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历史中成功的经验
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到最落后的国家,美国、日本、芬兰和韩国从非常不同的发展程度起步,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内都建设成了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获得成功的共同经验可以总结为:创造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保护新知识,组织创新和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从认知模式的突变、自主创新与外资、能力建设以及产业政策的实施等四个方面,可以寻找到经济越落后,特殊的思想意识革命、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就越重要的原因。
1.创新型国家的诞生: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
一般认为,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战略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定义。
从定量角度,学术界把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和创新产出高的国家定义为创新型国家。
按照创新投入的单项指标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B&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2%的国家共有六个,日本、美国、韩国和芬兰分别位居第一到第四位,但我们要知道,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这个比例还不足0.5%;芬兰也不到0.6%。
科技创新只有靠国家制度、组织和文化的创新才能实现。
因此,从定性的角度来定义,创新型国家就是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制度和组织的创新不断地把国民经济推向从事高技术经济活动的国家
2.建设创新型国家成功经验的共同要素
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初期,以上四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差距很大,而且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规模和政治结构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在战后半个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上,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因素和特征。
第一,创造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无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和芬兰,还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它们都把知识作为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第二,保护新知识并鼓励创新。
专利权和贸易保护是一对孪生的制度,它们都是为了知识的增长和传播而专门创造出来的。
各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时都使用了专利权或贸易保护等制度获取新知识的收益并鼓励创新,但由于欠发达与发达在性质上的不同,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使用这两种制度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第三,国家的重要作用。
国家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是无处不在的,如美国,它不仅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了直接的巨额投资(或补贴),通过政府采购诱导新技术创新并实施极其严格的知识产权,而且2004年还通过“创新美国”等重大措施开始对新知识的生产和创新进行广泛的政策干预。
在日本和韩国,国家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构建学习与知识创造的制度演化框架,而且在早期通过贸易保护、出口推动、对特定企业的补贴和“确保经济系统的安定性”等措施进行直接干预,东亚金融危机后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和大量的R&D投资推动国家确定的研发目标。
第四,组织创新。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组织会产生变异(创新),而新制度、新组织和新的管理常识则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诞生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盯住“建立制度的技术”,笔者的这种概括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中分别得到了体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中央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是有一个好传统的。
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
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
分重视创新。
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三次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
可见国家领导人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视程度。
具体的是建设创新新国家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要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举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把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过科技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
在我们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来促成
经济增长的这三十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创新科技一直在迅猛发展,它是发源
于20世纪中期美国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延续。
这次产业革命有的国家抓住了机
会,有的国家失去了机会,由此形成信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信息科技发展得最为迅猛的时候,在它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时候,我
们却在兴高采烈地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搞积累。
我们只是按住了信息革命的一
点尾巴,一直在引进信息技术,可是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
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为了在竞争中
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
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哪个国家
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
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
主动。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
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
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还存在的现实问题
1.关于创新政策
中国出台的一些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被认为有保护主义倾向,影响了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并给中国及其主要贸易合作伙伴的出口和就业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也阻碍了国内知识型产业的发展,也使中国公司和劳动者逐渐失去利用国际资源最佳实践的机会。
在加入 WTO 后,对我国制订什么样的创新政策能与国际竞争规则相吻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有不少人认为,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的规则谈不上“公平竞争”。
2、关于知识产权
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国际上由此而形成的技术壁垒、国际间的知识产权纠纷有抬头趋势。
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不当,很可能会阻碍新技的应用与扩散,与创新目的———造福人类相悖。
在我国,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知识产权的过度滥用,在执行中较难裁量。
3、关于科技评价
我们过去是严重的人才流失,而今天是更加严重的“智慧”流失。
将自己的核心科研成果放到国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换取职称评定的本钱。
没有这些“亮光”,可能也不会被采用。
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我们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一个有标准的信息库。
4、关于标准化
标准是市场的“命根子”。
我们被忽视而不可或缺的科研仪器设备大多都是进口的,特别是分析测试用的精密仪器,我们还没有能力制造这些仪器设备。
这些设备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决定了标准的量度,引导着市场的走向。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统一标准还是差异化的标准?
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议
怎么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因此,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但是,为了保证创新型国家的
建设成功,我们就必须按照创新环境的要求去做、去努力地做好。
不然的话,创
新型国家这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就会因为缺泛合适的土壤而无法正常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键。
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
这当中应该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建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标准;加大对创新成果交流和产业化
工作的宣传、中介的投入等等。
建立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健所在。
因为,没有良好的保护和鼓励机制,就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就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创新型国家也就实力空虚了,也就名存实亡了。
那么对我们当代大学该如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以下几
点建议: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
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③〕不同时代的
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
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国际局势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在世纪之
交,江泽民曾向全国大学生明确提出:“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你们是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
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
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
”〔④〕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开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
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
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
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四、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智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
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
五、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
和人民幸福为己任。
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
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
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
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⑤〕,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德才
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新时代
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
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
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
“知行统一”式和道德人格紧密结
合在一起的。
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任何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
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是否做到了;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
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