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代码 580201 学校名称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3393 学校举办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学校所在地河北省(省份)邢台市(地市)日期 2011 年 11 月 30 日
目录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与基础 (1)
(一)专业建设背景 (1)
(二)专业建设基础 (2)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4)
(一)专业建设思路 (4)
(二)专业建设目标 (4)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5)
三、专业建设内容 (5)
(一)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推进校企对接,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
(二)探索系统培养,科学定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9)
(三)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实践育人 (9)
(四)加强“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 (14)
(五)校企共同打造一支“能教授、懂专业、会操作”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升服务能力 (27)
(六)加强质量监控,实施第三方评价,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30)
(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文化建设 (35)
(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 (36)
四、专业建设资金预算 (37)
五、改革举措 (39)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39)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9)
(三)加强“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40)
(四)优化实习实训条件 (40)
(五)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40)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41)
六、保障措施 (41)
(一)组织保障 (41)
(二)资金保障 (43)
(三)管理保障 (43)
七、预期成效 (43)
(一)实训实习硬件建设 (43)
(二)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44)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45)
(四)其它 (45)
八、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 (46)
(一)建设进度 (46)
(二)绩效考核指标 (47)
专业建设负责人:曹振军
张迎广中钢邢机二分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
专业建设小组成员:王如松、方红彬、赵双全、李燕、赵海志、刘青川、刘燕军
何平保定天威新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郭爱华保定天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朱海生邢台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与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河北省贯彻落实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提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我省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继钢铁之后新的支柱产业,到2013年,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传统制造业布局,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传统制造业由大变强、上档升级。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据河北省信息中心提供数据,2011年上半年,河北省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4%。
机电产品已经是河北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器及电子产品取代了金属制品,成为机电产品出口龙头。
邢台地处冀中南经济区。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我省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邢台先后涌现出了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河北晶龙集团、金后盾集团等产值百亿级大型企业及邢家湾工业园、小屯工业园等产业密集区。
随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装备制造业企业把现有机电一体化设备升级改造和开发高附加值机电产品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亟需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1992年,2006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2008年确立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现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近400人,已毕业学生2000余人。
专业现有15个功能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室和15个校外实训基地。
近几年学生连续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
学院是全国与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我系是学院的就业先进单位,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较高。
本专业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规模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专业今后发展打下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电一体化专业早期实施的“典型产品带教学”、“产学结合”和“二二专业分流”等教改模式曾先后在行业院校中推广。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施了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依托校内育人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三个体系,实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职业专门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一主线、二环境、三体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工学一体、理实一体、机电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岗位要求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精品课建设为龙头,全面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
《单片机应用技术》为省级精品课程,《PLC应用技术》为院级精品课程。
探索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构建了仿真虚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工学交替、带薪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实现了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教学团队结构较合理、实践能力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外聘兼职教师1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助教1人,取得研究生学位8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92%;外聘兼职教师有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高级技师11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4人;全国机电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河北省自动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近3年,本专业教师主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改项目5项,院级教改项目11项,教师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主参编教材6本。
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改项目,提升了教师队伍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团队,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支撑。
4.探索了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本专业实施对二年级学生工学交替和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模式。
在此基础上,本着校企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探索“厂中校”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岗位与专业对口程度、岗位工作环境,在顶岗实习单位中,决定在北京富根智能电表有限公司中建立“厂中校”。
通过不断沟通,使该企业立足长远,树立了成熟的协作办学思想,树立打造现代化的“学习型企业”的理念,把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为企业上台阶、上层次的重要途径。
目前学生在该企业进行三个月的工学交替,企业安排技术骨干与本专业教师一起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和实践教学,制定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手册》,初步建立起了“厂中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今后建立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积累了经验。
