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读读长辈这部书”写作指导与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读读长辈这部书”写作指导与示例
一、文题回眸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如今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读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存在问题
(一)虚构、编造的痕迹过重;
爷爷慈祥,对人说话笑呵呵;姥姥时尚,苦练舞蹈上电视;爸爸上进,参加业务忙进修;妈妈善良,跟邻居很融洽;叔叔新潮,与时俱进不落伍。

(二)在“怎么写”上缺少变化。

只是单纯地按照时间顺序再现事实,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几件具体的事,缺少鲜明的“文章”意识。

什么时候详写,什么时候略写;什么时候实写,什么时候虚写;什么时候该思考,什么时候该抒情;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是用整句还是散句,是平实表述还是形象表达等,从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基本看不到相关的痕迹。

写好记叙类文章,在素材的选用上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力求真实。

学生所写的内容必须符合生活逻辑与人物身份,注意时代、环境、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事,时代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那事件的进程、相关细节及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写出这些不同,就是“真实”。

当然可以加工,可以整合,但必须在真实的前提下进行。

2、保证新鲜。

新鲜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新”,新颖、新奇;二是“鲜”,鲜活、好看。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读读”长辈,所写的都是长辈过去的事,如何保证“新”和“鲜”呢?其实素材是否“新”“鲜”,不能只以“生产日期”为判断标准。

每个长辈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发现、抓住他们的“独特”和“与众不同”,这是保证“新”“鲜”的根本。

即便是同样的“主题”或相似的经历,不同的长辈心路不同,表现形式也各异。

比如,面对挫折与失败,有的长辈表现得很豁达,微笑待之;有的长辈在痛苦之后坚强起来,冷静分析,找到症结,从头开始;有的长辈则毅然放弃,寻找新的突破点。

再如,在与人相处方面,有的长辈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重在志趣、精神的互通与交流;有的长辈则讲义气,豪爽、洒脱,不拘小节;有的长辈有些世俗,与人说话留三分,谨慎过度;有的长辈不够真诚,更多的时候是虚与委蛇;还有的长辈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交友的原则。

这么丰富的素材,如何选择?要注意写作的目的,要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去筛选、加工。

今天为什么要“读读长辈这部书”?不是简单地回忆与再现,而是从中汲取营养(或吸取教训),以走好现在与以后的路。

3、恰当呈现。

素材呈现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这里着重谈两点。

(1)注重细节的渲染。

细节可以是生动复杂的表情,可以是瞬间的心理活动,可以是很有感染力的标志性动作,可以是别有深意的衣着,可以是耐人寻味的话语。

用文学化的手法与语言将其呈现(或多次出现),有助于突显中心,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2)注重画面的组合。

组合可以时间为经,把不同时间节点上相关联的画面串成珠链;也可横向勾连,把不同长辈类似的事件各有侧重地予以展现;还可以用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同一长辈前后的对比(突出变化),也可以是不同长辈间的对比(有所褒贬)。

讲究素材呈现的方式,才能让自己的作文生动、鲜活。

三、审题立意
1、清晰定位“读读”与长辈;
“读读”即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长辈的人生经历,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读读”是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理性认识,是思想碰撞,也是继承与超越。

“长辈”是一个外延较大的集合,父辈包括父母、叔舅、姑姨等,祖辈又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同辈等。

2、选准最“适合”的切入点。

材料对如何“读读”有提示,动笔前要深入思考:读到的“人生的事理”是什么,“传统的积淀”有哪些,“时代的记忆”包括几个方面;读出的“我们自己”是什么时候或是怎样的自己,长辈的“成长与成熟”有怎样的标志,你与长辈之间的“共识或分歧”到底指什么;省略号则提醒考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读”这部书。

写作时,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独到、素材积累最丰富、最能写出特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

3、优化文章的“呈现”与“表达”。

写记叙文,首先要考虑选取长辈这部“书”的哪些章节、哪些片段作为“读”的重点;其次要考虑好如何新颖地开篇,如何详略分明地“复述”,如何收束得有分量等;第三,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彰显自己的语言表达等优势。

四、考生佳作
范文1
接过父辈的旗帜
父辈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父辈是一部璀璨辉煌的巨著。

深呼吸,贪婪地汲取丰厚的精神营养,饕餮地品尝缤纷的心灵鸡汤,才能接过父辈的旗帜,走好人生与事业的前路。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长。

