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许多人们觉得传统德育价值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

实际上,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实际上不仅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也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追寻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式。

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思想。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德育教育;教学方法;
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源头,也是历史长河中民族发展产生的最闪耀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包括道家、佛家、儒家等主体思想,但仍旧不乏对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等各方面现象的高度概括。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仍旧是对社会个人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培养。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通过对自然时间的改造和适应所积累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

传统文化则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和积淀的精神文化遗产以及物质文明,是一个民族最为瑰丽的宝藏。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对于个人的道德人生观的培养,它包含了培育个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高尚的爱国主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等思想内容,饱含了对于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

现代中国社会思潮虽然受到了全球化的剧烈冲击,近现代人们对于传统德育思想和教育结合封建统治存在很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传统德育价值不高。

实际上,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实际上不仅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也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追寻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通过对“德”的“育”,来加强个人道德思想观,加强社会文化的规范性,从而建设和谐的社会秩序。

这对与现代人们生活、社会现象以及国家发展都是有极强的借鉴意义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指的是“品德”、“德行”,最初指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内在的、道德的思想。

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有学者认识到“得”是需要“育”出来的,只有经过培养、教育,才能够确保“德”的最终体现,从而才
使得“德育”的概念出现。

并且进一步规划了“德”的体现需要靠自身的修养以及社会的教育。

1. 知行合一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推崇“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知行合一”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主张。

某种程度上来说,“知行合一”追求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个人的道德观不仅从他对于道德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其社会活动中对于道德的实践情况。

从德育是教育去解读“知行合一”,它追求的是道德整体的归一,道德既需要用文字表述,也需要用实际行为来表述。

“知”还可以解释为对世界的感知,由“知”产生“行”,这个过程才是“知行合一”。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将道德认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并且注重道德培养的过程,强调道德的内化与实践精神,强调“知”与“行”不能脱节。

(2)诚信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明确提出“诚信乃人之根本”,将诚信视作做人的本质,诚信更加是衡量“君子”的道德标准之一。

古有“城门立信”、“一诺千金”等让后世广为流传,其主要核心思想就是诚信精神。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诚信精神被历代君王重视,尤其是在西汉时期,著名大儒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一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诚信”精神是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社会基本道德之一,因此,在古代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和谐精神
“和谐”精神是我国现代发展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和谐精神在我国古代便已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就是“和谐|”精神的本体。

“和合”思想包含有三个层面的德育追求,第一个是自我的和谐追求,儒家思想指出“修身齐家治天下”,就是说个人只有通过修身来达到身心内外的和谐,才有资格能够成立家庭、治理天下,担负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第二个意思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道德观,古语有云“以和为美”,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应该以“人和”为最高社会准则。

第三个意思则是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得到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和谐”精神,但本质上
并无多大区分。

正是由于“和合”文化的基础,才使得利用“和”的思想化解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方法
文化的流传离不开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精神,它还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方法。

“尊师重德”一直是古代社会所推行的基本社会准则之一。

“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心学体悟”、“因教施材”等教育方法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1)言传身教
现代教育主张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平等的,但是,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强调“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也就是作为师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在中国古代社会,出了传统的教师教育,更注重的是家庭教育。

而言传身教,则最早也是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后来才被纳入一般教学方法中来。

它主要说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将所教育的道德和知识通过语言方式传达,并且还需要通过身体力行的表现来影响和改变被教育人的思想,促进被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言行学习,潜移默化中影响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文化与道德的传承过程。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一词最早出现在《二程遗书·卷十九》:因“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但其实最早孔子对于教弟子的思想,是本着同等对待的心情去寻找教学方法的,不是针对某一人的。

可是后来弟子冉有助纣为虐帮助其上司季氏“敛财附益,罔顾仁义之道”,令孔子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这一句话充分揭示了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基础就是“知人”,了解学生的性格、天赋、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能够更有利于教育者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达到教学目的。

(3)寓教于乐
古代学科并没有现代分的如此细致,学科大多笼统的称之为一课。

因此,在古代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将许多不同科目糅杂在学习中,将不同的文化形态融于文化教育中,创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到学习中来。

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