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0a8e9eb0912a216157929a4.png)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他汀药物是一类强有效的调脂药物,尤其是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众多非降脂的药理效果,这使得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更加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有关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多效性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 Statin have a effective function of lipid regulating,especially to reduce th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which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ny recent researchs have reinforced that there have a number of non-pharmacological lipid-lowering effect for statins,and have expected clinical potentials. The treatment pleiotropic and advance research of stati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Statin; Mechanis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同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在调节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发生,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危险[1]。
他汀类降脂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降脂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8b6286cc22bcd126ff0c6f.png)
贵州医药 20 0 9年 2 月第 3 卷第 2 3 期
・
1 ・ 77
见下 表 2 , 。 E5 4]
表 2 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 比较
征 ( S 治疗 中 的一 个热 点 。 AC )
23 1 改善 血管 内皮 功 能 内皮 细 胞 功 能失 调 是 ..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的始动环节 ,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发展 又 可加重 内皮功 能 的 失调 , 括 内皮依 赖 的血 包
作 用 进行综 述 。
1 已应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 随 着对 高 血 脂异 常 基 础理 论 的 深入 研 究 , 断 不 有新 的他汀类药物研究成功 , 投人生产并应用于临 床, 按时间顺序依次为洛伐他汀 、 普伐他汀 、 辛伐他 汀、 氟伐他 汀、 阿托伐他汀、 西立伐他 汀、 舒伐他 瑞
汀、 匹伐他 汀 。其 中西 立 伐 他 汀 因为 严 重 的肌 病 不 良反应 于 2 0 0 1年撤 市停用 [ 。见 表 1 1 ] 。
表 1 他汀类药物概况
除 匹伐他 汀外 , 他 几 种 他 汀类 药 物 均 已获 得 其 国家 食 品药 品监督 管 理 局 批 准 在我 国上 市 销 售 , 其
管舒 张 。 目前 认 为 , AC 在 S早期 他汀类 药 物可通 过 改 善 内皮 细胞 的合成 与分泌功 能 , 定病 灶 , 而减 稳 从 少 急性 冠脉 事件 的再次 发生 。他 汀类药 物改善 内皮 功 能 的 机制 尚不 清 楚 , 为可 能 与 N 认 O依 赖 的 过 程
有关 。研究表明, 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可活化 内 皮细胞 e O , N S 引起大 鼠主动脉血 管环 的内皮依 赖
内降脂药销售情况看 , 汀类药物 占到了所有降脂 他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9a31e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4.png)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其中,高血脂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汀类药物的起源和发展。
他汀类药物最早是源于发酵产生的黄霉菌产的黄霉素(Lovastatin),而现在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罗伐他汀(Rosuvastatin)以及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等。
这些药物都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来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
那么,他汀类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脱酸胆固醇(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了胆固醇合成的代谢途径,从而降低了胆固醇的合成。
此外,这些药物还可以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促使血液中的胆固醇被肝脏摄取,进而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除了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外,他汀类药物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被发现可以通过调节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内皮功能等途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肿瘤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领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验证和深入的研究。
在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汀类药物与抗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3bb9a8aa417866fb94a8e93.png)
2016.06论著·论述59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胡生梅湟中县第二人民医院 青海省湟中县 811601【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了越来越高,并且成为导致人们非正常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成为行业中的热点。
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逆转心肌肥厚、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所以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对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川应用与进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进展在心血管临床研究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其在降脂方面的作用得到极大的肯定,并且还具有心血管内保护作用,甚至可以对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所以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根据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对他汀类药物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状况与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所谓他汀类药物,就是一大类英文词尾为statin 的药物的统称,最初在临床治疗中主要被作为降脂药物,并迅速得到广泛应用。
但根据近年来对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表明,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脂,从而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了和死亡率,还存在很多与降脂作用没有直接联系的其它作用。
