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健康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现代健康观
讲授(100分钟) 2010年3月6日
主要内容:1、传统健康观;
2、现代健康观;
3、个体健康自测。
重点、难点:现代健康观的理解与建立。
一、传统观念的误区
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
早逝
中心点(无明显疾病)高水平健康从图的中间想左进展,表示健康状况的逐渐恶化。从中间向右发展,表示身心健康水平逐渐提高。治疗模式(化学药物、草药、外科手术、心理治疗、针灸等)只能使人达到中性状态,即疾病的症状得到缓解。健康模式则贯穿整个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可以帮助你达到更完美的健康水平。健康模式并不能取代治疗模式,而是与之相辅相成。如得了病,治疗是重要的,但不要在中性状态止步不前,应当按照健康模式,努力达到高水平的完美的健康。
健康是动态的。高水平的健康需要你对自己身体的悉心呵护,建设性地运用你的思维,有效地表达你的情绪,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富于创新精神,以及关心你的躯体、心理和情绪的环境。
二、健康概念的演变
(一)、神灵医学模式和自然医学模式
“健康”:即强壮、结实、完整、安宁之意。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远古时代的医学模式。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者是妖魔鬼怪附身,故把患病称为“得”病,对待疾病则依赖巫术驱凶祛邪,而死亡是“归天”,是灵魂与躯体分离,被神灵召唤去了。这种把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生与死都归之于无所不在的神灵,就是人类早期的健康与疾病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如古希腊医学,中医学等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比如古希腊的医学就认为,生命是由土、气、火、水四种元素组成,四元素与冷、热、干、湿四种物质配合成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痰。四种体液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人体的体质和健康。
(二)、生物医学模式
1、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l)
人们运用生物与医学联系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在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
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生物医学模式在医学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现它存在一定缺陷,给人们的思维活动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指出来的目的在于补充和完善它。
1).生物医学模式,只注重生物医学方面的诊治,在其结构内没有给心理的社会的行为方面留下诊治、思维空间,这是主要缺陷。
生物医学模式在精神病和心因性、功能性疾病以及原因明确,病理变化清楚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不能予以科学的解释。因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症等已经不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心理、社会因素起很大作用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公害病、事故和自杀、吸毒和酗酒、饮食过度、心因性疾病等已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主要挑战者,对这些疾病只用生物医学模式诊断、治疗和预防,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社会条件改变了,相应地医学模式也必须改变,不能墨守陈规。
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学。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病人,不单是一种生物学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决定人是否患病,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变量,还要考虑心理、社会状态的变量,这就要求在更广泛的联系上研究健康和疾病问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其宪章中曾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一种圆满适宜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标志着以健康与疾病为研究中心的医学科学进入一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而生物医学模式却不能适应这个要求。
2).生物医学模式已形成思维定式难以改变
在近三百年中,已经深入医务人员的思维习惯中,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总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学特性上进行思考、认识健康、认识疾病、进行防治;习惯地、不自觉地撇开心理、社会因素。老师这样教,学生也这样学,世代相承,另外,由自己的医疗实践体会产生,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如果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头脑里“生物医学模式”概念根深蒂固,在诊治疾病时,总是试图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寻找形态上、生物化学上的变化,以确定疾病诊断,用手术、药物,理疗等方法改变病理变化。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往往不能“自拔”。使医务人员思考范围总是局限在这个领域中,养成了孤立地、片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临床思维,医学科学研究材料的总结,卫生管理决策等,都是只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内兜圈子,不能按照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全面地把握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思维方法上,具体地说,在医学思维方法上,给医务人员传播了一种不健全的跛脚思维模式。无论是临床思维,科研设计,还是卫生管理决策,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方法正确可获成功;方法错误导致失败。日常工作中,由于注重生物学因素,忽视心理、社会因素、而造成的诊治错误、工作失误,屡见不鲜。医务卫生人员和卫生管理工作者应从根本上认识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自觉地建立正确的进步的新医学模式,端正自己的思维习惯。
3).生物医学模式用静态的观点考察人体,常常不符合人体实际
常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考察人体,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机器”。近代医学采用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使近代医学积累了许多新的事实,分化出比较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等学科,这种研究方法,促进了医学科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但是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式,使近代医学“只看到它们的存在,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只看到它们的静止状态,而忘记了它们的运动。”(恩格斯语)这就妨碍了对实际过程中多因素综合变化的全面认识。
例如,微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传染病的原因,但某些微生物学家常常只看到外因对肌体的损害,却不注意内、外因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微生物和肌体的影响,甚至对免疫的理解,也只限于外因。由于这种外因论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只依赖于药物和手术消除病灶,不能辩证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局部和整体、平衡和运动等关系,因而在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中遇到许多问题,出现一系列矛盾,这就促使人们突破形而上学的束缚,向着辩证思维的现代医学模式前进。
4)、生物医学模式导致医患关系疏远。
生物医学模式只从生物学的角度和还原方法分析研究人,就必然把人的心理、社会因素抛弃了;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伦理观念也淡漠了,医患关系不如从前,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使病人与疾病分离,为了探求发病因素,找出病原体及关键的生物学变量材料,往往把病人的排泄物、病理组织标本拿来,孤立地进行检验,作为整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完全消失了,看到的只是体液和细胞,而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却完全被忽略或遗忘了。这样,病人与疾病就被分割了。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生理的人与有头脑有理想的人被割裂了。(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恩格尔在文中说:“今天占统治地位的疾病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分子生物学是它的基本学科。”这种模式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生物医学模式不仅要求把疾病视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而且要求根据躯体(生化成神经生理)过程的紊乱来解释行为的障碍。因此,生物医学模式既包括还原论,即最终从简单的基本原理中推导出复杂现象的哲学观点,又包括心身二元论。即把精神的东西同身体的东西分开的学说。在这里还原论的基本原理是物理主义原理,即它认为化学和物理学的语言最终足以解释生物学现象。
在我们的文化中,早在医生们开始受职业教育以前,他们的态度和信仰就受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因此这种模式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它的局限性易受忽视。简言之,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在科学中,当一个模式不能适宜地解释所有资料时,就要修改或摈弃这个模式。而教条则要求不一致的资料勉强适应模式或对这些资料干脆排斥不管。生物医学教条要求包括“精神病”在内的所有疾病用物理机制的紊乱来解释。结果只有两种办法才能把疾病和行为调和起来:一种是还原论的办法,它说疾病的一切行为现象必须用物理化学原理来解释,另一种呈排外主义的办法,它说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必须从疾病范畴中排除出去。
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到达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也考虑到病人、病人在其中生活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这就要求一种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认为生物学指标是决定疾病的最终标准,它会导致目前的矛盾:某些人实验室检查结果是阳性,说他们需要治疗,而事实上他们感到很好,而感到有病的人却说他们没有病。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包括病人和病,也包括环境。对于一个焦虑不安和机能障碍的病人,医生必须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学因素所起的相对作用,这些因素既包含在病人的焦虑不安和机能障碍中,也包含在病人决定是否承认自己是病人和是否承担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