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专题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教育思想

题目:浅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教育思想

班级:

课程编号:

学院:年级:学号:姓名:日期: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教育思想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以中道为特色的教育观,主张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依托,以中道为原则,培养公民政治方面的德性,并由法律保证实施。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仍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道,教育,德性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称他为“学园之灵”,恩格斯赞其为“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在汲取其老师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个人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他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教育思想与其中道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政治观上的中道特色决定了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中道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就是为城邦培养具有德性的公民,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他坚持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教育思想的基础——中道观

1.中道的含义

“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叫做“中庸”。所谓“中道”、“中庸”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境况,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感受情感和选择行为,这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是“最好的”。

2.中道思想的历史溯源

中道思想在古希腊由来已久,并非亚里士多德的首创。荷马史诗中就出现有“和谐”与“合度”的概念。《工作与时日》的作者赫西俄德曾以“任何事情都要有分寸”的箴言劝谕世人,明显地反映了早期希腊人的中道观念。毕达哥拉斯在他的《金言》中也说:“在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他把正确的道德称为善,认为过和不及都是恶,并将“美德就是和谐”作为该学派的基本命题之一,在数量的比例中表示着音乐式的和谐,而毕氏本人的“黄金分割律”更以其不朽的价值而传扬后世。雅典的执政官梭伦认为,中庸就是防止极端,主张“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都讨论过中庸的问题。德谟克利特在这方面也留下了许多名言:“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上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短促的”古希腊人崇尚中道,并将其视为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与个人德行的基本尺度。当然,在古希腊的所有思想家中,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最为著名。他在总结、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系统地提出中道伦理观,并以中道为其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

3.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即中道”,“中道是人的无过无不及的合理行为方式”。人的意志始终面临三种精神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前二者都属于恶,只有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中道,才是德性,才是值得称赞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关于感受和行为的,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产生失误,而中间就会获得并受到称赞”。这两者就是德性。德性就是中庸,是对中间的命中。中庸在过度和不及之间,在两种恶事之间。在感受和行为中都有不及和超越应有的限度,德性则寻求和选取中间。所以,不论就实体而论,还是就其所是的原理而论,德性就是中间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据此,亚里士多德得出了“美德在于中道”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上的中道,是一种因人而异的适度要求或状态,是一种相对的中道,不等于数学上的中点或平均数。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

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培养公民政治方面的德性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完善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具有中道特色的城邦政体培养具有德性的公民。因此,亚里士多德反对由家长对子女分散地进行教育,教育是为城邦培养有理性、有德性的公民,是为了城邦政治的长治久安.因此教育是一个整体,应由城邦统一施行

2.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1)教育的内容

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三种:一是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包括思维、理解、判断等。二是动物灵魂,主要表现为人的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指人的感觉能力。三是植物灵魂,即人的营养、生长、发育等生理现象,属于人的营养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这三方面的能力,相应的就需要有智育、德育和体育三方面的训练。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0一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7一12岁主要进行德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14一21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与积累知识。在德、智、体的教育方式上,亚里士多德主张遵循中道原则。“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

体育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中居于优先地位。其次,是德育,即品德教育,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具有德性的人。最后,是智育,即知识与理性的训练。

(2)教育的方式

①因材施教。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也特别强调适度和适中,教育过程需要教师掌握好“度”,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他比喻说:“如果吃十磅东西对于某个人太多,吃两磅又太少,那位教练员不一定就因此吩咐吃六磅;因为对于那个要吃它的人也许仍会太多或太少—对于米隆(希腊著名大力士)太少,对于开始从事运动的人太多。

②注重道德实践

亚里士多德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主张人应通过实践达到道德上的至善,而至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他认为,美德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是在做的当中形成的,有许多事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它们的技艺。

③循序渐进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学习的进度,切忌好高鹜远,亚里士多德指出:“只要一个系列有一个完成点,所有的先行阶段就是为了那一点。在智力活动中是怎样,在自然中也是怎样”,“整个系列中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次一步”。

④美育与德育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和艺术、善与美是相通的,艺术离不开道德,美离不开善,他说:“美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善”。在和谐教育中,音乐不仪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的曲调和节奏直接反映了性洛的真相.

参考文献

【1】王成光。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天府新论2004年第2期(总116期)

【2】戴莉。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与儿童教育主张的比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13卷第5期

【3】李蓓英.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01年第4期

【4】陈君,崔恒。《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

【5】兰艳平.《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2010年12月(总第178期)今日南国

【6】詹世友,孙美莲,詹才荣。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及其现代价值,株洲工学院学报第16卷第2期

【7】李明明。亚里士多德中道教育思想探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8】唐松林,陈小伟.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5期

【9】晁乐红。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

【10】任继琼。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辨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