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的银幕投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与色: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的银幕投射
在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中,格式塔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对于图像认知反应的学问。而美籍德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则堪称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扛鼎之作,它在当代西方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知觉特性的研究著作中极富盛名。在这本书中,阿恩海姆结合大量的实验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对艺术创作问题加以系统的探究阐发,提出了诸如“艺术中的‘场-力”“艺术抽象”“艺术表现性”等有价值的观点,包括了艺术创作基础论、过程论、起源论、目的论等内容。可以说,阿恩海姆正是在心理学和物理学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中让艺术的感性认识更具理性化,这对于当下我们从事相关艺术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仍具有很大的启导意义。在阿恩海姆看来,视觉思维是人类最高的感觉之一,而光线与色彩在我们观照事物的过程中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阿恩海姆在對这二者的剖析中考察了它们对人的心理所可能产生的微妙影响。
电影艺术作为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这与阿恩海姆的光线观、色彩观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光线与色彩是电影艺术的两大构成元素,共同推进着电影艺术的繁荣丰茂。
一、阿恩海姆的光线观与电影艺术中的光
作为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的光线,几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巨大作用。我们对光线的视觉反应是一种有选择的注意,并且,这是由人的眼睛直接提供的(光线被看作是某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与科学家对光线的物理解释有着本质的不同。物体表面的亮度是由物体本身的亮度和外部光源的照明度共同决定的,观看者无法将二者分清。并且,亮度值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亮度往往是由其周围区域的亮度
值的存在而得到凸显(需借助于比较)。当所有亮度值都以同样的比例改变时,在转换作用中看起来就像是“不变”;而当各种物体的亮度值的分布状态改变时,其中所有物体的亮度值都会随之改变。被光线均匀照射着的物体的光线是作为它自身的客观性质而显示出来的,我们看不见客观存在的光源的照射。我们称为照明的那一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要想知觉到“透明”现象,就必须使各部分的形状和色彩搭配得恰如其分,直到它们的色彩值分裂之后能形成一个更加简化的整体式样。比如说,在人类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中,最能发挥光的艺术特性的是电影,可以说光线是电影影像构成元素(光线、运动、构图、色彩、景别)中的首要元素。从科学层面上说,正是“曝光成像”这一最本质的摄影原理促成了电影的诞生,而从艺术层面上说,电影工作者也正是凭借变化多端的光线效果完成了自己在胶片上的书写与表达。
我们运用阴影,在二度媒介中可以创造出空间深度。之所以会“创造”出空间,主要是因为观察者总是把这种变形看作是由物体的空间位置所引起的(被知觉为被照射事物的空间特征),从而不会把它看作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在一些大的物体上,或是在一个房间中,某一点的黑暗度能确定这一点与最亮点之间的距离。为了制造出一种距离均匀增加的印象,投射在视网膜上的黑暗度的值,必须以一种特殊的速率上升。亮度梯度的间断,往往还会导致空间定向的突然改变,或导致深度方向上的跳跃。当我们要把一个具有复杂形状的物体再现出来的时候,就要使它的轮廓线与它的亮度分布相配合,以便产生出一个空间的“浮雕”。在视知觉中,那些具有相同空间定向的区域,是通过它们相同的亮度值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区域越接近于投射光线垂直,就越显得明亮。根据组织律,凡是亮度相同的单位,在知觉中,都要被组合在一起。使眼睛把照明亮度与客观亮度区别开来,需满足以下条件:其一,一切由照明造成的亮度值,加到一起之后必须能够给视觉造成一个简化的和统一的系统;与此同时,物体本身的黑暗色彩和明亮色彩,也必须搭配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简化的式样。其二,照射光、客观色彩造成的结构式样决不能重合。而阴影又可分为投射阴影
和附着阴影两种,投射阴影的能力往往被视为物体所具备的一种能够发射“黑暗”的神奇能力。阴影并不属于它所附着的那个物体本身而明显属于另一个未被阴影掩盖着的物体。人们在判断阴影时,会运用理性分析能力。人类的思维使他们认为影子是由投射这个影子的物体创造出来的,而黑暗在人的眼睛里并不是光明的缺席,而确确实实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投射阴影中的影子可围绕物体创造出三度空间,具有集散性的特点。在由透视作用和照射作用而产生的这两种变形系统中,其结构都是简化的,因而都能够产生出一种两重的视觉分离。这些变形在确定物体的形状、空间定向和位置诸方面,使我们具有空间知觉。光线不仅能使我们看到周围物体的存在,而且能使我们看清他们的形状、运动方向以及它们离我们(或离其他物体)的距离。苏联电影《雁南飞》是“诗电影”的代表作之一。该片在第11届戛纳电影节(1958年)上荣获金棕榈奖和最佳摄影奖及最佳女演员奖,此后又多次在国际国内的电影节上获奖。多项殊荣的背后,更有《雁南飞》在苏联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标志着苏联电影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影片片名原意应译为“群雁飞翔”,按照俄罗斯的风俗习惯,群雁飞翔是象征着一种不能满足、束手无策的渴望。而影片的主题就是女主人公薇罗尼卡未能实现的渴望——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及战争给一个少女带来的痛苦及精神上的折磨与考验。导演卡拉托佐夫曾说过,一部电影的思想和意图应当通过广阔的诗的色彩表现出来,可以说影片正是导演这一观念的体现。出色的电影镜头语言,尤其是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在光线方面的把握更是助益了这份诗意的传达。《雁南飞》中,各种光效的微妙变化使得人物心理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深刻而到位。
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光线是帮助我们知觉空间的最重要的标志物,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它们作为一个独立的视觉现象来对待,或者至少没有把它当作各种物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性质。在早期的视觉艺术中,它仅仅是用来标志差别。阴影的重要作用是由希腊画家发现的。为了把一个物体的凸起的球状特征表现出来,人们先是在画面
中加入阴影,后来又使用了明暗的对比(在使用时不一定要服从光线的照射规律),而由此产生的层次在深度视觉中的作用也是显然的。阴影的分布往往要服从不同的规律,由阴影法造成的亮度上的对比可以加强重叠效果(此效果的出现不完全因为照射的作用)。文艺复兴初期,光线基本上被用来创造立体感,而阴影的作用就是暗示物体的三度特征。物体的最终形象,是由物体的形状和光线的相互作用生成的。对照射现象的知觉经验,实则是某种知觉对象分离为不同层次的经验。通过这种分离,物体的表象就被看成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亮度值和色彩值与外部光源加于该物体的亮度值和色彩值互相混合之后,形成的混合物。电影《雁南飞》开头,美丽静寂的莫斯科河畔、空旷庄严的红场、高大的克林姆林宫,这是空寂的黎明时刻。而一对年轻恋人在河岸上的嬉笑、奔跑、跃动,又使得他们才是最动人的风景。少男少女在和平时期的美丽爱情,与天空中悄然飞过的雁群,齐齐营造着诗的意境。随着战争的来临,男主人公鲍里斯不得不要告别薇罗尼卡(而我们又比薇罗尼卡更早知道,男主人公一去就不能再回来)。在这一场重头戏中,摄影师在光线的渲染中较好地顺应了影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光线在抒情表意上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