”对这句话我很反感,更多的时候是以沉默表示无言的反抗。

您岁数大,您经过的事情多,只不过是因为比我早出生了二十几年,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骄傲得您动不动就要晒出来炫耀一番?
此刻坐在考场上,冷静而理性地思考,父辈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他们从一条清澈晶莹、欢快流淌的小溪,在时间的延展中渐渐幻化成一条宽阔而厚重的河流。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他们曾经的成功与失败,他们曾经的欢乐与忧伤,他们曾经的探索与彷徨,就像岸边闪耀着的航标,时时提醒我们:哪里有激流,哪里有暗礁,哪里有险滩……
父辈的摸爬滚打,铸就了吾辈的警示镜鉴。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铭记珍惜?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原则。

”自打记事起,我记得这是父亲说过的频次最高的话。

他比谁都渴望事业有成,他比谁都渴望出人头地,但作为一个私营企业主,他从没想过是不是该向某些政府管理人员表示表示,哪怕因此失去了很多让自己收入成倍增长的机会;他从没想过是不是可以在某些无关宏旨的环节上节省简略,哪怕因此提高了产品的成本。

家人(包括我)、朋友、邻居都曾或直接或含蓄地“规劝”,但他不为所动。

“天将以酬长厚者”,父亲的事业一路鼓乐齐鸣,歌声瞭亮,每一个音符每一节旋律都在重复着他那句说了N多次的话。

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一部书,需要用心去读,需要一辈子细细去品。

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声音喧嚣四起。

我们乘坐在超音速的快车上,迫不及待地随手抓起空中的云彩,却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原本很珍贵的东西。

我们可能曾嘲笑过父辈的孤陋寡闻,调侃过他们和时尚与新潮间存在的隔膜,甚至曾把他们的坚守看作是束缚手脚的镜。

而今,当我们告别青涩、狂妄,即将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独闯天涯”的时候,真的很有必要重读父辈这部书。

时时从父辈的河流中“取一瓢饮”,时时翻阅父辈用行走写出的文字,我们才能真正接过
父辈的旗帜,大步流星地奔跑在“远方的田野”。

【阅卷组点评】“接过父辈的旗帜”,题目很大气,很主旋律。

文章首先阐释父辈人生与事业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对下一代来说是很好的“警示镜鉴”,然后点明要继承父辈为人处世的一贯准则(即“旗帜”的具体内涵)。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达到时代,父辈的旗帜具有引领、导航的作用,文章最后点明今天“重读”父辈这部书的重要意义,并表达了对走好未来人生路的坚定决心。

全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大量整句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与韵律感;对名言、诗句、歌词恰到好处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核心亮点】思路顺畅优美生动
范文2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干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其实,这歌词用在妈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每次翻读妈妈这本书,总会让人有如饮醇浆、如沐春风的感觉。

第一章:“都是亲人,何必锚铢必较?”
父亲兄弟姐妹四个,和很多大家庭一样,在财产及养老问题上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

但这些矛盾往往在刚刚萌芽的时候就被化解了,一家人总能保持着和睦与和谐。

这其中妈妈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关于奶奶的赡养问题,二叔说他那里房子小,没有地方;三婶说,她和三叔忙着照顾店里的生意,没有时间;姑姑说,表哥正读高三,需要安静的环境。

妈妈说,那就到我家吧。

爸爸妈妈工作也很忙,就托人请了个很称心的保姆,一直到奶奶离开这个世界。

奶奶留下的独单,妈妈说,二叔最困难也最需要这个房子,就给他吧。

有人说,妈妈太傻,光做吃亏的事。

妈妈说:“都是亲人,何必锋铢必较?”
第二章:“这样做,是对他们的尊重!”
社区搞募捐之类的慈善活动,妈妈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积极响应。

家里有暂时不用的厨具、日常用品,她要清洗得锃光瓦亮才送到居委会;我们三个不再穿的衣服,她总要洗净熨平,甚至衣扣掉了、拉链坏了,她都要缝好、修好才投进募捐箱里。

有一回我开玩笑地嘲笑她“有洁癖”。

她很严肃地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想想那些有需要的人。

这样做,是对他们的尊重!”
妈妈的话直到我上了高中,在政治课上听了老师对尊重的分析后才真正理解、明白。

第三章:“多干点儿工作不吃亏!”
妈妈是大夫,加班是常事。

有时下班刚进家门,接到电话后又急匆匆地开车上路。

有时是新来的病号需要会诊,有时是其他大夫临时有事需要替班。

只要身体允许,妈妈从没说过“不”字。

在单位,她也没有闲着的时候。

有一次我去医院,找了半天才在病房里见到她,当时她正帮护士们处理一个手术后病人的护理问题,而这并不属于她的职责范围。

妈妈常说:“多干点工作不吃亏!这样自己很充实、很快乐。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每次翻读妈妈这本书,总是被感动。

