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bach BR,Morone MA,Haid
RW.Management of
anterior
acute
odon-
toidfractures with single—screw 1999,45:812—819. 2
fixation.Neurosurgery,
Lee PC,Chun SY.Leong JC.Experience of
PW,et a1.Odontoid fractures
伤(如车祸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4t51。目前普遍认为齿状突骨
折的机制是由于颈椎的过度伸展或是过度屈曲所造成的。出 现神经损伤的概率在2%~27%之间,一旦出现神经损伤通常 都是致死性的f6】。 关于齿状突骨折病因学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仍然存在 相当大的争论,早期国外多个研究小组通过对交通事故后尸 体解剖以及临床病例总结等分析认为[7_m],齿状突骨折不仅 是一个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力复合导致损伤。随后一些 学者通过体外,1体试验对齿状突或是完整的上颈椎施加各 种外力载荷来探索齿状突骨折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齿 状突骨折生物力学机制的多样性.最终导致齿状突骨折是多 种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剪切力和弯曲力被认为是最为 至关重要的两种作用力,这些作用力通过cl前弓、横韧带以 及cl侧块传导于齿状突上,产生齿状突骨折【ll】。 1齿状突骨折的分类 在过去的30年中。齿状突骨折的分类系统不断完善。 1971年Schatzker等[10]首次提出了齿状突骨折的分类,依据 骨折是否与韧带相关程度分为高位骨折和低位骨折.这种分 类未被临床广泛采用。1974年Anderson和D7Alonzoct2】提出了 现今被广泛采用的齿状突骨折的分类系统,将齿状突骨折分 为3型。即I型骨折位于齿状突尖部,横韧带之上附近区域的
Human
136个四面体单元和l
16
294个节点。材料属性都采用皮
质骨的属性,模型未进行验证。加载外力的方式分为两种模 式,模式一为于齿状突Iiif部前寰齿关节面处.角度分别为为一 30。、一15。、0。、150、30。及60。。模式二为于齿状突后部齿状突 与横韧带接触面。角度分别为为一300、一150、00、15。及300。他 们分析认为无论外力作用于前方还是后方,外力的角度是决 定骨折类型的关键因素。不同角度的外力作用于齿状突所产 生的可能的骨折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 参考文献
体单元,都赋以皮质骨的材料属性,内部有4852个四面体单 元代表松质骨。材料属性都来源于历史文献的报道。笔者通过 对Doherty等『151的体外,『1体试验进行模拟以验证并确定模型 的有效性。接下来通过水平方向上00到45。与垂直方向上-45。 到150的多种外力相结合的作用方式.观测模型应力分布变 化。他们分析认为在水平方向上00向45。角度变化时,模型预 测的骨折类型由Ⅲ型骨折转变为Ⅱ型骨折.在垂直方向上 15。向-45。角度变化时,也出现了Ⅲ型骨折向Ⅱ型骨折转变的 趋势。他们还观察到相对于松质骨.椎体皮质骨承受了主要 的应力。 Puttlitz等m]建立了完整的上颈椎C0~C2的有限元模型。 模型的几何外形数据来源于一名健康的54岁成年女性,模 型包括12 661个单元和19 815个节点。结构上包括所有上 颈椎相关的韧带。模型以0.3 N・m的纯力矩作用于枕后部(模 拟体外尸体试验时所用的数据)进行了运动功能的测定,与
posterior surgery
in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Spine,1984,9:231—239.
