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务礼仪》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商务礼仪
Business Etiquette
二、课程编号:0801014
三、学分学时:2学分/ 32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8学时
四、使用教材:金正昆着,《商务礼仪教程/21 世纪实用礼仪系列教材》,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
五、课程属性:专业课/ 必修课
六、教学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商学院营销学系
八、先修课程:公共关系学
九、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专业课程,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商务
礼仪在商务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各种商务礼仪规范、礼仪技巧和操作方法;了解国际商务交往中不同国家的风俗礼
仪和文化差异。通过在课堂上练习商务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礼节要点,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各种商务礼仪方法,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
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做到事事合乎礼仪,处处表现自如、得
体,从而顺利完成各种商务活动。
十、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
第一章装束礼仪规范(6学时)
知识要点:西装的礼仪、套裙的礼仪、制服的礼仪、饰品的礼仪、美发的礼
仪、化装的礼仪
重点难点:了解西装正装、套裙、制服、化装的相关内容教学方法:讲授、
示范操作
第二章行业礼仪规范?(6 学时)知识要点:公司的礼仪、企业的礼仪、宾馆的礼仪、商店的礼仪、银行的礼仪重点难点:公司、企业员工的操守;宾馆、商店人员的“服务角色” ;行业礼仪与商务礼仪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操作
第三章仪式礼仪规范( 4 学时)知识要点:签约的礼仪、开业的礼仪、剪彩的礼仪、交接的礼仪、庆典的礼仪重点难点:签约的注意事项;开业仪式的表现形式、庆典的程序;礼仪仪式的概念和原则教学方法:讲授与模拟
第四章会务礼仪规范( 6 学时)知识要点:洽谈会礼仪、发布会礼仪、展览会礼仪、赞助会礼仪、茶话会礼仪重点难点:洽谈会的座次、合理分配展览会的展位;
发布会的材料准备、茶话会的安排;商务会谈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与模拟
第五章酬世礼仪规范( 6 学时)知识要点:谈话的礼仪、演讲的礼仪、通讯的礼仪、要约的礼仪、派
对的礼仪、运动的礼仪、娱乐的礼仪、工作餐的礼仪、自助餐的礼仪
重点难点:商务信函的书写、商业人士运动及娱乐的礼仪、工作餐与
自助餐的用法;拨打与接听电话的礼仪、致祝贺词与答谢词;商业人士的社
会公德、对人得体的规劝与批评
教学方法:讲授与模拟
十一、基本要求:
课前必须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参考文献;课上主动参加练习与讨论;课后及时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
授课时精讲多练,通过反复练习与示范操作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熟悉装束礼仪、行业礼仪、仪式礼仪、会务礼仪、酬世礼仪等商务礼仪的特点、要点及规范,正确得体地运用各种商务礼仪方法与技巧。
十二、设备配置:
本课程有8 个学时的实践环节,需要使用适当的设备来完成。具体做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就西装的礼仪、企业的礼仪、签约的礼仪、洽谈会礼仪、演讲的礼仪等进行练习与讨论。
需要配置的设备:
1、一台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屏幕等);
2、一台摄像机与一架照相机;
3、配套的桌椅与台布;
4、一台打印机;
5、电话机;
6、其他办公用品(如礼仪道具等)。
十三、教学参考:
1、参考教材
金正昆着,《现代商务礼仪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杨亦编着,《商务礼
仪》,蓝天出版社黄琳主编,《商务礼仪》,机械工业出版社古谷治子着,《马上就能用的商务礼仪》,成美堂出版社
2、参考文献
金正昆着,《服务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2 月
金正昆着,《涉外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2 月
日本经济新闻社编,《新职员的基本礼仪》,日本经济新闻社,2003 年4月
弘兼宪史着,《从零开始的商务礼仪入门》,幻冬社,2002 年4 月
3、网络资源
商务礼仪网
中商物流网商务礼仪
十四、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测
验、模拟、回答问题等组成。
十五、课程说明:
大纲编写人:刘双芹
大纲编写时间:2009年8月
十六、内容提要:
实验项目
注:实验类型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演示类实验项目
注:实验类型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注:实验项目类型的比例应满足:验证性实验直__50%^下,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占…50%以上,尽量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