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病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
动态稳定阶段 产酸阶段 耐酸阶段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家族遗传 地理因素
Thank you
牙菌斑 (3)菌斑的成熟 栅栏状结构是成熟菌斑的主要标志
此结构有利于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并 扩大微生物的定居面积。
牙菌斑
(二)菌斑的结构
(1)菌斑是由细菌、各种有机物、 无机物和水分组成的斑块样物质。 (2)菌斑根据所在部位分为龈上菌 斑、龈下菌、牙面窝沟菌斑和根面 菌斑等。
牙菌斑
(3)在光学显微镜下,菌斑的截面一般可分为三层:
(2)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集 (3)菌斑的成熟
牙菌斑
(1)获得性膜的形成 牙面菌斑形成最早期是一层来自唾液中的 糖蛋白在牙面上形成一层薄膜,此膜即 为获得性膜,不仅仅限于牙,还可在修
复材料及义齿上形成。
牙菌斑 (2)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集
• 黏附:最初定居的细菌是球菌,以后是 丝状菌,杆状菌和其它细菌。 • 集聚:粘黏附到获得性膜上的细菌迅速 生长、繁殖,并集聚其它的细菌。 • 集聚的方式:细菌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菌斑基质成分促进细菌的集聚
活体学说
龋病是由牙内部发生的
外源性学说
17~18世纪 化学(酸)学说
无机酸
牙破坏
寄生腐败学说
龋病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蛋白溶解学说
由于蛋白的溶解作用,微生物通过釉质的有 机途径侵入并使龋病发生 (先有有机物的分解后有无机物的脱矿)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proteolysis-chelation theory)
龋病的病因
龋病的病因学说
虫牙学说 内源性学说 外源性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 现代四联因素理论 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
虫牙学说 (legend of worm)
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
内源性学说
体液学说
龋病是由于辛辣和腐蚀性液体的内部作用
而发生
中医认为龋病是由于阴阳五行失调所致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
第一次阐明了口腔微生物、食物、酸与 龋病发生的关系,抓住了龋病发生的本 质
局限性: 未阐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 不能解释龋发生的特异性部位 不能解释龋发生的个体差异 不能确定致龋的病原菌(非特异细菌感染)
四联因素理论
20世纪70年代由Newbrun在三联因素论基础上提出的。
3. 宿主 宿主
宿主是龋病发生的不可少的因素,其主要因素是 宿主自身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一)牙齿 (1)牙齿抗龋力的表现形式 解剖形态:完整、光滑的外形 理化结构:高度矿化的致密表面结构, 含有抗龋的微量元素 排列和位臵:排列整齐,滞留区少 (2)影响牙齿抗龋力的因素
牙齿萌出以前全身疾病遗传因素的影响
1. 牙菌斑 牙菌斑
牙菌斑(dental plaque)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 是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 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 群体,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
牙菌斑 牙菌斑 (一)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过 程。从组织学上观察,三阶段:
(1)获得性膜的形成
牙齿萌出以后再矿化,提高牙齿的抗龋力
宿主
(二)唾液 (1)唾液的抗龋作用 (2)影响唾液抗龋力的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 机械清洁作用 放疗化疗、食物药物 缓冲作用 年龄性别等 抑菌作用 再矿化作用 唾液的质和量 宿主的抗龋力
时间 4.时间
(一)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 当慢长的过程,初期到洞的形成 需18个月时间; (二)周期性患病率曲线,牙萌出 后2-4年; (三)龋敏感年龄2-14岁; (四)菌斑发育成致龋菌斑需要时 间。
①菌斑-牙界面 获得性膜 紧贴牙面,是一层无细胞的均
质结构。主要由吸附于牙面的唾液粘蛋白即获得性膜
构成,有些包括牙齿发育遗留下的釉小皮; ②中间层 牙菌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球菌、丝状菌和 杆菌组成, 结构致密。丝状菌彼此平行,与牙面垂 直,其间堆积广大量的G+和G-球菌、短杆菌,形成栅 栏状结构; ③表层 结构 主要由G+和G-球菌、短杆菌和上皮细胞组成。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螯合
有机成分降解
矿物质溶解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
龋
微生物
微生物是龋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 素,没有微生物的参与就不会有龋 病的发生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
总结了龋病发生中的3项主要因素: 口腔微生物在产生酸方面的作用 ; 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底物 ; 产生的酸导致牙矿物质溶解 ;
细菌排列不规则,结构疏松,厚度不一。 “玉米棒”
牙菌斑 (三)菌斑的致龋作用 菌斑中的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 酸 菌斑基质的屏障作用,酸 不易扩散 局部PH下降 牙 体硬组织脱矿 龋齿。
2. 食物 食物
食物致龋作用与食物组成成分、食物形状 和进食频率有关。 (一)食物化学组成 含糖量高的食品 (二)糖致龋能力由强至弱排序为:蔗糖 > 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醇> 木糖醇。 (三)食物的物理性状 (四)进食频率与时间
唾液、全身状况 、牙齿的形态结 构
微生物
变链菌、乳杆菌 、粘放
宿主 与
龋
食物
牙齿
碳水化合物
时间
四联因素
龋病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
1.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 (致龋细菌)
2.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
(食物);
3.易感的牙齿(宿主);
4.牙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生的酸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 度(在临界pH以下)和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