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运行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李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运行的轨迹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总量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了巨额的货币存量;二是结构变化的“X”型曲线,执行媒介职能与资产职能的货币比重从六四分成倒置为四六分成,使货币供求均衡的主导力量已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力减弱,货币均衡的表现也由物价转为包含资产价格和金融指标在内的综合价格。在新的货币运行格局下,需要关注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金融风险的高度集中问题,政策调控也需要更加重视货币需求,采用综合变量指标考察货币运行,调控的重点也需要转为总量与结构并重。
关键词:中国货币运行货币总量货币结构货币政策
作者简介:李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00081。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1-0047-07
引言
在中国的经济与金融运行中,货币问题始终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问题,这是由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金融结构两个鲜明特点所决定的:一是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产业结构;二是以货币为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①。在这样的金融结构下,货币运行对于经济和金融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运行的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总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结构变化的“X”型曲线,产生的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研究货币运行轨迹的变化及其影响,探讨货币运行新格局中的问题与对策,对于研究“中国模式”下的货币运行规律,寻求建立一个高效稳健的货币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货币总量增长的轨迹与特征:“J”型曲线
改革以来,中国货币运行在总量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持续快速地增长,如表1所示,改革之初的1978年,现金、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分别为212.0亿元、580.4亿元和889.7亿元;到2005年,这三个层次的货币量分别达到24032.8亿元、107279.0亿元和296040.1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15%、21.33%和24%。广义货币总量的增长呈现出一条优美的“J”型曲线(见图1)。
*本文是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4JZD0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①参见李健等,2004:《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93页。
2. GDP1997年以后的统计数据为国家统计局调整以后的数据。
3.
图1 1978-2005年中国广义货币总量曲线图①(单位:人民币亿元)
从阶段性特征看,货币总量的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以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曲线相对比较平稳;第二阶段即1994年以后,M0、M1、M2都进入了一个加速增长阶段,如M2达到第一个5亿元用了17年多(1978~1995年3月),第二个5亿元的增长用了四年半(1995年3月—1998年10月),第三个5亿元的增长用了3年(1998年10月—2001年8月);第四个5亿元的增长用了21个月(2001年8月—2003年5月);第五个5亿元的增长只用了19个月(2003年5月—2004年12月),第六个5亿元的增长仅用了13个月(2004年12月—2006年1月)。在“J”型
①图1中数据取自表1中的M2。
曲线上表现为上端的斜率越来越陡峭。
二、中国货币结构变化的轨迹与特征:“X ”型曲线
货币结构主要指不同层次的货币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执行不同的职能,货币结构的变化主要反映货币总量中执行不同职能货币的比例结构及其影响变化。在货币学说史上,尽管出现过单一职能论、双重职能论和多重职能论之争,但在目前的纯粹信用货币制度下,中外学者对于货币职能已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例如, Keynes (1936)将货币职能概括为交易媒介和财富贮藏①; Hayek (1976)在论证自由货币说时认为货币的职能有四:用于购买、作为购买力的储备、用作延期支付的标准、用作可靠的核算单位②; Harris (1981)③和 Mankiw(1998)④则概括为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显然后者都是对凯恩斯双重职能论的细化。⑤中国学者黄达教授在其经典教科书《金融学》中将货币职能表述为:(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2)购买和支付手段;(3)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⑥。由于计价、核算、流通、支付等都属交易范畴,为了分析的简便,本文将货币职能概括为二个:一是通过在各种交易中执行媒介职能;二是通过积累货币保值增值执行资产职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通货和货币执行交易的媒介职能,处于M1层次上;而准货币执行资产职能,处于M2层次上。在中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口径下,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现金和存款货币也是处于M1层次上;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处于M2层次上。
考察各国的货币发展史可以发现,伴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货币的这两种职能的比例结构变化呈现出一种惊人相似的规律:从交易媒介职能为主转为资产职能为主,具体表现在各国的货币结构中,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重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轨迹(图2)。
0.20.40.60.81
图2 三类国家和中国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平均比重变化图⑦
在中国经济增长与体制变迁过程中,货币运行也正发生着这种结构的变化。表1列出了中国货币结构比重变化数据,图3更直观地反映了货币结构的变化轨迹。从变化的趋势看,货币结构中执行媒介职能的货币比重(M1/M2)在下降,从1978的65.24%降至2005年的36.24%;而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比重(QM/M2)在上升,从1978年的34.76%升至2006年的63.53%,两个比重的变化轨迹形成了一条“X ”型曲线。显然,这与各国货币结构变化轨迹的趋势几乎相同,只是变化的速度更
①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3页。
②
Hayek,Friedrich August V on,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 1976 ③
Harris,Laurence, Money Theory ,New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1,P.8. ④
曼昆,1998:《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⑤
更为详细的了解可参见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⑥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⑦
三类国家中,发达国家选择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较发达国家选择韩国、泰国、新加坡、南非、阿尔及利亚;欠发达国家选择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为样本。本图数据中三类国家平均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6年报、2006年5月报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中国数据取自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