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基本性质,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本节课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能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现象的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分析身边的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难点:对身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方法分析物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运用分类法,让学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固体、液体、气体样品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你们认识的物质有哪些?”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质的分类,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一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则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2.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
3.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难点:让同学们体会到不能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也是物质;
教学准备:书、笔记、图片、白纸、铁钉,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常生活经常说的东西导入,引出在科学上的概念——物质.进而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思考:粉笔是不是物质?为什么?黑板是物质吗?为什么?进而扩展到教室,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物质(引出直接触摸到的实际存在的是物质)
三.拓展探究,升华主题:
出示思考题:1)自然界的岩石会发生哪些变化?
2)火柴燃烧发生的变化与木条折断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一些不良的人为因素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怎样不好的影响?怎样保护环境?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你还知道那些物质的变化。
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积累。
复习本课预习下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
2、1我们身边的物质
直接触摸到实际存在
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
变化——人为因素
变化的速度可快可慢
自然因素。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案标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物质的性质。
3. 知道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4. 领会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水、冷水、冰块、热水、透明玻璃杯、塑料袋、铁块、塑料块、石头、树叶、粉末状物质、蜡烛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思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物质,并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Step 3: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 实验一: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变化。
2. 实验二:观察铁块、塑料块、石头和树叶在火焰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4: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关系。
Step 5:总结(10分钟)总结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6: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物质的性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探究和巩固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物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的物质。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利用物质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和性质的重要性。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知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火柴(或打火机)、蜡烛、A4纸(打印过的纸也行)、塑料杯(或易拉罐)、剪刀、美工刀(或钉子)、冰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展示PPT:我们看到的蓝天、白云、河流、湖泊、山石、建筑、大树、小草都是物质构成的,甚至我们自己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引出问题:我们使用的电,看到的光、燃烧的篝火、听到的声音也是物质吗?引发学生思考,并确认这也是物质的。
这些能够直接观察到事物是物质的。那么我们看不到的电磁波,X光是物质吗?
是的。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些物质,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仪器间接的观察到它们,并能够对这些物质进行研究,进行测量。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观看,思考,
认可世界是物质的。
通过能看见可触摸的实际物体引入物质。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
重点
确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物质。
教学
难点
观察描述各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受,认可有些物质是看不见的。
教学
七课堂评价
学生完成自我评价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
能间接观察到的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的物质
有些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慢
物质总是变化的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还有很多变化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1教科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物质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更”、“让物质发生变更”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更的实例,从这些变更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更,一类是只变更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更、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希望学生进行探究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因此,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更的、变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立刻理解“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更和思索这些变更的异同点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中物质的变更比较熟识,看到视察到的现象也比较多,很多变更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这为他们的学习供应了阅历上的打算。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视察起来很简单理解,但对不能干脆触摸到、视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很难分清物质的变更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更的,物质的变更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更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更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更进行比较分类,通过详细的试验,体验物质的变更。
情感、看法、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更着的。
重点、难点物质是指干脆或者间接视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但是把不能干脆视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学生接受起来会有难度,物质都在变更,而且变更存在着相同和不同,学生很难分清变更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即是物理变更还是化学变更。
因此确定重点为能通过详细的试验,体验物质的变更。
难点为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更。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物质体的不同形态和性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认识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形态的物质体,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3. 物质体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重量等。
4. 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如溶解、熔化、冻结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
物质体是什么,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
讲解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形态的物
质体,并探讨它们的性质。
3. 实验活动
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物质体的
改变和转化。
例如,将固体糖溶解在水中,观察糖的颗粒是否消失,引导学生讨论糖溶解的过程和结果。
4.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整理物质体的不同性质和形态,以及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规律。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质量和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对物质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物质体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编制实验报告或展示作品,拓展对物质体的深入理解。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和改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认识常见的物质。
3.了解物质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了解常见的物质。
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物质的示例。
教学过程:Step1导入呈现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出新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询问学生他们身边有哪些物质,他们对物质有什么了解。
Step2导入新课呈现PPT,介绍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1.物质有质量和占空间的特性。
2.物质根据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根据形状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通过具体事例提供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
Step3实验展示1.展示物质电导实验:将纯净水和盐水分别通过两个电灯泡进行电导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水能导电呢?根据实验结果,引出物质的分类:纯净水和盐水都是液体,但纯净水是混合物,而盐水是化合物。
2.展示物质导热实验:用两根铁棒分别加热,并用手触摸不同位置的温度。
观察铁棒的导热性质。
通过实验,引出物质的导热性质,例如金属能够导热。
Step4学习常见物质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物质,并了解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例如:水、空气、木头、金属等。
Step5课堂练习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Step6总结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Step7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材料市场或超市,观察、收集更多的物质,并进行分类和研究。
Step8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家中收集一些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并写出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Step9板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的特性和分类- 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形状:纯物质、混合物- 纯物质:元素、化合物- 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常见物质- 水、空气、木头、金属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的一些特性,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
但他们对物质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盐、糖、醋等。
2.准备一些关于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教学图片或视频。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盐、糖、醋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触摸和闻气味,区分不同的物质。
如:摸一摸,闻一闻,区分水和醋。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不同物质的特点和用途。
如:盐可以用来做什么?糖可以用来做什么?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不能燃烧?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点和变化。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质,说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活动1:物质在变化1、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那么,物质本身会发生变化吗?◆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说明物质会发生变化。