其中主要是改善心血管内皮功能、逆转心肌肥厚、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和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2 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2.1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于血管内皮组织而言,其是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能够在人体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产生多种能够调节血管舒缓状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内皮功能受损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而通过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能够让内皮功能的损伤状态得到有效缓解,并且能够在逐渐用药的过程中,能有效促进某些酶的合成,从而实现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修复,改变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
他汀类药物临床多效性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临床多效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29837c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d.png)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A 3-hydroxy -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m,HMG -CoA),能够发挥限制人体肝脏甾醇生物合成步骤达到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最终降低其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最早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1987年批准,上市并得到广泛应用后证实其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也就此奠定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地位。
但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他汀类药物除了会影响人类脂类水平外,还有多效性的特点,通过抗氧化应激和抗炎发挥抗血栓、改善内皮功能等效果,作用发挥的机制在于抑制甲羟戊酸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分化增殖等关键生物学内容。
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在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等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汀类药物通常分为亲脂性他汀和亲水性他汀,前者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或西立伐他汀,后者如普伐他汀、瑞舒罚他汀等等,他汀类药物应用后主要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待其转化甲羟戊酸,下游胆固醇生物合成和胆固醇合成减少,于是肝细胞中胆固醇水平下降,导致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增加,于是在血液中摄取的低密度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进一步增多,形成循环,水平下降。
他汀类药物会抑制胆固醇合成,也会使得胆固醇合成的途径中异戊二烯的产生减少,于是蛋白质活性降低,细胞不断生长、增殖、凋亡,功能发生变化。
他汀类在抑制蛋白活性后,人体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减轻氧化应急,也抑制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1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1.1 他汀类药物发挥降压及保护心肌的效果 临床应用中,他汀类药物能够对小三磷酸鸟苷进行调节,与蛋白结合从而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和Ⅰ型受体表达,进而与ACEI 联合表现较高降压效果。
此外,因为酶Ras 相关C3肉毒毒素底物1(Rac1)参与介导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多元复合酶的激活,应用他汀类药物抑制Rac1,减少Ang Ⅱ诱导心肌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过氧化物产生的作用,发挥抗氧化应激功效。
他汀类药物脑卒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脑卒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dcb0e80b4c2e3f562763a4.png)
他汀类药物脑卒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以调节血脂为主,此外,还具有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病预防观念的转变,他汀类药物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我们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实验研究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它能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还有卓越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广泛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预防脑卒中机制的临床研究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有所增加。
血脂异常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受到关注,许多学者在临床中对脑缺血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脑卒中发生进行了观察,对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预防和治疗的机制作了大量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稳定斑块及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斑块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都是非出血性、非梗死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Crisby等[1]通过对用普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取自颈动脉内膜上的标本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斑块的稳定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免疫活性明显降低,而胶原的含量增加,凋亡细胞减少。
何氏[2]也在临床上观察到他汀类降脂药有稳定斑块的作用,并建议常规用于二级预防。
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CRP)含量:C反应蛋白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期蛋白,其血浆浓度的高低往往是判定炎症反应轻重的特异性指标。
李氏等[3]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口服普伐他汀20mg/次,每晚1次治疗,检测血清CRP,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CRP水平均于1周左右达到峰值,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浆CRP水平于2周时恢复正常,对照组虽然亦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水平(P<0.01)。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144edd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e.png)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为一大类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大量的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及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畅销的形形色色的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居于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最成功的医药产品之一。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了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
本文就其在治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近些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内皮衍生的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醉水平。
