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
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 ,110?
之间,面积约18X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
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 1 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
竹筒井” ?“ 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
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
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X 108m3 3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年
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
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 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 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
龙女寺古隆起; 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
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
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
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
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
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
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
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
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
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 X 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
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 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 ,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
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
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 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2)川中隆起区
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
的地区。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 ,少有大于
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
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
3)川西北坳陷区
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及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
1.2.2背斜构造类型划分
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
1)梳状背斜
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
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
2)似梳状背斜
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 ,构造褶皱适
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
3)箱状背斜
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及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 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
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
4)膝状背斜
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
5)高丘状背斜
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 ,常不对称。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
6)低丘状背斜
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
1.3 断裂发育特征
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