2、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如,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
植物的生长是缓慢的,岩石风化为沙子更是缓慢的。
3、我们还能说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吗?4、观察与讨论(1)展示图片: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易拉罐被压扁,形状发生改变;易拉罐本身没有变化,还是易拉罐。
水结冰,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冰是水的固态变化。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5、观察与讨论(2)展示图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火柴燃烧,产生气体、发光发热、有烟,颜色变黑。
火柴燃烧后,已不再是火柴,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过一段时间后,由银白色变成黄褐色,即铁锈。
铁钉具有磁性,铁锈没有磁性,它们不是同一物认真听列举回答填写表格回答物质是在变化的。
有的产生新物质,有的没有。
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
质。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6、世界有不变的物质吗?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明确:岩石会风化为沙,房屋会剥皮裂缝,马路会隆起、塌陷、断裂,它们也会发生变化。
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有的是人为的。
二、活动2:让物质发生变化1、我们有哪些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明确:一根铁丝:弯、折一杯水:加热、冷冻一张纸:撕、折一支蜡烛:燃烧、折断2、下面的几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铁丝弯曲、折纸飞机、一杯水加热、蜡烛燃烧明确:铁丝弯曲和折纸飞机,形状、大小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2. 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2. 物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实验器材,相关实物。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通过问题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兴趣。
Step 2 学习新课(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纸张等,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Step 3 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用水试验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用磁铁试验不同物质是否具有磁性等。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
Step 4 复习和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物质的实物,并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Step 6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册的相关练习。
2. 观察身边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物质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单元,本单元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共包含3课时,分别是《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的认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的微观组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物质,并能运用物质的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概念,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物质分类和物质性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知道常见的物质有哪些。
2.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的概念和特点。
2.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课件。
2.实物模型或图片。
3.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物质性质的例子。
教师点评并引导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 properties in dly life.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质。
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物质的分类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并培养他们分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2.难点: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本: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铁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称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是白色固体,糖是有甜味的固体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科版
课题 2.1 我们身旁的物质课型新授讲课日期主备人复备人总课时本单元课时教课目的及重难点科学观点:物质的变化能够区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差别在于能否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惯用筛网分别混淆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感情态度价值观:养成仔细察看,实时记录的习惯。
领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仔细并脚踏实地地报告察看到的现象关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课要点】:学生能够依据察看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课难点】:对实验过程的仔细察看和归纳【教课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勺、蜡烛、火柴、糖教课方案集体备课个人复备一、明确讲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日我们的讲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仔细的察看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老是在不停变化的。
今日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常有的两种种类的变化。
混淆和加热。
二、豆子和沙子混淆实验:1.要想知道将豆子和沙子混淆后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如何的变化,我们要如何做?(先察看混淆前的样子,留样察看)实验前的察看: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淆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原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依据察看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样感官感觉描述它们的特征。
3.指引推断:假如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淆,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明?建议:留取对照样本。
4.混淆实验。
思虑:豆子和沙子能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相关么?5.混淆实验后察看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如何察看的更清楚?(分别)6.分别实验:指引思虑,用什么方法分别?如何分别,依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察看比较:分别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察看能否是发生了变化。
(关于外面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一定,但要指引实质上的变化比较)8.小结:近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淆和分别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成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物质性质、分析物质变化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质,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到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3.准备课件,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物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外观、质地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基本性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等。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 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由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组成,具有铺垫的性质。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直观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会用科学的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苹果、课件。
学生:纸、蜡烛、火柴、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预设3 分钟)1、出示实物苹果,引发学生兴趣,讲解物质的定义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的周围,有哪些是和苹果一样能直接看见的物质呢?(沙发、桌子、椅子等)3、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除此之外像空气、火、声音、电、光等,它们也能被我们感受到,说明它们都是存在的。
所以在科学上,我们把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只要是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打火机一个,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火柴、纸若干张、易拉罐、橡皮泥、新旧的铁钉等各一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4、通过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进行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2、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铁生锈图片、回形针、小纸片、粉笔、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针、纸、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身边的书、笔、衣服、树、昆虫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
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纸杯,把它捏扁,问纸杯发生了哪些变化?
(形状、体积……)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状态、形状、大小……)
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一样吗?
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5、它的变化跟火柴燃烧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个快速、剧烈,一个缓慢、柔和)
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屋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岩石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公路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
7、小结: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办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
2、分组实验:怎样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动手使物质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情况。
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问: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小结:
有些物体只是形状、状态、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有些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课后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体的变化。
判断:
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
2、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
()
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4、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
5、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
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
7、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
8、世界上存在着不变的物质。
()
9、空气、水、火、电、声音等也是物质。
()
10、最坚硬的岩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11、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有的物质变化很快。
()
思考:
1、自然界中岩石会发生哪些变化?
2、木条燃烧发生的变化与木条折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填空: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2、物体总是在不断地(),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有些变化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