Pedrono E等[4]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后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2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7倍,但同样仅在停约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分别下调严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疑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2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粥样硬化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的基础原因,是一种可隐匿进展许多年的慢性疾病[5]。
ACS急性期在抗凝、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并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抑制其炎症反应,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抗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CS患者预后[6]。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c3d501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2.png)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摘要】近些年存在血脂异常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而血脂异常的出现,也会诱发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心梗等,血脂异常是这些心血管疾病产生的重要诱因,同时血脂异常也会让一些肝硬化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病程加重,因此近些年临床对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应用场景及作用研究也更加深入,这也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合理降血脂的重要研究,对这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做好血脂水平的控制非常必要。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提供了更多的临床证据。
本文就对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做具体的分析,为临床他汀类药物降血脂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作用;药物作用在人体的血液脂质中有多种成分,而最主要的成分是甘油三酯及胆固醇,而如果人体血液脂质中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成分超出了一定的标准,则临床上判定其为高脂血症。
临床上对成人高脂血症有明确的标准,如果成人在空腹状态下,血清胆固醇的水平大于5.72mmol/L、甘油三酯的水平大于1.70mmol/L,则可以确定为高脂血症。
近些年通过大量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原因中,高脂血症是其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诱因,如果人体血管中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这会导致其各组织器官的供血明显不足,并且若是人体长时间存在多组织供血不足,就容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出现脑卒中及心梗等非常严重的心脑血管病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而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最早应用于临床可以追溯到1987年,在当时,首个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机体血脂异常改善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并且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随后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发展中,逐步奠定了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就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联合应用其他降脂类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做具体的综述。
一、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临床的作用1、调节血脂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降脂药物,且这类药物的降血脂效果非常理想。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3d147131b765ce05081431.png)
中CP R 水平明显升高 , 血浆 中 C P水平 的升高可 R
预测不 稳定 型心 绞痛 患者 心脏 事件 的增 加 。他 汀类
能衰 竭 、 心律 失 常等 心 血 管 疾病 的治 疗 中发 挥 重 要 作用 。现将其 在 临床应 用 的进 展综 述如 下 。
1 在 冠 状动 脉 粥样硬 化 性心脏 病 中 的应用
研究对象的血脂是否增高 , 他汀类药物均能显著降
低 低密 度脂 蛋 白胆 固醇 ( D . , 降 低 三 酰 甘 油 L LC) 稍 ( G) T 和稍增 高 高密 度脂 蛋 白胆 固醇 ( D — , 著 H LC)显 降低 急性 冠状 动脉 事 件 的 发 生 率 和死 亡 率 , 而提 从 出 了对 于 未达 到 N E C P规定 药物 治疗 指征 的冠 心病
【 中图分类号 ] R 7 92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17 -7 X(0 1 0 44 80 622 1 2 1 ) 5 13 -3
他 汀类 (tt s药 物属 于 3羟基 一一 s i) an . 3甲基戊 二 酰 辅酶 A( HMGC A) 原 酶 抑 制 剂 , 仅 通 过 抑 制 —o 还 不 H —o MG C A还 原 酶 , 少 肝 细胞 合成 及 储 存 胆 固 醇 , 减
皮 细胞 损伤是 A S的第 一步 , 是 A 也 S的重 要病 理 基
础。这是因为内皮细胞不仅具有机械屏障作用 , 还能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充当着多个配体的靶器官, 在调
节血 液流动 、 血管 紧张度 以及 抑制 白细胞 和血 小板黏 附、 血管平 滑肌细胞 增殖 中均 起到重 要作 用 。而 内皮 细胞机 构破坏 和功能紊乱 可促进脂 质沉 积 、 核细胞 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8bcbd3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4.png)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从而减少 胆固醇的合成。
他汀类药物对炎症的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对身体的损害。
抑制炎症介质
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生产和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改善内皮功能
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内皮细胞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
二级预防
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也已经得到证实。在一项涉及近2万例患者的 荟萃分析中,他汀类药物使既往心肌梗死患者的总死亡率降低了27%。
他汀类药物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代谢综合征
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成分,有望用于 治疗代谢综合征。
脑卒中
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稳定斑块、抗炎、抗氧化应激等机制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2023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 进展
目录
• 他汀类药物概述 •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他汀类药物的未来展望 • 结论
01
他汀类药物概述
他汀类药物的定义与分类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血脂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 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 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 汀)。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 物的相互作用
