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型理论与翻译标准
❖ 把翻译规范看成是翻译原型更有利于深化我们对翻译标准的 认识。翻译规范是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理想翻译(翻译原 型)的要求,是译者和译作读者的认知参照点。符合或接近翻 译规范(翻译原型)的译作是典型的翻译,是佳译;偏离翻译规范 (翻译原型)的翻译是非典型的翻译,是边缘的翻译。不同的翻 译会呈现出典型程度的差异。(王仁强、章宜华,2004 )
“更新” 是整合模式中心智的逻辑运作 过程, 给新概念增加了推理的涵义和想象 的涵义。(王懿,2006;尹富林,2007)
背景知识
概念整合与翻译
王斌教授(2001,2002)颇有创意地解释了翻译过程:“源语文本 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一个输入空间(Input I),译语表达形式 及其文化认知图式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InputⅡ),它们共同投 射至第三空间:交织空间(blending space)。在同类空间 (generic space)制约下形成自己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产生新的表达形式(译文文本)。”“无论是译作的 呈现形式,还是翻译过程本身都不可能仅仅是两个认知域 (ST,TT)之间的活动,因为虽然译文是由译语文化及其文字所 承载,但译文的思想内容却是来自原语文化文本,而且原文不 可能自动径直扑向译文文本,它需要一个繁杂的加工过程,即 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因此,译 文只能是原语文化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译语文化表现形式在第 三个概念域内的整合。”
Physical basis: Serious illness forces us to lie down physically. When you are dead, you are physically down (ibid:15).
隐喻与翻译
❖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metaphor(隐喻)一词来自希 腊语metapherein,意思是transfer(转移);英语 translate(翻译)一词则来自拉丁语translaus,意 思是transferred(被转移)。由此可见,隐喻和翻 译的原理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隐喻必须涉及 两种事物,使用隐喻时要把喻体或载体上的某些 特征转移到本体或话题上;翻译则必须涉及两种 语言,进行翻译时要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 种语言文字。(陈道明,2002)
原型特征:抽象性、整合性、优先性、可扩展性。
原型理论与翻译
原型理论与翻译定义 原型理论与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与翻译标准
原型理论与翻译定义
❖ 德国学者Albrecht Neubert(1985) 最早把原型理论运用到翻译 研究的学者,采用了原型分析(7个特征)的方法对源语语篇 进行分类。
❖ Snell-Hornby Snell-Hornby(1988/1995)则把原型分析的方法 延伸到了对目标语语篇的分类。提出一个动态的、格式塔般的 关系系统———语篇原型划分( prototypology), 她把基本的语 篇类型作为原型,它们构成一个连续体,这些基本语篇类型是 逐步过渡的,其分界线是模糊的。
家族相似(Wittgenstein,1953),对充分必要条件提出了质疑,认为多 数词都难以用概念范畴的集合特征来释义,一个词的若干所指对 象在一种语言中的正常应用和理解,并不需要有共的元素。 E.g. game:card games(纸牌游戏)、board games(棋类游戏)、ball games(球类运动)、children games、Olympic Games。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 (1)意义就是概念化,概念化不能脱离进行概念化的人。语义
来自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主观理解,这种主观性与人类的经验 结构、认知方式等有密切联系; ❖ (2)语言不是自治的。句法也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所声称的那 样是自治的、任意的,而是有动因的; ❖ (3)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它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统,这 个连续统只是任意地被分成了单独的成分; ❖ (4)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与人的主观认识以及无限的 知识系统密切相(文旭,2001)。
隐喻——亚里士多德在《论修辞》中定义为“将属 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因此,隐喻 被看做是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语言运用现象。
e.g.女人是老虎。
概念隐喻——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似性,将 指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 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所 说的认知映射(cognitive mapping),(Lakoff & Johnson,1980)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 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原型——20世纪70年代, Rosch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自然语 言的语义概念范畴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从而奠定了原型理论的基 础。“原型是一个特定的对象,是根据一个语言群体意识中最典 型的个体所形成的心理映象,作为鉴别同类事物的尺子和标准” (Mervis,1975)。
❖ 原型(词典定义)是指一个词语或一个类型意义的所有典型模 型或原形象,是一个类型的一组典型特征。 (Bussmann, H., 2000)比如,鸟(典型特征如能飞)——麻雀,.企鹅就不是鸟,因为 它不具备某些典型的特征。
文本的意图性、接受性和情景性决定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不断地寻 找读者原型。文本的意图性决定译者可以偏离译语原型,趋向个 性化语言。文本的信息性、连贯、衔接和互文性意味着译者在翻 译实践中要不断寻找译语文本的原型或原型变体。原型理论对翻 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译者必须在寻找源语原型读者的同时确定译语原型读者 ❖ 译者必须从源语语言变体中识别源语原型 ❖ 译者必须了解与源语原型相对应的译语原型 ❖ 译者必须善于改变译语原型来再现源语变体 ❖ 译者须善于原型词项与具体词项的转换(李庆和,张树玲,2003 )
e.g.
He’s at the peak of health. He ‘s in top shape.
He came down with the flu. His health is declining.