3 Vaccaro
AR,Madigan L,Ehder DM.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adult cervical odontoid fractures.Orthopedics,2000,23:1 109- Ill3. 4 Hanigan WC,Powell FC,Elwood
1000 N的作用力作用于齿状突前表面,角度分别为在矢状面
Lab的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并确定
模型的有效性。随后以两种方式进行力学加载.一种是中立 位置下,一种是在前膳、后伸及左右侧弯位置下,在第二种情 况时使用旋转力矩.所有测试均使用I.5 N・m的纯力矩(体外 试验证实1.5 N・m力矩可以产生完全的运动范围),作用位点 仍为枕后部。作用力的方向为轴向压力和水半剪切力相结合 共同作用的方向。他们分析认为后伸作用力和,或轴位旋转作 用力是导致齿状突骨折的关键凶素。后伸作用力及轴向压力 和/或横向剪切力可能产生I型骨折。而轴向旋转时侧方剪切 力可能产生Ⅱ骨折。模型未能说明Ⅲ型齿状突骨折的机制。 而前屈状态可能提供的是一种保护齿状突的机制。 张美超等¨9j也建立了枢椎的有限元模型.模型的几何外 形数据来源于一例死于交通意外伤的38岁男性,模型包括
万方数据
・728・
中国药物0I临床2009年8月第9卷第8期Chinese Remedies&Clinics.August 2009,V01.9,No.8
用力大于产生Ⅲ犁齿状突骨折的作用力。 Doherty等H,)也进行了相关的尸体试验研究(即本实验采 用的对照),他采用8具新鲜尸体的c2椎体标本.随机分为2 组,剔除软组织,固定c2椎体下方,使用一个液压活塞作为 齿状突表面的作用力加载1二具,第1组于齿状突前上方与cl 前弓接触的前环齿关节面处加载,方向指向后方:第2组与 第1组类似。施加作用力的角度变为与矢状面呈450,方向指 向侧后方,所有的模型测试最终都要出现骨折为止。结果第1 组产生Ⅲ璎齿状突骨折,第2组产生Ⅱ型齿状突骨折。笔者 得到的结论与文献的结论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产生Ⅲ型骨折
・727・
・综 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赵轶波马迅赵斌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上颈椎损伤.约占全部颈 椎骨折的9%一15%FI-31。在老龄人群中,低能碰撞(如跌伤)通 常是导致齿状突骨折的常见原因,而在青壮年人群中高能创
在Anderson和D’Alonzo分类的基础上更精确地区分了Ⅱ型 骨折和Ⅲ型骨折。他们认为Ⅱ型骨折位于cl前弓的下方不 包括延伸到C2上关节面的部分.由此判断延伸到c2椎体的 斜型骨折(未涉及C2上关节面)是Ⅱ型骨折。因此,涉及到任 何一个C2上关节面的骨折则被定义为Ⅲ型骨折。Grauer等 ft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依据齿状突横行骨折是否为粉碎性骨 折以及移位是否超过l mm又把Ⅱ型骨折分为3个亚型(Ⅱ A、ⅡB及II C)。更加完善的分型进一步指导了针对不同类型 的齿状突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2枢椎齿状突骨折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对于枢椎齿状突骨折机制的实验研究在文献中报道较 少,其骨折机制仍存在很大争议,至今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在 尸体模型研究中.Althoff等…测试了4l具完整的枕部及整个 颈椎尸体模型,采用轴向压力与水平剪切力相结合的多种作 用力方式作用于头部。试验中,标本同定于c3节段,保持Cl 及c2活动自由.枕后部固定一块木板模拟头部受力面。然后 采用类似于钟摆样的物体撞击木板表面。大小及方向不同的 作用力分次作用于头部,不同方向上的受力实验说明了骨折 可能出现的类型。当受到轴向的压力时出现Cl的Jefferson 骨折。随着压力的逐渐减小后伸作用力逐渐增大。出现了Ⅲ 型齿状突的骨折。而当受到与矢状面呈45。时侧方应力时出 现Ⅱ型齿状突骨折。最终笔者认为轴向压力与侧方剪切力共 同作用可以产生齿状突骨折。 Mouradian等[141采用27具完整的上颈椎CO—C2的尸体 模型,固定c2下部,于枕后部施加作用力,测试在前屈后伸、 左右侧弯及轴位旋转时各个方向运动时齿状突所受的压力 负荷,其中作用于由枕后部前向的作用力导致13具尸体中9 具出现齿状突骨折,其中Ⅲ型骨折8例,Ⅱ型骨折l例。