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态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生态价值观
纵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总能发现有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甚至渴望回归上古三代愿望的优秀篇章。
其脍炙人口程度一方面得力于诗篇精髓与读者心灵产生的共鸣;一方面也间接地体现了五千年来中华儿女对于和谐自然的一种向往和渴望。
但是,我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一种向往背后的中华儿女对于大自然的认知是非理性的。
就中华民族自古存在的实用主义心理探讨而言,基于实用原则下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仅仅只停留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特别是农耕生活部分。
而对于自然中一些抽象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却鲜有成就。
这样一种无知没有经过一代代的努力而消失,反而在血脉和文化的传承中一代复一代的进行。
尽管会出现先人对于部分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但是这些远远不能消除人们因此产生的对于大自然的的无知与畏惧。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价值观念,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这个民族中。
一方面,基于实用功效原则或者功利主义下,人们渴望在最少的土地中取得最大的收益,从统治者到平民奴隶都一致推行着物尽其用政策,统治阶级渴望增加国库收入而鼓励生产,推行围湖造田等政策,下层平民为了应付税收而盲目开垦,其间还时不时因为上层阶级的需要而滥砍滥伐(黄土高原据考证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一切均能够体现出基于对大自然无知前提下产生的无畏心理;另一方面,在这样一种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下产生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当然主要是生态问题,譬如说黄河的洪涝灾害,封建社会从未得到解决的蝗灾,以及大旱等自然灾害(这些一部分是自然规律自然形成,一部分确实在人们不当利用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却因为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无知而体现为神化大自然的崇拜心理,这体现在民间供奉各自神仙以及统治者的祭天祈雨祈福,中华民族的神仙体系大抵是基于这
样一种情况产生的。
所以说,就整体而言,中国传统生态价值观是基于功利主义而产生的对于大自然的无知与非理性。
就部分来看,不同历史阶段往往产生不同的生态价值观,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时代往往表现为探索自然阶段,在该阶段人们往往热衷于对于大自然好奇而认知自然,部分程度的改造自然;而自秦朝统一之后,特别是董仲舒改革儒学形成大一统局面下,人们转而把重心转向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融洽以及统治者怎样维持稳定局面,协调各方矛盾等等,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知在先人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发展不大。
其间尽管仍然出现了部分年代政策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倾斜,譬如说文景之治时期等盛世时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这样一种倾斜的目的以及时段性特征无法改变其整体情况。
而且这样一种经验的传承经历过今3000年的检验,其中所涉及的部分已经相当符合自然规律,但仍然还存在在这样一种经验的抽象化与规律化整理的缺失以及所涉及领域的狭隘。
因此,所形成的整体而言对于大自然的无知和对于大自然经验的研究积累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五千年来中华儿女的生态价值观的大致状况。
而就文人雅士著写的经典著作中的一些思想,我认为对于现实仍有借鉴意义。
它们在汲取古人对于大自然积累的经验的同时,加入自己一些相对比较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能够体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髓。
特别是周朝时期文王当政时的“网开一面”等等朴素的和谐自然理念,以及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情况下老庄道家对于大自然所认知的无为而治以及其后代传承的消极的处世哲学,同时也有以荀子为代表的部分儒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积极的人与自然理念。
这些先进思想是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把握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而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把这些先进思想本土化,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于先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作用。
就现阶段而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现在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这样一种思想理论建立在现代科学对于大自然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同时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等理念,同时,着重于对于现实中国具体状况的把握,对于现在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注重于对于中国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借鉴和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充实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自然价值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