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年: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两句话,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方立天: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

刘纲纪: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等四个方面。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

胡适提出过国民性中四个主要弊端,即贫穷、疾病、愚昧与自私,简称“贫弱愚私”

陈独秀:中华社会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日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中华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柏杨: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

鲁迅: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áo)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凶奴蒙古满州,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系统。它与古希腊文化同时产生,在古代几乎同样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在中世纪,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衰落的欧洲文明,独领风骚,以自身的力量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高峰。

在近代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据不完全统计,17世纪前世界创造发明的总量,75%是由中国首先作出的;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技术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将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中至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重振雄风的内在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系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中最具特色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心态,它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开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孔颜乐处”的乐观心情等等。这一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走向21世纪的主体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

同时崇高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也十分重要。在中华民族漫长曲折的历史上,团结与统一始终占主导地位,表现出惊人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与它崇尚和

统一的精神分不开的,求统一,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仍然是中华民族当代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他如“仁”的人道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德为本的儒商精神、遏恶扬善和日新变革的精神心态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要,它为我们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文化上的说明,揭示出中华民族走向新世纪有其内在的深远的原因。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去遵循同一规则,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会消弭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个性、丧失自我发展的内涵支撑。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是人的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时时思考,时时注意,否则,国家或民族就是要涣散、萎靡,严重时可能要解体、灭亡。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亡国;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历史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哺育了中华儿女,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甚至于世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展现了其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和吸纳外来文化的包容能力。富有远见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然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滋长,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突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而国家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却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们处于文化饥渴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这既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以各种文化形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中外文化直接碰撞不仅发生在境外,而且大量发生在境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更加激烈。如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壮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立并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增强文化竞争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应该急切引起重视的大问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对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凝聚力量之所在,创新力量的源泉,是民族的根。”

中华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主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现代、当代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