5.技术先进、功能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专业现有PLC、单片机、自动生产线等15个实训室,学院建有校内实习工厂、数控加工中心、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实训中心。
与冀中能源邢台装备机械厂、邢台普瑞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保定天威新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电数控公司、邢台泰康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合作办学,落实以行动导向为核心,多元参与为保证的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6.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本专业毕业生以其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95%以上,专业对口率92%,用人单位满意率90%。
主要就业单位有北汽福田股份有限公司、邢台晶龙集团、华电数控公司、中钢邢机、中铁十二局等,毕业生就业面广、待遇较高。
7.社会服务能力较强
为天威集团特变电气有限公司、爱协林热处理设备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教育,近两年订单培养学生有100多人。
多年来一直承担邢台地区有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教师与职工的技术培训任务。
近三年,为邢台技师学院培训教师30人;为邢台电厂、中钢邢机、邢台及邯郸地区各县电力公司进行了技术培训达260人;为邢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担电工、维修电工、电子调试工等工种的培训及技能鉴定考核400余人次。
通过为南宫市中汇化工有限公司设计、安装、调试了二硝苯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系统,为河北中煤第四工程处机厂改造矿井吊盘PLC控制系统和研制矿井施工信号传输显示系统等技术项目,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的规律,主动适应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我院是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和邢台市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优势,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装备制造、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探索系统培养,深化“工学一体、理实一体、机电一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典型
机电设备维修》等4门优质核心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教学团队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体系,确保校企合作良性健康发展;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均衡、协调发展,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河北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经过2年建设,年均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培养150名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训600名职工和技术人员,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面向装备制造业、钢铁冶金及其相关行业,具有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技术管理岗位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推进校企对接,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设目标
在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指导下,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完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进一步深化“工学一体、理实一体、机电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提高“双证”质量,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建设内容
(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建立健全学校主导、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依托装备制造业,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办学模式,探索政府、行业、协会、企
业、学校多方合作办学体制。
探索集团化办学道路,发挥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和邢台市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作用,与中钢邢机、冀中能源等企业组建校企联合体。
建立《校企联合体管理办法》、《校企师资互聘管理办法》、《校企共建专业、课程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制度》、《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企业职工培训、技术开发与服务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使校企结成共建共赢、共管共育的一体化合作团体。
通过不断努力,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厂中校”“校中厂”合作体制机制,使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上,由单纯的教学实习、合作教育向人才培养、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全方位合作转变;由短期松散型随机合作向长期、稳定、紧密型合作转变,共建校企联合体。
建立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体系,校企双方共同从人才培养质量、成果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企业竞争力、集成效应、协作水平等方面对校企合作水平进行评价,确保校企合作正常运行。
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2.就业质量
3.企业满意度
4.创业成效
成果水平
1.技术成果的先进程度
2.是否建立了技术标准
3.获得专利情况
4.联合发表论文情况
社会效益
1.是否突破技术瓶颈
2.是否有利于生态与环保建设
3.是否有利于基础性学科的发展
4.培养人才情况
经济效益
1.新产品的利润贡献率
2.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技术或专利的许可费收入
4.潜在净收益
企业竞争力
1.企业技术能力
2.企业创收能力
3.企业知名度
4.高级人才的增加情况
集成效应1.技术资源的互补情况
2.技术开发成功率的提高情况
3.技术开发周期的缩短情况
4.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情况
协作水平1.沟通协调能力
2.技术的共享程度
3.管理协调成本
4.合作的稳定性
表2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资金预算
项目负责人
资金(万元)
2011年2012年小计
组建校企联合体王如松、李燕 1 1 2 "厂中校""校中厂"建设曹振军 1 1 2 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王如松、李燕0.4 0.4 0.8 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王如松、李燕0.6 0.6 1.2 合计 3 3 6
(2)进一步深化“工学一体、理实一体、机电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更好地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装备制造业及就业岗位对接,定期召开企业专家会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和毕业生座谈会,及时把握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规格的要求。
①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
通过专业调研与岗位分析,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职业岗位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机电一体化装备数控化改造、管理、销售,常用机电设备操作及加工工艺编制等。
职业能力有:具有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能力、机电设备操作能力、对机电产品进行装配、调试的能力;具有机电设备的原理、装配工艺等知识,具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能力;具备机械图纸和电气图纸的识图能力;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知识;能够对自动生产线进行调试、运行管理与设备维护,并能对一般机电控制系统进行维护与改造。
②深化“工学一体、理实一体、机电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规格和机电一体化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在专业指导委员
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项目引领、融教学做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以典型的生产项目为载体,搭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把实施生产项目作为目标任务来引领课程教学,在完成典型生产任务中实现课程目标,使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深化“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深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学工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双证”融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校企文化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达到工作与学习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机械与电气一体,为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培养大批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表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资金预算
分年度资金投入(万元)序号建设内容负责人
2011年2012年小计
1 调研(毕业生、企业)曹振军
2 2 4
2 培养方案设计方红彬 1.
