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4287(2013)01-0150-03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观察
马淑荣1,沈可欣2,周长玉3,李 岩3,郭红华3,张海山2*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内镜中心,吉林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结直肠外科;
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科)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1]。

其中肠道菌群所构成的肠道微生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已日益引起重视。

临床研究发现,肠道内正常细菌的数量减少,若给患者补充正常细菌即益生菌,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得到纠正,可使病情缓解。

本文通过对比应用益生菌或美沙拉嗪以及两药联合治疗的IBD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后评价以及内镜下改善程度等情况,讨论益生菌在治疗IBD中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标准 门诊或住院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70周岁。

经电子内镜检查,确诊为轻度、中度UC或CD急性期患者。

1.1.2 排除标准 重度UC;年龄<18岁或>70岁;有胃肠道切除手术史者;对水杨酸过敏者;正在使用或1周内停止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或其他5-ASA衍生药物者;1周内使用大剂量胃分泌抑制剂者;1周内口服抗生素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或进展性疾病者;患者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

1.1.3 入选患者 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经上述标准选择,共入选患者132例,随机分成益生菌+美沙拉嗪治疗组(n=53)、益生菌对照组(n=41)和美沙拉嗪对照组(n=38)。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见表1。

1.2 给药方法及疗程
治疗组和益生菌对照组服用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剂,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宜制药总厂),剂量为2.0g tid。

治疗组和美沙拉嗪对照组服用艾迪莎(法国爱的发制药公司),剂量为1.0g bid。

服药8周后复查内镜。

治疗前、治疗8周末分别记录症状情况,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评价疗效。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益生菌+美沙拉嗪治疗组益生菌对照组美沙拉嗪对照组P总例数53 41 38
性别(男∶女)32∶21 21∶20 22∶16>0.05年龄(岁)45.6±12.7 43.9±13.8 44.6±13.1>0.05疾病(UC∶CD)46∶7 36∶5 32∶6>0.05程度
轻度(%)18(33.9)14(34.2)14(36.8)>0.05中度(%)35(66.1)27(65.8)24(63.2)
1.3 疗效评价
1.3.1 患者的主观评价 在治疗8周后,由患者对疗效进行整体评价,评价等级分为明显加重、轻度加重、无改变、有好转和明显好转5级。

1.3.2 内镜检查 在治疗前根据电子内镜检查结果确定病变范围与严重程度,治疗8周时复查电子内镜检查以评估IBD病变的改善情况。

评价等级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治愈:内镜下病变完全消失;显效:溃疡基本消失,炎症明显好转;有效:溃疡虽未完全消失,但范围缩小,充血水肿减轻;无效:内镜下无改变。

1.3.3 临床症状 治疗8周后,若患者腹痛、腹胀、腹泻和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均消失,则判定为临床症




—Chin J Lab Diagn,January,2013,Vol 17,No.1
必须记录在病例报告表上,并评价描述一下特征:类型、发生时间、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采取的措施、结果与试验治疗或其他伴随治疗的关系。

1.3.5 总体评价 治疗结束后,
对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进行评价。

很好: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及/或组织学检查正常;好:脓血便消失,内镜分级及/或组织学分级减少2级以上(
含2级);较好:脓血便消失,内镜分级及/或组织学分级减少1级以上(含1级);无效:用药前后无变化。

统计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2.1.1 服药8周末患者主观评价 8周末,联合服用益生菌及美沙拉嗪实验组明显好转率达60.4%,单独应用益生菌对照组明显好转率为53.7%,单独应用美沙拉嗪对照组明显好转率为52.6%。

三组之间明显好转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服药8周末患者主观评价比较
组别
n明显好转n(%)
有好转n(%)
无变化n(%)
轻度加重n(%)
明显加重
n(%)
益生菌+美沙拉嗪
53 32(60.4)20(37.7)1(1.9)0(0)0(0)益生菌41 22(53.7)15(36.6)4(9.6)0(0)0(0)美沙拉嗪
38 
20(52.6
)13(34.2
)4(10.5
)1(2.6
)0(0
)2.1.2 服药8周末临床症状消失率8周末,联合服用益生菌及美沙拉嗪实验组30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占56.6%。

单独应用益生菌及单独应用美沙拉嗪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率分别为51.2%和52.6%。

三组之间临床症状消失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

2.1.3 服药8周末复查内镜结果 8周末,联合服用益生菌及美沙拉嗪实验组内镜下治愈率达26.4%。

单独应用益生菌及单独应用美沙拉嗪对照组
内镜下治愈率分别为24.4%和23.7%。

三组内镜下治愈率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服药8周末复查内镜结果比较
组别
n治愈n(%)
显效n(%)
有效n(%)
无效n(%)
益生菌+美沙拉嗪
53 14(26.4)28(52.8)7(13.2)4(7.5)益生菌41 10(24.4)21(51.2)4(9.6)6(14.6)美沙拉嗪
38 
9(23.7
)19(50.0
)5(13.1
)5(13.1
)2.1.4 疗程结束后研究者对患者的总体评价疗程
结束后,服用益生菌及美沙拉嗪实验组患者21例总体评价很好,达39.6%。