他汀类药物与某些药物(如环孢素、 华法林等)合用时,可能发生药物相 互作用,影响药效。因此,需要研究 如何避免或减少这些相互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一级预防
他汀类药物在一级预防中的地位已经得到证实。在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 ,他汀类药物使没有冠心病但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降低了21%。
他汀类调血脂药研究进展综述
![他汀类调血脂药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998ff98804d2b160a4ec07d.png)
他汀类调血脂药研究进展综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血脂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血脂异常,引起或加速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进程,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1]。
因此,调血脂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是他汀类,功效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2],对多种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本文就他汀类调血脂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调血脂药的现状目前用于临床调血脂药的种类繁多,大部分药物是通过降低过高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升高过低的高密度脂蛋白来改善血脂的状况[3]。
化学类降血脂药的种类主要有贝特类、烟酸类、他汀类、胆酸结合树脂类以及中药等药物。
目前临床中常用的调节血脂的药物为他汀类药物,已经运用到临床应用中的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1],且临床对血脂的调节作用显著。
二、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1、化学性质他汀类药物主要来源于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菌类,而阿托伐他汀、罗苏伐他汀、氟伐他汀是由人工合成的产品。
亲脂性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亲水性的他汀类药物有罗苏伐他汀、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
脂溶性的他汀类药物能够顺利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容易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临床症状,如失眠等;水溶性的他汀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肝选择性,且对平滑肌增殖的影响较小。
2、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是国内外调血脂药中的首选药物,胡锡波等学者研究发现[4],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通过竞争作用抑制肝脏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ydroxy 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oA),减少羟甲戊二酰辅酶A向甲基二羟戊酸的转化,从而限制内源性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减少外周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还能够降低血浆甘油三酯。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675abd9f12d2af90342e666.png)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自1976年全球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因其高效、安全、半衰期长,被作为降血脂药物的首选药物。
源于肝的胆固醇是形成血胆固醇的主要原因,而非肝细胞中肝胆固醇的产生是正常细胞功能所必需的,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肝脏。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近几年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1降血脂作用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CH)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的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进逍度依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提高,加速LDL的分解代谢,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生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升高。
临床研究发现[1],他汀类药物可使CH下降18%-25%,LDL-C下降25%-35%,TG下降10%-15%,HDL-C浓度上升5%-8%。
2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紊乱不仅触发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对血管理体制内皮—氧化氮合成酶直接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对血管内的舒张功能,还能降低血小板和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性,对内皮有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迅速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不仅见于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也见于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参与影响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该作用是抑制类异戊二烯代谢产物的形成而发挥作用[2]。
3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的沉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增多,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增多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班块不稳定的内在特征。
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巨噬泡沫细胞的大小和指纹面积,减少炎性细胞,抑制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MMPS,控制提示炎性反应的C反应蛋白(CRP)的沉积,减少易损性斑块破裂,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抗骨质疏松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是一种能促进造骨细胞增生、成熟和生成新骨的生长因子,他汀类药物能刺激BMP-2。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展及存在问题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展及存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c55c253be23482fb4da4c93.png)
子和粘 附分子的表达 , 降低 C一反应蛋 白药物 的水 平 J 改善 内 、 皮细胞 功能 J发挥 类 似血 管 内皮生 长 因子 ( E F 的作 用 , , VG) 促 进 内皮前 体细胞 的分化 , 加循环 中内皮细胞 的数 量 、 血栓 增 抗
作 用可能归结于他汀 类药 物 的降胆 固醇作 用 , 主要 的原 因 但
参 考。
【 关键词 】 非降脂作 用; 心血 管疾病 ; 不 良 应 反
他 汀类药物是一类 3一羟基 一 3一甲基戊 二酰辅 酶 A还原 酶
意义 , 并且这 种降压 作用 与血脂 浓度 的改 变无关 。张维 忠等 I _ 将3 0例正在规律服用 降压 药物治疗并 且脉压 t6 m Hg的高 > 0m 血压患者分为安慰剂组和氟伐他汀组 , 分别加服安慰剂 或氟伐他 汀( 0m / ) 治疗 3个月 。结果显 示氟伐他 汀能 够改 善高血 压 4 gd , 患者小 动脉弹性和外周压力波反射 , 具有缩小脉压 的作用 。这 一
12例 [ ] 中医杂志,06, ( ) 8 0 J. 2 0 4 2 :7—8 . 7 8
炎6 8例疗效观察 [ ] 北京 中医,0 5 2 ( )2 2 . J. 20 ,4 5 :1— 2
[O 杨兵文. 1] 押反和 胃汤治疗胆 汁反 流性 胃炎 6 3例 [ ] 中医杂 J.
