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

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其次,运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了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平阴文化、民风民俗、民族科技等八大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目标。

(二)探索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般途径和基本方法

通过研究,学校确定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框架,选择了三大载体:校园环境外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传授经典文化,教育活动渗透文化传统。三大载体涵盖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浓郁的氛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过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亮点。具体来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浓郁氛围,接受文化洗礼

学校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一是环境文化,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校园西墙开辟了传统文化经典长廊,东墙以礼、孝、忠、诚为主题,向学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教育连廊展示的是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代表。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班级文化,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的魅力。三是精神文化,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2、躬身教育实践,师生共同成长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教师“读书富脑工程”,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寒暑假要求老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一百多首优秀古典诗文吟诵篇目,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首先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了根。教

师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挚爱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述长城、故宫、颐和园的伟大成就,分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中。

3、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召开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例研讨会。开设了《走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校本教材的学习为主,课外拓展为辅。学校确定了每周两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民族舞蹈,欣赏《阳春白雪》,舞动太极扇,编织中国结……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流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校本教材的学习中,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本,传承传统文化”的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自发组成课题小组,在经典文学和民族艺术两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学校先后召开了四次小课题研究展示、研讨会,三至六年级各个班级研究的子课题累计达二百多个。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

4、组织特色活动,促进和谐发展

学校把传统美德、荣辱观念、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等,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学校以“让

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内容主要包括:玩转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诵读千古美文,争做谦谦君子;秉承民族艺术,领略传统技艺;亲历传统节日,追寻文化之魂;走进历史名人,弘扬中华美德;采撷文化元素,创建班级特色。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等传统节日,学校是逢节必过。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享受到了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去年的重阳节,学校开展了重阳节民俗体验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以收集“重阳节来历”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于是各种版本、不同出处的神话传说,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尊老、敬老一时间成为孩子们聊的最多的话题。与此同时,学校“传统文化擂台赛”同时播出了与“九九重阳”为主题的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孝心演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高年级自发组织学生开展“九九重阳”诗文诵读比赛,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成为学生争相诵读的佳作。低年级,参观了学校的传统美德长廊,在老师的讲述中了解了扇枕暖席、卧冰求鲤、百里负米、鹿乳奉亲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激发着学生尊老、敬老的渴望与行动。同时,将文化赋予学生行动,在尊老爱老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畅谈了老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心中的感谢之情,交流了自己的敬老想法,“当一次妈妈”,就是低年级小朋友关心父母的发自内心的呼唤;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成为大部分学生自觉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