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

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美是由一定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构成的。美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

美根源于实践之中。美最初是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美和真、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2、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

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掌握美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感染性;

了解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

第三章审美门户

1、美的形式和形式美的区别。形式美的形成和特点。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

形式美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比例匀称、多样统一。

2、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

掌握形式美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比例匀称、多样统一。

第四章审美范畴

1、审美范畴是人们对美的表现形态的一种概念表述。

审美的基本范畴: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特性与形态特征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悲剧性理论、喜剧性理论的要点。悲剧性、喜剧性的类型。优美感、崇高感、悲剧感、喜剧感的特征。

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和、气韵、意境。

当代审美范畴的发展:丑、荒诞。

2、掌握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悲剧性、喜剧性理论的要点;

理解悲剧性、喜剧性的类型;

了解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和、气韵、意境,当代审美范畴的发展:丑、荒诞。

第五章审美意识

1、审美感受的特征:直觉性、愉悦性、功利二重性。

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

审美意识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审美意识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个性、全人类共同性。审美意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理解审美感受的特征:直觉性、愉悦性、功利二重性;

了解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

掌握审美意识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第六章审美心理

1、审美心理结构要素:审美感知(美感的基础)、审美想象(美感的载体)、审美理解(美感的规范)、审美情感(美感的动力、中介、效应)。

什么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的整体性、选择性、情感性。

什么是审美想象,审美想象的初级形式——审美联想(知觉想象),审美想象的高级形式——狭义的想象(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什么是审美理解,审美理解的类别(前提性理解,融入性理解)。

什么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的特点。

审美心理过程:准备阶段、实现阶段。

2、掌握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要素;

了解审美心理过程。

第七章自然审美

1、自然美和自然审美的形成和发展,自然审美的致用阶段、比德阶段、畅神阶段。

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风光美的类型: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原始状态的自然风光美,经过人类生产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风光美,经过人类艺术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风光美。

自然风光美的构成:形状美、色彩美、声响美、流动美、人文景观美。

自然风光美的风格:雄伟、壮阔、险峻、幽深、秀丽、奇特。

自然美的审美指导。

2、理解自然美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

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

第八章社会审美

1、社会美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美的特征与自然美特征的比较。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人的美的两个方面: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内在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