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1996;蓝纯,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近年来,隐喻成了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人们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认为,认知隐喻是修辞隐喻因反复使用而沉淀的结果,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看法存在一些问题,,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是有区别的。(杨希英,2008)认知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对这两类或数类事物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意象图式。当人的大脑中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时,就会不自觉地通过这种意象图式去认知他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认知过程是有方向性的。隐喻映射并非任意,而是受意象图式控制。我们既可以说“女人像老虎”,也可以说“这个老虎凶得像女人”;既可以说“她的脸蛋像苹果”,也可以说“这个苹果像她的脸蛋”。但是,修辞隐喻不具有方向性。不仅如此,隐喻认知模式形成以后,人们在认知世界时就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复运用这个模式,渐渐地就围绕这个模式形成了一个“词族”。“词族”的存在,说明了认知隐喻具有系统性,而修辞隐喻都是独立的语用现象,它们的使用是零散的,不具有系统性。
另外,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还有以下的几个区别:首先,认知隐喻一般是人们熟知的、不费力就能理解的,也就是说,
认知隐喻具有明晰的特点;修辞隐喻有时则比较模糊。其次,修辞隐喻以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示;认知隐喻用一个概念表达另一个概念,两者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再次,修辞隐喻具有临时性,理解必须依靠语境,认知隐喻具有凝固性,确认和理解就基本上不依靠语境。
从本质上来讲,修辞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修辞隐喻的应用不是基于词汇的匮乏,而是基于对语言进行修饰的需要,而认知隐喻是一种认知语义现象,因为认知隐喻的比喻义已经成了词的固定意义,在词典里能够列为词条或某词条的义项,而修辞隐喻的比喻义大多是临时的意义,在词典里不能列为词条或词条的义项。
2.3 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基于对语言的不同
理解,对隐喻的研究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Halliday认为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近的意思。(Halliday,1994)在这些修辞转移的过程中,虽然蕴涵着词汇层面的变化,但主要是语法形式的变化,这就是语法隐喻的由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关注的是一个意义如何用不同的语法模式进行编码。产生语法隐喻的潜在机制是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的投射关系。
Halliday把语义层面上的意义潜势称为语义区域,他认为:一方面,一个语义区域可以由多个词汇语法单位体现,
例如情态既可以由may、might之类的情态动词来体现,也可以由probably、possibly之类的情态副词来体现;另一方面,语义区域与词汇语法单位之间的体现关系也相对固定,例如:一条信息常常由一个小句(来体现,而一个序列则常常由一个小句复合体来体现。当这些相对固定的体现关系被打破,比如用一个小句复合体来体现一条信息,或用一个小句来体现情态时,就会产生语法隐喻。
与Halliday不同,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看作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也有人认为它是介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智能的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朱永生,2001)认知隐喻被看作一种认知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们概念体系的形成。关于隐喻,认知语言学家使用了一个概念“域”,他们认为隐喻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Ungerer,2001)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域可以系统地用另一个域中的词汇来谈及或表达。(Lakoff,1980)具体来讲,隐喻是人类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即跨域映射,体现的是两个认知域的语义互动。它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与本体或与语境相冲突,对隐喻的理解就是对这种冲突的消解。总之,Halliday认为语言有层次性,层次之间体现关系不是一致式时,就会产生语法隐喻。他主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