而在单独服用益生菌对照组和单独服用美沙拉嗪对照组这一数字分别为36.6%和36.8%。

三组之间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4。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评价 联合服用益生菌及美沙拉嗪实验组患者和单独应用美沙拉嗪对照组患者,分别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食欲减退。

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表4 疗程结束后患者总体评价比较
组别
n治愈n(%)显效n(%)有效n(%)无效n(%)益生菌+美沙拉嗪
53 21(39.6
)23(43.4
)5(9.4
)4(7.5
)益生菌41 15(36.6)17(41.5)4(9.6)5(12.2)美沙拉嗪
38 
14(36.8
)17(44.7
)3(7.9
)4(10.5
)3 讨论
尚未明确。

目前,普遍认为是遗传、免疫和环境因

151—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IBD发病的触发点是由肠道内致病菌群与正常菌群比例失调所致[2]。

大量临床试验研究[3]亦证实,IB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对维持机体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曾有学者[4-5]将消化道中寄居的细菌称为“被遗忘的器官”。

目前已知,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的相关性,IBD亦包含其中。

目前研究认为,肠道细菌可能通过如下一种或多种途径参与IBD发病:①IB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致病菌增多,分泌肠毒素,使肠上皮通透性增高;②病菌分泌免疫抑制性蛋白,导致黏膜免疫失调;③增多的致病菌直接侵袭、损伤肠上皮细胞,破坏肠粘膜屏障[6]。

目前对IBD的病因尚无明确解释,治疗上亦缺乏有效的手段,仍无法根治,但应用口服抗生素治疗能明显减轻肠道炎症,改善临床症状[7]。

如美沙拉嗪,国外临床试验表明其对IBD具有良好的疗效而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同时也有临床研究发现,IBD患者肠道内正常细菌的数量减少,若给患者补充正常细菌即益生菌,可促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得到纠正,并进一步使病情得到缓解。

益生菌是含有生理性活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代谢产物)的生物制品,经口服或其他途径摄入,旨在改善黏膜表面的微生物群与酶的平衡,或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在本实验中,单独使用益生菌对照组和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对照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均取得的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同时单独使用益生菌治疗和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组患者在主观疗效评价、临床症状消失率、复查内镜结果变化及总体评价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这与Kruis报道的结果相近。

Kruis et al[8]在327例UC患者维持治疗中比较美沙拉嗪和益生菌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分别口服美沙拉嗪500mg,3次/d和埃希杆菌Nissle19171次/d。

疗程12个月。

两组的复发率、缓解天数及疾病活动指数相接近。

说明益生菌治疗可取得与抗炎药物相似的疗效。

然而在实验组中,将益生菌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虽然在临床症状消失率、内镜复查好转率及总体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效果略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认为联合使用益生菌和美沙拉嗪,并不能显著改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还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

1989年Fuller[9]将益生菌定义为:经饮食摄取的能促进宿主机体微生态平衡的活微生物。

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对人体无害的益生菌治疗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益生菌的选择和应用范围逐步拓宽,益生菌也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在取得了与抗生素制剂相近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并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益生菌发挥其有益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而且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对潜在致病菌的竞争性抑制;调节机体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等[10]。

目前关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作用的临床试验较少,且样本量较小,还需进一步行大样本临床试验[11]。

随着对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实用价值的深入研究,相信益生菌这种便捷并且安全而有效的微生态治疗方法必将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并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Podolsky DK.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N Engl J Med,2002,347(6):417.
[2]Rogler G.Updat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hogenesis[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4;20:311.
[3]Martinez-Medina M,Aldeguer X,Gonzalez-Huix F,et al.Abnor-m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the ileocolonic mucosa of Crohn’sdisease patients as reveal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J].Inflamm Bowel Dis,2006,12(12):1136.
[4]Mazmanian SK,Round JL,Ksaper DL.A microbial symbiosis fac-tor prevents intestinal inflammatory disease[J].Nature,2008,453(7195):620.
[5]Jia W,Li H,Zhao L,et al.Gut microbiota:apotential new territo-ry for drug targeting[J].Nat Rev Drug Discov,2008,7(2):123.[6]Cummings JH,Macfarlane GT,Macfarlane S.Intestinal bacteriaand ulcerative colitis[J].Curr Issues Intest Microbiol 2003,4:9.[7]Madsen KL,Doyle JS,Tavernini MM,et al.Antibiotic therapy at-tenuates colitis in interleukin 10gene-deficient mice[J].Gastroen-terology,2000,118(6):1094.
[8]Kruis W,Fric P,Pokrotnieks J,Lukas M,et al.Maintaining re-miss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the probiotic Escherichia coliNissle 1917is as effective as with standard mesalazine[J].Gut,2004,53:1617.
[9]Fuller R.Probiotics in man and animals[J].J Appl Bacteriol,1989;66:365.
[10]Vanderpool C,Yan F,Polk DB.Mechanisms of probiotic action: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in 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s[J].Inflamm Bowel Dis,2008,14(11):1585.
[11]Santosa S,Farnworth E,Jones PJ.Probiotics and their potential




—Chin J Lab Diagn,January,2013,Vol 17,No.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