志 ,0 9 5 ( O : 1 . 2 0 ,0 1 ) 9 5
[3 黄适 , 1] 林寿 宁, 何善明 , . 用安 胃汤合 吗丁啉 治疗胆 汁反 等 运
流性 胃炎 4 例 []广西 中医药, 0 , ( )2 — 4 6 J. 2 62 1 : 2. 0 9 3
[4 周 学文. 1] 运用 中药系列颗粒 剂治疗胆 汁反流性 胃炎4 2例 临 6 床观察 [ ] 中医杂志 ,02 4 ( 2 :1 9 3 J. 2 0 ,3 1 )9 2— 1 . [5 刘启泉 , 艳 茹 , 志坤 , 1] 杜 王 等.胃力 康 治疗 胆 汁反 流 性 胃炎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评价及效果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评价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c9f69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6.png)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评价及效果分析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液中胆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水平升高。
高脂血症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容易导致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依赖糖尿病等疾病的加重。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酶,降低人体内胆固醇水平,从而起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本文旨在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一、临床应用评价1.适应症广泛他汀类药物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等。
而且,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安全性高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较高,临床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影响较小,不会导致明显的临床异常。
而且,在临床应用中,极少数患者出现肌肉疼痛、疲劳等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这些不良反应都可以通过调整用药剂量得到控制。
3.口服方便他汀类药物为口服药物,患者在家中即可按时进行用药,无需到医院进行注射或输液治疗,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生活。
二、效果分析1.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能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清胆固醇水平得到控制。
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下降作用较为明显。
2.改善心血管功能高脂血症患者往往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脂血症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能够减少斑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并接受定期的健康评估。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fa31de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6.png)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背景他汀类药物,也称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自1987年普伐他汀上市以来,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常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之一。
作用机理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够增加肝细胞表面受体的数量,使肝脏摄取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减少,从而降低血清中的LDL水平。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适量的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总胆固醇、LDL、甘油三酯和脂蛋白B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对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非常有效。
他汀类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病、脑卒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清中的LDL水平,能够减少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内,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形式之一。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还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
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心衰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由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引起。
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衰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项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心衰患者的临床结局有重要影响,能够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注意事项1.他汀类药物不能与酒精一起使用,因为饮酒会增加药物的肝毒性。
2.他汀类药物不能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使用。
3.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的检测,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他汀药物药理作用
![他汀药物药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5629cf2fab069dc50220111.png)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药理;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 羟基 3 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 降血脂作用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 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 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1]。
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 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 C提高8%~13%[2]。
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
2 抗高血压作用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 a)[4]。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
Strazzullo等[5]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 mm 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 mm 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 mm 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评价及效果分析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评价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171b3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c.png)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评价及效果分析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病人体内胆固醇、三酰甘油等脂质物质的水平持续增高,从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高脂血症的常用药物,其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
