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

作者:文月娥, WEN Yue-e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名: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25(4)

被引用次数:0次

1.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004

2.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01

3.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 2001

4.Vermeer,Hans J.Andrew Chesterman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1998

5.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03)

6.陈建军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4(05)

7.陈晓霞译者的用心--从翻译目的论看<孔乙己>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期刊论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 2000(04)

9.陈刚.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一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02)

10.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06)

11.候向群主干清晰多元丰富-论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模式[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04)

12.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期刊论文]-上海翻译 2007(03)

13.季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007

14.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 2004

1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2000

16.倪艳笑庞德的用心--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庞德的译作<华夏>[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17.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期刊论文]-上海翻译 2006(01)

18.彭长江翻译标准多,何以断是非 2000(05)

19.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期刊论文]-外语界 2006(05)

20.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2004

21.王建国功能翻译理论与我国的翻译教材建设[期刊论文]-语言与翻译 2004(02)

22.文军归化异化,各具一格--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05)

23.吴南松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3)

24.吴文安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 2003(06)

25.吴自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翻译 2005(01)

26.杨柳西方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效果-一个文化的检讨[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6(03)

27.杨琪.包通法"以文谋钱"的翻译目的论-广告文体翻译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期刊论文]-上海翻译 2006(03)

28.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1(06)

29.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 2004

30.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5(01)

31.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1999(03)

32.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翻译模式[学位论文] 2003

1.学位论文刘琴从目的论角度看戏剧翻译——以英若诚的《推销员之死》中译本为例2008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大师阿瑟·密勒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该剧在美国舞台频频上演并获得巨大成功。1983年,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兼翻译家英若诚先生将《推销员之死》翻译成中文,使其具有浓厚的中国地方特色,从而使得本出负载西方文化的戏剧在中国上演并获得巨大成功。由于演出的特殊需要,英若诚先生的翻译活动被赋予了特定的目的。因此,用翻译学中的目的论理论来分析英若诚先生《推销员之死》的译本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出发点。

目的论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一个较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的问题的。威密尔(Vermeer)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是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威密尔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在目的论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选择了英若诚翻译的剧本《推销员之死》作为文本进行分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戏剧翻译的译文既可以作为文本阅读,也可供舞台演出,译文的不同功能使译者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式。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推销员之死》进行了分析,即演员的角度

,译入语受众的角度和译者的角度。其中,译者必须要考虑译入语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和需要。笔者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更好地欣赏英若诚先生的译作的精彩之处,并借鉴其成功之处来指导戏剧翻译实践。

2.学位论文王培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英语2007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用于表达中国政府的观点,传扬中国文化。中国在国际交流中,不可避免而且有必要使用中国英语,达到保持和彰显中国语言和文化身份,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国内外发行的英文报刊

,致力于向国际上其他国家全面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艺术和旅游诸方面的情况。其中的多数文章是由中国的双语作者写成,文章中使用中国英语来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因此报刊中的中国英语是中国英语的一个代表。中国英语和翻译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实际上中国特有的事物和意念在国际交流中是被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因此从翻译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英语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多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鲜有学者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英语,这个领域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

本文从目的论和异化翻译策略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报刊中的中国英语,了解报刊中中国英语的使用规律及其读者接受效果。作者从英语报刊中选取了蕴涵典型的中国英语的文本,依此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英语为母语者对中国英语的反应。通过对问卷及其调查结果的分析,作者发现:中国英语遵循了目的论的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在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和意念时,异化翻译策略是被优先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起到辅助作用

,以此来达到在国际交流中保持和彰显中国语言和文化身份,传扬中国文化的目的。中国英语,作为中国国际交流的产物,实现了其彰显中国身份,传扬中国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功能。此外,对中国文化的背景介绍以及文本上下文语境都有助于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英语。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动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的整体结构。第二章对世界英语和中国英语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比较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最后对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进行了描述。第三章从目的论和异化翻译策略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英语。第四章对本文作者所选报刊文本中的中国英语进行了分类描述,并分析了调查的结果。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主要局限,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一些建议。

3.期刊论文刘集林.LIU Ji-lin五四时期的留学目的论及其趋向——以傅斯年留学思想的变化为例-徐州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

五四时期留学教育问题一度成为知识界热门话题,新文化运动的学生领袖傅斯年于1920年留学英国时也积极参与讨论,其中关于留学目的的主张及其变化颇具代表性.傅先是较为完整地提出留学应该兼顾"求专门名家的学问"与"接受欧化"的两大目的论,并分别由官费生与自费生承担任务.但数月后傅却出现了淡化"接受欧化"一面的明显趋向.傅斯年两大留学目标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改造思潮与自身独特的"造社会"论密切相关,而留学目的论态度的变化则是其进一步观察留学界现实的结果,追求"学术独立"也逐渐成为知识界认可的唯一留学目标.然而,傅斯年的转向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事实上,近代以来两大留学目标的实现均大成问题,其中关键在于国内过于倚重留学生的社会风气.

4.学位论文刘小娜接受美学和目的论视域下的重译现象2009

同一文本的重译现象在文学翻译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在对译文评价标准的探讨中注重原文、译文的对比,追求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对等。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很少涉及译者的能动作用,其结果是追求特定文学文本的标准译本。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理论和“目的论”的双重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复译现象。

目前,以读者为中心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越来越多地引起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者的注意。以康士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人物的接受理论标志着文学批评理论由重作者、重作品向重文本—读者关系的转变。姚斯的“期待视野”指出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在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和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不同期待的存在导致读者对同一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伊瑟尔将文学作品分为艺术极一作者的本文和审美极—读者的阅读阐释。他认为文学本文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的,本文的潜在意义是由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文本一极存在许多空白(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有待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填补与充实。伊瑟尔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及审美两极的划分和对空白的分析证明了读者的创造性地位。

接受理论中的“期待视野”和“空白”强调了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然后才是译者。从译者作为原文读者的角度讲,译者的不同先在知识结构和文本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译者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而译者又必须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译文,对潜在读者的可能期待视野进行一种预测,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等,目的是在将文本空白具体化的过程中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视域融合,这就解释了文学翻译中的重译现象。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深受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理论的影响,也十分重视译本的读者接受,强调为了实现译本的预定目的(特定的接受效果),一个文本可以有多个译本,每个译本(包括翻译策略)都对应某个翻译目的。该理论也有助于我们较好地理解翻译中的复译现象。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主、“目的论”翻译理论为辅的对复译现象的双重视角解读,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5.期刊论文孙万军目的·美·接受——浅谈品牌名称的汉译-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

品牌名称的汉译极为重要.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增删甚至重命名提供了理论支持,而接受美学认为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了意义.品牌名称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成为翻译目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