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A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导论A论文
从奏折看曾国藩
关键词:曾国藩奏折政治作为处事之术用人之道
内容提要:奏折是封建时代高级官员向朝廷、国君呈报军政大事的政务文件。

它直接关系到军政大员的政治作风、政治前途,乃至政治生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注重对奏折艺术的追求。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奏折的研究浅析曾氏在政治、处事以及用人方面的策略。

引子
奏折又称折子、奏贴、折奏。

从内容上看奏折是奏本与题本的结合体。

它是封建时代高级官员向朝廷、向国君呈报军政大事的政务文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奏折如何立论行文,凝结了许多不可为外人道之的官宦经验奥妙、官场游戏规则、生存升迁之道,可以称之为古代官场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曾国藩,毛泽东称赞他为“办事兼传教之人”,蒋介石认为他的修为“可为后世法”。

本笔者检索出近100多年来关于曾国藩的重要研究著作和资料信息约七十种:
(1)新中国成立前关于曾国藩的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
从1872年曾国藩去世至本世纪20年代这50年间,人们对他的赞美和推崇,既缺乏学术上的认真探讨,又无完整系统的研究专著,其代表性文字如《清史稿》所列曾氏传略等,只是到了30和40年代才有专论性著作出版,这些专著问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倡导。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曾国藩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
建国45年来,有关曾国藩的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其中可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中有关曾国藩研究的著作寥若晨星,其基本特征是对曾国藩予以全盘否定。

后一阶段自80年代初期至1994年12月,学术界先后出版了5种曾国藩的研究著作。

一是卞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二是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三是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四是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五是王澧华《曾国藩诗文系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曾国藩一生官海浮沉数十年,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所上奏疏,不下数千。

但是学术界对他的奏折的专题研究似乎尚不多见(就笔者所见,仅湘潭大学已故教授韩长耕先生作有数篇)。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笔者对建国后对曾国藩基本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表示赞同,以下是我的看法。

正文
曹丕有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而我认为在封建时代只有奏折或许才能接近“经国之大业”这个高度。

通过阅读研究曾国藩的奏折,我渐渐发现奏折的巨大威力:一个原本地位低下的汉族官吏是如何通过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来表现自己,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被授以重用的;一个处于危险时期的离职大臣是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天赐良机增强实力,
以至领一时之风骚,为当时之骄子的;一个执掌兵符的将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治理营垒中疲软散漫、腐败恶劣的衰颓军纪,从而获取最终胜利的;一个拥有重权的地方官是如何巧于中央政府周旋、获取当权者的信任,免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悲惨下场的……曾国藩的奏折就像一面面镜子,清清楚楚地呈现出他的为官、为人之道。

其中表现或暗藏的政治思想、为官之术、用人之道都值得后人研究借鉴,其中不乏值得称道之处。

(一)政治作为
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开始,投笔从戎。

招兵买马,建立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力倡洋务顺应时代潮流,“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成为颓废王朝的一代中兴名臣。

他的政治作为自然相当了得。

曾国藩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奏道:“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一家之讼,十家破产,一人沉冤,百人含痛,往往有纤小之案,累年不结,颠倒黑白,老死囹圄,令人闻之发指。

”②他从百姓众多苦难中选取三个最大的苦难来上报:银价太贵、盗贼太众、冤狱太多。

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是赋税、治安及司法三个方面,这既需要政治眼光,更需要政治胆量直言进谏。

在著名的《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直陈文宗看似具有敬慎、好古与虚静三种圣德,实则滋长了琐碎、文饰与自矜三种流弊,并且举出种种具体人事加以论证指实。

如“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平日不储刚正之士,以培其风骨而养其威棱,临事安所的人才而用之哉”文宗览奏大怒,“zuó(原字扌加卒)其摺于地,立召见军机大臣,欲罪之”③,幸得左右大臣祁隽藻、季芝昌上疏求情,且以“主圣臣直”“愚戆”为其开脱,文宗这才罢休,但仍以长篇朱谕斥其“迂儒欠通”、“语涉过激,未能持平”,“仅见偏端,拘执太甚”④。

曾国藩在此奏折中文字犀利地指责至高无上的皇帝,文风如作风,虽史界评论界多认为此折“出格”了,但我认为它正反映出了曾氏激切、倔强、锋芒毕露,凌厉操切的中期政治作风。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谈他的政治作为不能回避这一点。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固然有很多血腥,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但不能将其无限扩大。

事实上,太平天国后期已经转化成为一个封建制的神权主义政权,曾国藩镇压了它,结束了两个封建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重新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客观上减轻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确实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

有《留胡林翼黔勇会剿片》为证:“先攻克岳州,不使南北梗塞,方能全师东下。

现拟扎该员暂住岳州附近地方,臣迅即东下,与该员督勇先行会剿。

”⑤这时湘军早期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决策。

既表现了曾国藩对当时战场敌情的正确分析,又留下了胡林翼,这个对日后湘军事业贡献极大的人才。

(二)处事之术
曾国藩面厚心黑深谙刚柔之术著称。

“厚黑之道”的出神入化是他成功的精髓;“刚柔之道”的轻驾就熟是他魅力经久不衰的关键。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以玩虚的起家,但最终全都落实到了实处。