本文将从临床应用评价及效果分析两个方面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情况进行综述。
一、临床应用评价他汀类药物最早应用于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而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认识到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在高脂血症治疗中,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能力,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提高内皮细胞的功能,减少血栓和斑块的形成。
1. 安全性虽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广泛,但其常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包括肌肉痛、肝酶升高、肠胃道症状等。
在临床实践中,这些副作用往往通过剂量调整、应用时机的改变等方法得以缓解。
2. 生物利用度他汀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口服后的吸收率。
例如,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口服后的生物利用度较高,大约达到50%和14%。
因此,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方案的具体设计。
3. 干预效果经过多项临床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效果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例如,通过治疗,病人的LDL-C水平约可降低20%~60%,三酰甘油水平可降低15%~40%。
2. 预防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来预防心血管事故的发生,包括心脏病、中风和心绞痛等。
目前,许多关于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都证明其具有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率的效果。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近况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c3c60008de80d4d8d15a4fa5.png)
S E AL AT 'N1 0N P CI I E r 1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能力
降低低密度脂蛋 白是好 的, 但真正重要的是如
何使人体变的更加健康。研究 已经表明 : 与安 慰剂组相 比, 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地降低心脏
病及中风的发生 ; 就如旁路手术或打开胆固醇
阻塞的冠状动脉术一样防止心脏病人的过早
( 美降脂 )( 、 洛伐 他 汀)( 、普拉 固)【 、普伐 他汀 ) 、 ( 舒降脂 )辛伐他汀 ) ( ,每年 的药价 控制在 10 0 美元 之内 医疗 系统的研究支持这一看法 。
是 可 能 的
降低心脏病及心血管疾病方面 , 比另外 的其它 他汀类药物好。 自来 自弗吉尼亚州 的波士顿 来
妥 )在血液 中的代谢 比较慢 , , 因此可 以在任何时间服
用。 匹伐他汀(i l) Lv o的代谢 隋况则处在上述两种情况 a
之 间, 晚上服用 的效果最好。 其
特-l 磕sEI r T N j 关 易 7 Pc L rE 1 AA N 0
药物的副作用及费用
他汀类药物也并非是万能的。 服用他汀类药 物并不是就能保证你永远远离 了疾病 , 不会发生 最可怕的副作用是横纹肌溶解症 。 这种肌 肉 纤维分解可导致肾脏 的损 害 ,如果没有及 时发 现, 可导致死亡。 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 每 1 万人中才有 1 0 个人 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 而且 , 横纹肌溶解症大多数 出现在年龄较大的患者 , 或 正在服用了增加他汀类药物疗效 的药物 。 喝太多 葡萄柚汁也可出现此种情况。
症状 , 但是这并没有在临床
试验中得到证实 。
⑧⑨④⑧
S E AL AT ENH0N P CI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导读]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
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
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作用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mmHg(1mmHg=)。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
Strazzullo等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mm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mm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3.他汀类药物治疗肺高压的作用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
Kao等应用辛伐他汀(20~80mg/d)对16例原发性或继发性PH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右心室收缩压降低,同时没有出现肝功能损害、肌肉坏死或其他他汀类药物的不良事件,PH的进展得到控制。
该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在临床患者中逆转已经形成的PH。
4.他汀类药物的抗心绞痛作用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原因。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江芸等对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20例(50%),有效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目前有较多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减少心房颤动(AF)的发生、复发和维持。
Mitchell等研究发现,在713例需要用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的患者中,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使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再发风险降低40%,总病死率下降36%,心源性死亡下降39%,提示他汀治疗的益处部分是由于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Hanna等观察25268例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的患者,其中%的患者有高脂血症,%的患者服用了他汀类降脂药物,结果表明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房颤发生率低于未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和无高脂血症的患者。
经多变量分析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并且这种效应明显大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该研究还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独立于其降脂效应之外。
6.他汀类药物的逆转心室重构作用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是通过对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肌内皮素-1的水平的调节来实现的;减轻心肌间质纤维化,他汀类药物对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表现为2方面:直接抑制I型、III型胶原合成及其mRNA的表达;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s)活性及其平衡来改善心肌间质的重构。
7.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心力衰竭不仅有血流动力学紊乱,还存在着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多种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CRP等。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CRP,并可减少基线CRP 升高患者的未来冠状动脉事件。
动物实验亦表明辛伐他汀干预可抑制慢性心力衰竭兔心脏扩张、室壁增厚、心肌细胞调亡,改善心肌重构。
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具有稳定粥样斑块,减少冠状动脉事件,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包括降低心力衰竭时中枢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出,提高心力衰竭时动脉减压反射的敏感性有关。
