形势所使然,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进一步收集资料,和同学们讨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议题,应该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回答。

我们倾向于认为,这其中既是形势使然,特别是繁盛的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给唐朝初年的统治者上了生动的一课。

但这也不能排斥唐太宗的个人努力,他的节用戒奢、招贤用能和虚心纳谏以及其他一些政策和措施,直接导致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一是隋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给唐朝初年的统治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二是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的政策措施,是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