我常常想,是什么让妈妈如此豁达,如此博爱,如此具有奉献精神。

这不是选择题,不是论述题,而是一道实践题,是一个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力行的宏大课题。

【阅卷组点评】用歌词做题目很新颖,也很吸引人。

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妈妈曾说过的话,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

豁达、博爱、奉献精神,这是妈妈这郝书的三个关键词。

关于妈妈的几件事都很生活化,没有平时的观察与积累是很难在紧张的考场上提取再现的。

以歌词开篇,很自然地引出读妈妈这本书让人有如冰春风之感,巧妙点题;结尾再次引用歌词,首尾呼应,并提出妈妈为何能有精彩言行的问题,表达了要做妈妈那样的人的良好愿望。

【核心亮点】充实具体圆合自然
范文3
爷爷的“口头禅”
自打我记事起,听爷爷说过的最多的三个字欲是:“不像话!”
爷爷有些刻板,平时穿衣服总要把领口、袖口的别子系得严严的,好像唯恐有多余的空气进入一样,夏天也如此,所以我常常会偷偷地趁他走神的时候,给他“松绑”。

“不像话!”爷爷轻轻地拿开我的小手,瞬间让衣服神速地恢复原貌。

那时我很淘气,在沙发上很少规规矩矩地坐着,不是把沙发当作蹦床跳,就是骑到沙发背上模仿动画片中的骑兵。

爷爷见了,立刻蹿到近前把我抱下来,按在沙发上,顺我的双腿,说:“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这才像话嘛!”
几年前,小区的绿地有些荒芜了,不少人家就在绿地上开辟出菜睢,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有的人家还搭起了临时建筑,弄得本来挺整齐的小区,越来越像“都市里的村庄”。

爷爷很看不惯:“不像话!实在不像话!”先是直接找当事者进行劝说,说这是公共空间不使私用,碰了软钉子;然后就找物业找居委会找街道。

最终呢,相关部门来了几趟,贴了几张通告,就再也没了下文。

“不像话!真是不像话!”爷爷越说越生气,有时气得一天只吃一顿饭。

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爷爷出去遛弯儿,看到哪辆单车停放得不是地方,就停下来嘴里边叨咕着“不像话”边给摆正,完了还要加一句:“什么人呢?只想着自己方便。

太不像话了!”常常是人到家了,气还没顺过来呢。

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我觉得里面的老检察长陈岩石跟爷爷很像。

早就退休了,还到处管闲事,把自己的家整成了“第二检察院”,甚至不吃不喝跟大风厂的工人一起去护厂。

我想,是什么让原因他如此热心乐此不疲?是责任感、是担当。

爷爷也是,尽管他只是个平头百姓,但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已经融入他的骨髓,成为他自觉的行动。

爷爷对很多问题的批评其实是现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需要反省与思考的很重要的问题。

昨天陪爷爷上街,看街上年轻人的穿着打扮,爷爷很生气。

明明挺好的一条裤子,非要开那么多洞,膝盖处还要扯下那么一大块。

“不像话!这叫衣裳吗?”
年轻人的审美,爷爷是理解不了的,这,就权当笑话听吧。

爷爷这部书,我还要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地读,力求彻底地读懂读透。

【阅卷组点评】这篇文章写得很有生活情趣。

以爷爷的“口头禅”为切入口,表现爷爷重规矩、守原则、敢批评的特点。

对小时候“我”的淘气行为,爷爷严格管教的背后其实是爱;对小区里有人毁坏绿地、侵占公共空间的行为,爷爷采取了一系列的“斗争”;对有些人乱停乱放单车的行为,爷爷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矫正”。

爷爷批评衣服开洞“不像话”,则是爷爷那个年龄的人特有的、可以理解的守旧,作者也做了善意的调侃。

《人民的名义》陈岩石的例子很新,考生借此很巧妙地议论点睛,彰显了一定的思维功力。

语言生动活泼,细节真实传神,很好地突出了爷爷的形象。

【核心亮点】真实新鲜生动传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