8.他汀类药物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上调内皮细胞中eNOS的表达及其活性,从而增加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合成;抑制内皮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生成,减少NO的氧化灭活。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还具有降低内皮素前体和抑制内皮素合成作用,这种作用能被MVA逆转而不受胆固醇影响。
9.他汀类药物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浓度和活性氟伐他汀能够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家兔组织主动脉ACE的浓度和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AngII)生成,调节AngII受体的表达。
王伟华等对高血压病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 口服,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发现,患者AngII水平、收缩压及舒张压有明显下降。
Wassmann 等研究证实,阿托伐他汀降低血压是通过下调主动脉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AT1-R)mRNA表达,这种作用是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
10.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作用斑块破裂是否会引起急性缺血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受损血管壁形成血栓的因素,而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步骤。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改变血小板膜胆固醇的含量来改变膜的流动性,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通过其对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的抑制作用影响血栓的形成;还能减少血小板血栓素的产生,改善血小板膜胆固醇的含量和细胞内钙的含量,抑制血栓形成;同时其还能使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表达减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表达增多,从而使纤溶性增加,减少小血管内微血栓。
11.他汀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鲁跃华等对高脂血症患者给予氟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口服,发现二者均能明显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提示氟伐他汀和辛伐他丁均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有报道对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给予普伐他汀15mg/d口服,治疗12个月后,发现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从治疗前L下降到治疗后L(P<),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
12.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在PH的起病、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Lee等发现辛伐他汀可抑制支气管周围和肺血管周围的炎性细胞的渗出,并认为他汀类药物治疗PH的部分机制就在于抑制炎性反应。
Nishimura等的实验表明,多种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均随着PH 的进展进行性增加,而这些基因的表达都可被辛伐他汀所抑制,说明其能减轻肺血管的炎性损害。
13.他汀类药物减少脓毒血症的发生率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炎性细胞的黏附,降低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Thomsen等观察他汀类药物与5353例细菌感染患者病死率的关系,认为他汀类药物对细菌感染后的短期病死率没有影响,但是却可以明显改善细菌感染后30~180d的病死率。
虽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支持他汀类药物能改善脓毒血症的预后,但需要有大样本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证实。
14.他汀类药物的肾脏保护作用在许多肾病实验模型中也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肾小球损害程度,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
其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包括抗细菌增殖、抗炎性反应、免疫调节等。
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减轻肾小球硬化,延缓肾功能衰竭,尤其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5.他汀类药物的抗骨质疏松作用该作用是他汀类药物与降脂作用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美国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切除卵巢的老年雌性大鼠给予口服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用药35d后,骨小梁骨密度较原来增加39%~94%,较安慰剂组增加近2倍。
张柳等所做实验也表明辛伐他汀对卵巢切除大鼠具有明显的促进骨形成,明显加快骨折愈合的作用。
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的形成,增加骨密度,修复骨的显微结构,并使骨骼健壮,降低骨折危险。
16.他汀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分化或凋亡,抑制血管新生,降低侵袭转移等作用,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
可抑制白血病细胞、间皮瘤细胞,胰腺癌细胞、结肠癌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Poynter等对1953例临床确诊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及2015例对照者进行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随访5年,结果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可明显降低结肠直肠癌发生的相对危险性(47%),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发展。
17.他汀类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不仅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而且有不依赖于其降脂效应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能减少痴呆的发生。
其神经保护机制为:(1)稳定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改善内皮功能及促进血管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3)减轻炎性反应和再灌注损伤;(4)影响淀粉样蛋白和载脂蛋白E的形成。
实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预防脑缺血的发生,而且还能够缩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梗死灶体积,增强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的耐受性,证明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18.他汀类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降低发病率、改善认知功能和延缓病程进展,给AD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英国一项300万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的回顾性调查显示,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AD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70%。
19.他汀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随着移植手术的开展,免疫抑制剂和降血脂药大量应用,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降低移植排斥的发生率并且减缓排斥反应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