Health and life are up; 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 . (基本隐喻)
❖ 翻译原型——在各个层面和特质上忠实于源文本的、符合目标 语规范的语际转换。 (黄忠廉,2001;谭载喜,2011 , “翻译与翻译原型” )
❖ 翻译是以‘翻译原型’为典型成员的一种活动”。该定义意味 着翻译包含有多种形式,既包括作为典型成员的翻译原型,也 包含与翻译原型有所不同的其它形式的翻译活动。如改译、写 译、拟译、编译、节译、选译、摘译等。(龙明慧,2011 《翻译原型研究》 )
❖ 翻译毫无疑问是一个原型范畴。把翻译看成 是一个原型范畴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不仅 林纾和庞德等所谓“边缘”的翻译也被纳入 了翻译研究的范畴,而且许多在过去不能登上 翻译研究大雅之堂的应用翻译近年来也被纳 入到翻译研究的范畴。(王仁强、章宜华, 2004)
原型理论与翻译策略
❖ Neubert&Shreve (1989)采纳了篇章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篇特 征包括以下7个方面:意图性、接受程度、情景性、信息性、连贯 或意脉、衔接或文脉和互文性。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在目标 语篇中可以用来整合这7个语篇特征的语言手段,而这项任务必须 在目标语文化原型或规范中予以实施。
将翻译看作隐喻是因为翻译表面上具有明显的方
向性,即从原文到译文。翻译好比是投射器, 将ST中的意义或信息投射到TT中去,此为路 径隐喻(path metaphor)。另一种看法将译文比 作容器,容纳原文中的信息或内容,此为容器 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无论路径隐喻还是 容器隐喻都是将翻译分成两个概念域即ST和 TT。(王斌,2001)
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
❖ Lakoff:认知语义学(概念隐喻,框架理论, 理想 知模型, 多义词研究)
❖ Langacker: 认知语法 ❖ Goldburg: 构式语法 ❖ Rosch: 原型理论
主要术语
❖概念隐喻 ❖概念整合 ❖范畴化 (原型) ❖意象图式 ❖象似性 ❖框架(脚本)
概念隐喻
Translation is the outcome of two independent blending operations. (Mandelblit 1997,转自王斌,2004:161)
英汉翻译过程概念整合图
(章宜华,2006,2009)认知语义结构与意义驱动释义模式的构建
原型理论
❖ Snell Hornby (1988/1995:98)依据原型理论 总结了三条翻译策略:(l)译者必须从原语中找 到原语原型;(2)译者必须知道(或找到)相应的 目的语原型;(3)译者必须用目的语原型重建原 语。
厘清了翻译策略(使用)的争议:直译与意译、动态 对等与形式对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归化翻译与 异化翻译等等。(连续体)
概念整合是心理空间网络中组合认知模式ຫໍສະໝຸດ Baidu的一组运作机制,涉及 到简单认知模式的临时组建和不同空间之间认知映射(cognitive mappings)的建立”。
(Fauconnier, 1999)
In Asia, a bruising battle for cyberturf”(新闻标题)
(汪少华,2009)
“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译的主体间性”(尹富林,2007)《外语与外语教学》 概念整合模式下的翻译活动中,各主体之间既存在对话交流关系,
又存在角色转换关系,同时还存在一种映射关系。映射是概念 整合理论的核心概念。整合理论强调的是概念,是对具体事物、 具体认识的抽象。源语作者在形成源语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 对“生活世界”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运用符号(语言)进行 自由、自主的认知、概括、描述和表达,最后形成了具有意向 性的文本语言,从而完成了自己主体性的劳作,形成源域。译 者在解读源域中这些“概念”和“符号”时不是将源语逐字 逐句翻译过来的,而是将之以概念的形式并参照给定的语境映 射到“的域”的译语中。比如,我们在解读英语中动词“致使” 概念结构时,这一结构首先作为“致使事件”概念映射到汉语 中,进而促发了“使、让、把”等句法概念结构,否则就会出 现不可接受的译文。这种即时映射随翻译活动的深入呈在线 (on-line)发展模式,以使翻译活动得以延续。
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
概念整合理论,又称为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 从心理空间理论 基础上发展而来。(Fauconnier,1985)指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 思考交谈中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 (conceptual packet);是容纳有关某一被感知、想象、记忆或 以其它方式被理解的特殊场景(scenario)的相关信息的容器”。
翻译的标准就是原型的最佳样例。一旦根据各种样例建立了原 作的原型之后,很多译者都在尝试用目的语来翻译原作,每 个译作都是原型的一个样例,都尽可能向原型靠近。最接近 原型的样例就是最佳样例。(杨炳钧,2004)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schema) : 1781年,康德就提出了“图式”的想法,他在自己的著作《纯推
认知与翻译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 ❖图式与翻译 ❖情景模型与翻译
认知语言学简介
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 究中最薄弱的环节。结构主义视语义为语义关系或义素的组 合。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 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 (赵艳芳, 2000:12)
❖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个概念域(源域)的 结构直接传送/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Lakoff&Johnson 1980, 1989)。在此,“概念域”指的是一个巨大知识结构,比如 我们关于“旅程”或“教育”概念所具有的知识。旅程”的 概念域具有旅行者、道路、起始点等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