3 1.3 2.6
3 培养方案总结与制度建设吴晓飞 1.2 0.7 1.9
合计 4.5 4 8.5 (3)完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
和职业标准对接
依据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参照装备制造业企业相关岗位技能标准,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以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为主线整体规划课程体系,搭建专业教学平台,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明确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4)提高“双证”质量,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依据装备制造业维修电工、机电设备维修工等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指导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认证等,将核心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证书。
(5)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与企业合作,有计划地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设置培训机构,
对社会人员、企业职工开展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培训等短期培训,满足各类人员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
(二)探索系统培养,科学定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1.建设目标
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使高职机电一化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与中职同类专业衔接。
2.建设内容
(1)根据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明确高职机电一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同类专业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2)对中职同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教学标准等内容进行调研,为高职机电一化技术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3)在招收五年制和对口招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4)扩大招收对象,不仅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同时还招收在职职工,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招生的标准和依据更多地是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不举行统一的招生考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办学水准,满足民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愿望,促进劳动力就业,保障社会安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从课程建设、教学标准等方面指导中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
(6)发挥我院是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和邢台市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作用,与中职院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实践育人
1.建设目标
初步建立起“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继续坚持以学生
能力培养为本的建设思想,与企业紧密合作,新建数字控制设备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运动控制实训室,扩建多功能仿真实训室、过程控制实训室,面向校内外,使其成为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创新能力培养、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每年培训人数达800余人次;拓建校外实训基地15个;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使实训实习条件满足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一体、理实一体、机电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为实现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扎实的硬件基础。
表4 现有实训基地列表
序号名称实训室设备数量
1 电工基础实训室电工实验台TS-B 10台
2 电机拖动实训室电机拖动实验台XK-DT2 12台
3 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生产线2套
4 电工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考核装置YL-DG-1 12台
5 自动化技术实训室电工电子及自动化综合实训实验装置YL-100A 14台
6 电子工艺实训室PCB制作系统,SMT 台式回流焊贴片机各1套
7 计算机控制实训室单片机/CPLD/FPGA开发综合实验装置THGZ-1 24台
8 电子创新实训室测量仪器仪表,各类工具,各种电子元器件若干
9 PLC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实训装置YL-SMPLC-Ⅱ12套
10 维修电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BYL-WXD-II 24台
11 专业技能实训室低压电器控制电路连接、调试25套
12 数控系统实训室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4台
13 传感器与检测实训室检测实验台8台
14 液压、气动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台2套
15 车、钳、焊实习车间机械加工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焊接实习车间
2.建设内容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新建数字控制设备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多功能仿真实训室、机电产品生产车间。
①新建数字控制设备实训室
结合地域条件,充分与中钢邢机、冀中能源机修厂等企业合作,在校内新建集数字控制设备安装、调试为一体的实训室,让学生在机电设备工作岗位的基础条件下,经过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掌握二轴联动、三轴联动、多轴联动控制系统及故障维修方法。
同时,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真实氛围中接受技能培训。
建成后可同时供50人进行生产性实训。
②新建机器人实训室
满足工业机器人与自动生产线等课程实训,完成学生课题设计、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