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2006年考研试题及答案-经济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财经大学2004年考研试题

科目:经济学

一、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交换价值

2.资本积聚

3.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4.三次产业

(二)辨析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4分,共16分)

1.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决定的。

2.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简述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简述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和具体措施。

(四)论述题(14分)

论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

二、西方经济学(90分)

(五)名词解释(如可能,附几何图示和例子说明)(每小题5分,共30分)

1.准租金

2.边际转换率

3.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

4.负投资

5.货币中性

6.全部要素生产率

(六)论述题(如可能,附几何图示和例子说明)(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比较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

2.讨论信息不完全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影响

3.导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

4.如果利率和汇率由市场自由形成,请推证资本外流的影响

(七)证明和计算题(如可能,附几何图示说明)(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证明,如果某消费者对商品的X1,X2效用函数是

则对该消费者来说,X1,X2之间存在完全替代的特性。

2.假设,一个经济的简化模型是,

其中,t是时间,Y是收入,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V是资本消费比, 是边际消费倾向。

求:(1)描述收入波动趋势的差分方程的一般解;(5分)

(2)以V=1; =0.5;G=l(亿元)为条件,描述收入波动的具体表现。(5分)

参考答案

一、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交换价值: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质上相同,在量上能够比较的东西,即抛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价值。因此,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

2.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它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但以这种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

3.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指机器设备在它的价值转移完毕以前,由于非使用和非自然力的作用所带来的价值上的损失。它与物质磨损不同,在物质形态上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又叫精神损耗。无形损耗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和以前同样的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从而使原来机器设备的价值发生贬值;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新技术,发明了效能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来机器设备的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价值贬值。与因自然力作用而引起的损耗一样,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也与生产过程无关,因此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得不到价值补偿,只是一种经济损失。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就以延长劳动日和增加劳动强度等办法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固定资本的价值全部收回。

4.三次产业:指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的产业顺序,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运输、通讯、商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业、文教科研、卫生保健、乃至政府机关等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

(二)辨析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4分,共16分)

1.在货币形式的发展中,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决定的。

答:错误,金属货币被纸币代替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发展要求,而与价值尺度职能无关。(1)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纸币作为一种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因此,纸币不能充当价值尺度。(2)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货币,而金属货币由于其重量和体积上的缺陷而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就出现了纸币。所以说,纸币是由金属货币演变而来,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它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主要限定在本国范围内使用)。

2.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答:正确。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是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说明。这是因为:

第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有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第二,从各个部门来看,虽然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