章炳麟对他的评价倒很中肯:誉之则为圣相,献之则为元凶。

这从曾氏绵里藏针、缜密老到的后期奏折中不难看出。

咸丰九年五月,清廷命曾国藩即日率部入川援剿。

六月十八日,曾国藩致书湘系同党刘蓉,对此大发牢骚,说“毛羽不丰,岂足高飞”⑥,但同时所作之《复陈防蜀缓急摺》,则
虚与委蛇,一方面托词所悉数进攻景德镇,行将得手,不当舍近图远,一方面又说即使遵谕前往上游,也只能驻扎宜昌。

这种半推半拖的态度,便与从前一再抗命的强硬作风有了很大的不同。

接着他又费尽心思,想出绝妙主意,在六月二十二日上《调张运兰会剿宝庆片》:“窃思防蜀之行,原系防湖南之贼也,倘能于湖南协办痛歼,岂不事半功倍?现在大股贼围宝庆……臣拟檄调张运兰等一军四千人,先行驰赴宝庆,并力会剿……如贼果入川,再行酌量调齐萧启江、张运兰两军,督用处蜀防剿。

”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就入川之事第三次复奏,说江西虽已无贼,湘、粤、皖敌布在四境,不可全无守兵,其用意仍是为拖延赴川制造理由。

九月十二日,他又乘安徽危急之机,制造借口,奏请回军援皖⑦,接连几道奏折充分显示了曾国藩杰出的“要权”才能。

赤裸裸的索取很无耻,而且很容易受到当权者的猜忌,所以以圣人的手法来达到掌权的愿望便是高明的手段。

曾国藩适时适当的要权,不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得到了“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中兴名臣的美誉。

除了懂得如何人要权之外,“百忍成仙”也是他的经典处事之术之一。

《金刚经》上说人要“忍辱仙人”,要忍得才有大作为。

柔是一种心境,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才是至高境界。

其弟曾国荃曾对清廷贵族官文多有不满,于是上疏弹劾官文。

但是曾国藩善于审时度势,他知道事情闹大之后将无法收场,又会惹上军机处,因此及时上奏折密保官文,请朝廷不要追究官文之罪。

其实曾国藩同样是憎恨官文的,但他掂量清楚了对方和自己的重量,明白此时只能“忍”,所以上奏折以挽回满清贵族对湘淮的仇恨,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实力、保全自己。

(三)用人之道
曾国藩之所以手下战将如云,而且后继之人才不乏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与他善于知人、育人、用人有着必然的联系。

曾国藩主要从“神”、“言”、“气”、“骨”、“色”、“仪”、“精”、“筋”、“容”9方面观人。

他认为为人若不具备以上九个方面难成大器。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将人才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类。

他不用轻薄、立场不坚定之人;慎用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培养掘墓人;远离小人,不凭一己之好恶选拔人才。

如《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近世将才,推湖北为最多……胡林翼均异国士相待,倾身结纳,人人皆有布衣兄弟之欢”“省外盛传楚师协和,亲如骨肉,而于胡林翼之苦心调护,或不尽知。

此臣所自愧昔时之不逮,而又忧后此折难继者也。

”⑧自始至终以浓烈的感情陈述胡林翼的忠勤勋绩。

在谋篇布局上,将胡的忠勋分为战功、德行、理财三个方面,又互为渗透。

使皇帝对其褒奖之人更加放心。

而日后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胡林翼确实是晚清官场上一个罕见的干员能吏,继承了曾氏的不少做法和观点,在晚期清廷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对于曾国藩的研究,史界和学术界多从其政治生涯着手,评判论述其政治修为。

而对于其文书,则以《曾国藩家书》最为著名。

本文从曾氏奏折入手,亦可见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老到的处事才能以及非凡的用人才能。

他能用妥善的语言赢得统治者的信任,既实现了高远的个人志向,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斐然业绩,值得后人瞻仰学习。

因此,我认为,曾国藩的才能使值得肯定并借鉴的。

注释:
①.成晓军《120年来对曾国藩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年02期
②.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29-34
③.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19-25
④. 曹耀湘《曾国藩年谱》[M] 长沙:岳麓书社1986版P17-18
⑤.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60-61
⑥.《曾国藩全集·书信》[M] P1005
⑦. 王澧华《曾国藩奏疏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⑧.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160-164
参考文献: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木子《曾国藩面厚心黑刚柔之道》[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
史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著;司马烈人解译《曾国藩仕途三步曲》[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彭基博《曾国藩忠毅人生》[M] 唐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晓奕子《曾国藩处世金言》[M]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曾国藩著;邓云生编《曾国藩全集·奏稿》[M] 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M] 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王澧华《曾国藩奏疏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成晓军《120年来对曾国藩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年02期
成晓军、韩长耕《曾国藩全集·奏稿》[M] 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龚旭东《评点曾国藩奏折》[J] 《信息导刊》2004年19期
刘金元《曾国藩重视档案的思想及根源》[J] 《中国档案》2004年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