作用 于侧方的作用力导致1 1具尸体出现齿状突骨折,其中Ⅱ型 骨折lO例,Ⅲ型骨折1例。骨折的出现同时伴有横韧带的损 伤。生物力学试验所得的结果与25例临床上的齿状突骨折 进行了对比.笔者分析认为前屈作用力不足以导致齿状突骨 折.后伸作用力由于试验条件的技术问题,不能很好地制作 出齿状突骨折。而无论是作用于枕后部或是C1侧方的作用 力都可以产生Ⅱ型齿状突骨折,他们认为侧方作用力作用于 cl侧块上。cl侧块将作用力传导到齿状突上,产生侧方剪切 力及弯曲力.最终导致齿状突骨折。笔者在观察临床病例时 发现,患者所受外力的方向都不是来自侧方,由此分析.在外 力作用时头部正处于旋转位置,间接导致齿状突受到侧方作 用力。他们同时还观察到,产生Ⅱ型齿状突骨折所需要的作
74
上呈-450、0。及45。。在00时产生Ⅱ型骨折的应力分布模式. 450时应力集中于c2椎体下方,未能产生任何类型的齿状突 骨折。在-45。时也产生Ⅱ型骨折的应力分布模式。2002年 该研究小组建立了包括c2—3的更为完整地有限元模型。该 模型在解剖外形上更加精确(外形几何数据来源于一例68 岁男性的尸体标本)。但仍然只包括皮质骨。模型包括c2—3 椎间盘及相关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棘}:韧 带、关节囊韧带及黄韧带),共有4580个8节点的固体单元 (模拟皮质骨和椎间盘)和181个只能托伸的线单元(模拟韧 带),用表面接触单元模拟双侧关节面。模型进行了验证.测 试了C2—3节段的运动范围.认为模型可以运用于进一步的 相关的颈椎生物力学的研究。随后Tan等应用该模型研究了 不同外力下齿状突的受力模式。通过采用作用于齿状突表面 5个不同位置的作用力,方向分别与矢状面呈00到1800.间 隔450。他们分析认为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决定齿状突骨折类 型的重要因素,作用力由侧方向前方变化时。骨折类型由Ⅱ 型骨折转变为Ⅲ型骨折。 Graham等…]建立了完整的C2椎体的有限元模型.模型 的几何数据来源于Visible
Iowa Spine Biomechanics
所需要的作用力较Ⅱ型骨折更大。分析原因可能有两个:①
枕部和cl可能分散了一定的作用力,导敏了不同结果的出
现(Doberty等[15】和本试验所用的都是单纯的c2椎体):②
Mouradian等…]的试验没有包括后伸状态下受力情况,试验并 不完整。但是,3个体外尸体试验都表明侧方应力都能产生Ⅱ 型齿状突骨折。 3枢椎齿状突骨折生物力学有限元研究 由于体外尸体试验方法存在的内在不均一性以及界定 条件和加载条件的巨大差异,造成试验结果的差异。因此近 几年有人尝试使用有限元法来进行相关研究f16]。有限元分 析(tEA)由美国的Clough于20世纪60年代旨次提出.其初 衷是把连续体的力学问题化作离散的力学模型加以研究.开 拓了解决连续体力学问题新途径。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有限元 模型都是建立在模拟体外尸体试验的基础上的。 Too等mj于1994年建立了c2椎体的有限元模型.模型 仅包括328个单元,解剖外形也不够精确.所有单元的属性 均为皮质骨的属性,未包含松质骨。且未进行模犁验证。应用
与C2椎体前方的交界处,一般为稳定性骨折,且由于松质骨较
多以及相对丰富的血供,较I型和Ⅱ型骨折有着更高融合率。该 分类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例如 有时候很难界定延伸到c2椎体下部的Ⅱ型骨折是否是Ⅲ型骨
折,许多学者把这种过渡性骨折称为高位Ⅲ型骨折㈨】。这些类
型的骨折使得在Ⅱ型骨折和Ⅲ型骨折之间出现一个空白区 域,从而导致关于此型骨折是否需要手术的争论。Grauer等[13】 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
骨折。有学者认为这种罕见的损伤是由于齿突尖韧带和威翼
状韧带导致齿状突的撕脱骨折。一般认为l型骨折属于稳定 性骨折。但是I型骨折可能存在潜在性的不稳定的枕颈脱 位.特别是在I型骨折伴有双侧翼状韧带撕脱或对侧枕骨髁 骨折时可能存在枕颈不稳的表现。Ⅱ型骨折位于齿状突基 部.在横韧带与c2椎体之间的范围,是最为常见的齿状突骨 折类型。该型骨折相对不稳定,通常伴有韧带的损伤。且可能 导致颈脊髓损伤,需要外科手术治疗。Ⅲ型骨折位于齿状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