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层层渲染中得以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情感在层层渲染中得以升华
——《歌词两首》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即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理清编者意图,然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读、体验教材的过程。本节课,我以课程理念“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巧妙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再进行有目的的朗读,通过层层渲染,引领学生读出情、读出味,在读中揣摩、积累语言,并受到情感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解读文本,说教材。
《歌词两首》是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
文。本单元教材是以“和平友爱”为话题组编的。《歌词两首》选自两首歌词,
流露出对人类大同,世界是个大家庭的美好情感。《让世界充满爱》是音乐人郭
峰在1986年为纪念国际和平年所创作的主题曲,歌词揭示了爱是关心、爱是帮助、
爱是奉献的主题;《手拉手》是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歌词传递着一
种和平、团结、协作的奥运精神,传递着人类和谐这一基本信念。这两首歌词简
洁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作者追求世界和平友好的美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学段要求,分析教材特
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凝望、依旧、期待、珍存、
拼搏、障碍、曙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品
词析句,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揣摩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追求世界和平与友爱的美好感情,培养“爱”
的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从中揣摩作者的
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味歌词的节奏美、情韵美。
三、面向实际,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初步养成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通过不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四、促进发展,说教法。
1、紧扣重点,引导探究。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提出,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为此,我抓住“你们是通过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体会到这样丰富的爱呢?”这一主要问题,辐射全文,紧扣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焦点,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探究,避免了对课文琐碎的分析。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能使课文描写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的情感更快地融入其中。在引导交流重点句1-4句时,我通过动作演示、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想象画面等方法创设一系列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验,使书中的文字鲜活起来了,使“爱”的种子真正美到学生的心里去。
五、提高能力,说学法。
1、以读为主,明理悟情。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体验。本课教学,读的训练贯穿始终,我采用范读、默读、自由读、引读等方式,通过层层渲染,把朗读推向高潮,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情感得以升华。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学习、阅读思考,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整合感受,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去。
六、情感互动,说流程。
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让世界充满爱》;第二课时学习课文《手拉手》,总结全文,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将这样与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过伤心难过、孤独寂寞的时候,这时的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是的,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人人都需要爱,都渴望爱。有这样一首歌词就写出了爱的真谛,它就是——让世界充满爱(板书课题)。来,齐读课题。接着,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一开课,就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同桌互读课文,读通句子。接着,自学生字词,并重点检查字音(如“擦”、“障”、“曙”要注意平翘舌的辨析;“膛”和“障”要注意前、后鼻韵母的辨析),字形(如“搏”、“焰”、“擦”)。最后,再请学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从歌词中感受到什么?引领着学生将丰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板书)。
以上通过让学生运用不同方式的读,扫清字词障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三)再读课文,自主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以问题“你们是通过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体会到这样丰富的爱呢?”来引路,指导学生细读文本,边读边画出表现爱的词句,并在旁边作上批
注,写下自己的理解。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他们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在小组内交流。
这样,学生从独立地探究课文到合作探究,对课文内容作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也为体验情感打下基础。
(四)全班交流,体验情感。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感情有了一定感悟后,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相机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及语句,促进学生情感进一步深化。
1、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1-4句话:
轻轻地捧起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交流第1句时,引导学生将“捧”与“托”作比较,体会“捧”包含的珍爱之情;并做一做“轻轻地捧起”、“擦干眼泪”的动作(板书:捧脸、擦泪),感受这细微的动作包含的真挚的关爱。
交流第2句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汶川地震发生后,战士们负责掩埋遇难者的尸体,一个十岁左右小女孩却死死地护着亲人的尸体,大声哭嚎着,悲痛欲绝。此时,如果你是旁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对于受难者而言,全中国人民都是他的亲人,从而体会到“不再孤单”的深刻内涵。
交流第3句时,重点抓住“凝望”一词(板书:凝望),联系课文《用目光倾听》谈谈自己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此处的“凝望”更是理解对方而饱含深情地看,这是用目光倾听。
交流第4句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在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握手?(板书:握手)使学生体会到,这紧紧的一握,传递的是力量、信心、勇气、理解、支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