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联考地理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人口相等的四座城市人口变动资料表”,假设人口只是在这4城市间流动,正数为迁入,负数为迁出。读表完成。
1.有关这四座城市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甲 B.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丙
C.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是丁 D.人口数量增长最少的是乙
2.甲城市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问题,其原因主要是()
A.实行计划生育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预期寿命延长
C.鼓励晚婚晚育 D.已进入“现代型”的增长模式
3.下列因素中与我国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A.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增多
B.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劳动力需求量增长
C.各地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越来越少
D.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增长
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是我国重点规划建设的铁路纵线之一。
4.修建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经过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 B.沿海地我夏季高温多雨
C.沿海地区,地势比较平坦 D.沿线地质条件复杂
5.决定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的修建的主要因素是()
A.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需要
B.便于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
C.技术条件发展较快,能解决自然障碍
D.促进广东省产业转移需要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6—7题:
6.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少 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高
7.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工地、运输和劳动力等成本曲线图(图1)。其中土地成本和产品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有关,回答:
8.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A.a、b、c B.c、a、b C.c、b、a D.b、a、c
9.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与④两处运费的差异主要由土地成本不同造成的
B.交通通达度是影响①和②两处土地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
C.距城市中心距离远近对劳动力成本影响最小
D.该城市东侧交通能达度比其他方向都要高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劳动力和科技是两个重要因素。读图2(上右图)完成:10.下列工业部门和①最相符的是()
A.电子装配工业 B.钢铁工业 C.航空航天工业 D.服装鞋帽工业
11.和北方的甜菜制糖和南方的甘蔗制糖业最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投入的变化,工业部门④的发展趋势是()
A.④→①→② B.④→②→③ C.④→③→① D.④→①→③
下图(图3)是某山地海拔与植物生长量、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太阳辐射量的关系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植物生长量、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及年平均气温,数值从左至右是由小到大。回答:
13.图中abcd曲线与其相关的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A.a—年降水量 B.b—植物生长量
C.c—年平均气温 D.d—年太阳辐射量
14.使c曲线在丙处附近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状况 B.大气环流 C.降水量 D.坡度
15.如果此山为我国西部高山,与甲、乙、丙相比,丁处交通便捷、城镇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平坦②人口众多,工农业较发达③水源充足④昼夜温差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图4)为我国某种主要农作物不同省份的农时图,其中时间为该农作物最迟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回答:
16.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棉花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17.据图分析,与相近纬度相比,M省该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是()
A.海拔高,年温差大 B.睛天较多,太阳辐射强
C.日照时间长,温度高 D.南部河谷地区雨热同期
18.在该农作物收获期内N省最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
A.连续降水带来的洪涝 B.台风肆虐
C.寒潮频繁来袭 D.受副高明控制下的伏旱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如图5)。完成下列问题。
19.下列关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叙述不合适的是()
A.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C.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
D.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0.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区工农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加快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建设
B.宁夏农业可大力发展枸杞、番茄等“红色产业”
C.广西、甘肃是该地区水电输出最丰富的地区
D.陕西和山西是我国苹果、柑橘的优势产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也发生了变化。材料一中甲图是安徽某地种植业播种面积变化,乙图是该地种植业产值结构变化,两图中A都代表1999年情况,B都代表情况。据图分析:(15分)
材料一(图6)安徽某地播种面积和产值结构图
(1),该地蔬菜播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2分)()
A.30% B.40% C.50% D.60%
(2)近8年来,该地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图7)我国11个省(黑、吉、辽、冀、豫、苏、皖、赣、湘、鄂)耕地及粮食生产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