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量化模型分析及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量化模型分析及评价

摘要: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区域高等教育一定周期内发展状况的统计,从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区域受众的高等教育程度、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等四个方面入手,基于基尼系数的理论,建立动态分析模型,对区域高等教育多因素非均衡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利用Matlab软件描述非均衡程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客观反映和评价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化的进程。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动态模型;量化分析

一、动态量化模型评价思路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国今后十年的教育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强调: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是落实《纲要》的关键所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其核心内容是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

区域高等教育均衡目前值得研究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均衡的问题;二是均衡化发展如何评估的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主要研究前者问题,着重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性的定性分析和均衡对策。电有少数有关省域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非均衡的量化研究,方法是选取近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些指标,通过回归模型或经济学中其他工具,比较是否在同一发展水平上来说明两者之间的非均衡状况。这种单一的分析,不能动态、全面地评价区域间高等教育测量指标均衡发展的变化趋势。

本文以我国常用的“三区法”为分析单元,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资源发展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的统计数据,借助经济学中测量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尼系数理论,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经济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之间均衡关系的动态模型,利用Maflab统计工具从多方面、多角度度量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非均衡程度。动态量化评价三区域近几年在区域高等教育均衡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二、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及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学术界常用的“三区法”是将全国(除港、澳、台外)划分为东(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粤琼)、中(晋蒙豫鄂湘皖赣吉黑)、西(川滇黔渝藏陕甘青宁新桂)三大区域作为分析单元。通过课题组在全国发放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当前区域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区域布局、高考的招生体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和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等。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具有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数以及专任教师数作为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的指标;每十万人口中大学生数量作为区域受众高等教育程度的指标;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作为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指标。为了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考虑到第五次人口普查从2000年开始,而2009年的部分指标数据国家尚未公布,所以本文研究的样本周期为2000-2008年(见表1)。

三、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

那么,如何量化分析当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性呢?我们首先借助洛伦茨曲线来定性地分析区域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其数学模型为Y=f(x),其中x表示被测指标(人口)占总指标(人口)的累计百分比,Y表示被测指标(资源)

占总指标(资源)的累计百分比,分别以x和Y作图得洛伦茨曲线。如果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重合,为“绝对公平线”,而其右下(左上)直角边两条折线表示被测指标(资源)集中在一人手里,为“绝对不公平线”,而实际中被测指标(资源)分配常常会介于两种极端之间。

洛伦茨曲线只能粗略、大概地反映区域高等教育分配不平等程度。为了能够定量地精确反映不平衡性,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尼系数的概念,这是经济学中测世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实际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公平线所包围的面积A占绝对公平线与绝对不公平线之间的面积A+B的比例。用公式表示:

G=A/(A+B)(1)

四、量化分析过程

利用以上方法,以三区域内相对人口的高等教育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在校大学生数量、高校布局和相对经济发展的受高等教育程度等四个指标进行均衡性量化分析。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相对人口的东中西部区域受高等教育人数平衡性衡量为例分析。

相对人口东中西部区域受高等教育人数平衡性衡量,区域受高等教育人数或每十万人中大学生数量表明该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状况,反映了地区教育受众受高等教育程度的高低,某些程度上也体现了高考制度上的倾向性。

同样根据表1的数据,分别对相对人口的高等教育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相对人口的高校数量和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三项区域高等教育指标进行均衡性量化分析,分析周期为2000-2008年,其均衡性基尼系数见表3:为了更加形象地表述各项指标的动态趋势,我们利用最流行的科学分析与计算软件Maflab,对以上分析数据进行统计,绘制出各项指标的动态趋势图(图1、图2、图3、图4)。

五、分析评价

通过分析多因素的基尼系数量化计算结果及各评价指标的动态趋势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比较表3中四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其中区域高等教育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415-0.4472,这是本文测算中最高的一项,与其他项相比差距较大。其实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目前高校的投资以地方为主,政府为辅,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忙于应付义务教育。即使是政府投入的一部分,也是主要投入“211”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而东部地区又占了大半。相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高等教育基尼系数为0.2602,查表3属于比较平均。这并不能表明东中西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是均衡的,恰恰说明了三区域的经济梯度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梯度,而且呈同步的趋势。其他两项的非均衡程度都接近“差距较大”。

2.图1至图4反映了2000—2008年期间,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程度的动态趋势。总体上,我们可直观地看出三区域高等教育各项指标的非均衡性在此期间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非均衡程度在逐渐缩小。但相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高等教育在2005年后却有拐弯向上的趋势,这是四项指标中唯一在近年有非均衡性加剧的一项。十多年前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促进了中、西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了三大区域在经济上的差距,带动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近几年政策效力已不明显,人才东迁的现象并未停止,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已经滞后。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表现为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形成自身特色时,都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来发挥积极作用。

可喜的是,区域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受高等教育程度人数两项指标的非均衡性指标近年下降较快,表明我国政府一些均衡政策已经收到效果。如从2008年起高考试行“支援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招生计划增量中拿出一定指标,安排给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办学条件较好的省份,指定到中西部省份招生;教育部属高校在本地区招生比率不得超过30%;从2007年起国家加大中西部贫困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补助。《纲要》中也提到在2012年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2008年为3.48%),这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起到较大的改善作用。

从图1至图4中还可以看出,各指标动态趋势在2005年左右有明显的改善,主要是我国政府及时认识到了教育难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确保“国家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