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理论的发展
意境理论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此书不但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还较早使用了境的概念。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其“境玄思淡”,并从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中,概括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意象之间渗透交融的关系,钟嵘在《诗品》中提到了“滋味说”,主张诗歌创作要“使味之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这已触及了意境应含蓄韵味无穷的重要特征。

盛唐后,意境理论开始全面发展,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诗僧皎然地把意境研究推进一步,在《诗式》中提出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另外,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观点,揭示了意境含蓄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至此,意境理论的基本框架确定。

自宋以降,意境理论逐渐成我国诗学画论的核心范畴,其研究代有深入。

宋人严羽“别材”“别趣”说,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明人陆时雍的“韵味”说,清人王夫之“情景”说,逐步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审美特征。

清末,王国维总起大成,意境理论臻于成熟。

《人间词话》为其代表作。

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典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还将意境引入戏曲和小说研究领域,至此,意境成为独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美学范畴。

辩体与破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辩体论与破体论贯穿始终,前者认为文各有体,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性,表现手法与艺术规律,后者则主张打破各种文体的界限,使各类文体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诗文相乱”之说,从理论实质上看,是将文体类型绝对化,否定不同之间的交叉渗透,如陈师道《后山诗话》中“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