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解释人类学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格尔茨承袭了赖尔的思想,提出“精神之外 在的理论”.这被视为解释人类学本体论基础。 该理论的主旨是,否认精神是单纯的内心活动, 认为精神活动根本上是社会性的和公开可见的, 精神作为心理事件只是从属的和第二位的,这 又可以可分为两个层面:(1)精神作为能力、 理念、态度、情感之类,并非隐密于“意识” 之中的独立存在,而只能通过具体的行为显现。 (2)精神活动的进行必须依赖于操作客观材 料(包括自己身体)的行动。因此,人类学者认 识某一文化的种种外显行动,即是认识了该文 化的“心”。
百度文库
▲韦伯认为,社会文化领域不同于自然世界,研究 前者的科学原则也不同于研究后者的科学原则。 自然科学探讨的是规律性、因果性的关系与法则; 而人的头脑是自由的,它不遵循自然界的法则, 应当采用理解的方法或特殊化的方法,从内心理 解去把握行为的意义。
(韦伯受新康德主义者狄尔泰和李凯尔特的影响)
相关链接:新康德主义· 狄尔泰
• 李凯尔待:与狄尔泰一样,试图把适用于研究 人与适用于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区分开来。但是, 他不同意后者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二分法。 认为界限应从方法上划分而不是从内容上划分。 他认为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科学; 一种是研究 普遍性的科学.即不从价值的角度考察对象,其 目的是建立普遍适用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不考虑 事物的个别性、特殊性.将其作为非木质因素, 仅关注对象普遍共存的因素。另一种是研究特殊 性的科学,首先是历史的文化科学,它们认为只 有那些在其对象的个别性方面表现出的文化价值 才是具有意义的事物,才是本质的。
和李凯尔特
• 狄尔泰:坚决反对用自然科学或实证主 义的方法研究人类文化现象,他认为对 人的认识只能通过内在过程,通过体验 和理解实现,而不能仅通过外部的分析 与概括。因为人类行动者及其创造物是 被赋予意义的,研究者必须注意理解这 些意义。社会人文科学的认识不是外在 的而是内在的,人以其独特性和个性为 我们所理解。
第八章 解释人类学派
• • • • • • • • 概览 目标 学习活动 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 小结 参考书目 思考题
概
览
• 解释人类学人类学学科史中占 有非常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 该学派主要以格尔茨为代表。
目
标
学成此课后,你能够: • 了解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 掌握格尔茨的主要学术思想。 • 通过对解释人类学主要代表 人学术思想的剖析,掌握该 学派基本的理论观点、研究 方法及其局限性。
• 1、当社会处于急剧变迁地过程中,现实 生活中会出现仪式正在分裂非整合社会、 困扰而非抚慰个人。 • 2、常用的涂尔干式的社会瓦解和马氏式 的文化衰败解释理论常犯的错误:未能 将社会或文化的冲突与社会或文化的崩 溃加以区分;否认了文化结构与社会结 构是各自独立的系统。
• (3)内卷化 • 借鉴戈登威泽“内卷”(involution)概念。 • 当某种文化的发展达到定型这种最终形态之后, 它趋于稳定以至于无法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 下,只能对它的既定形式进行一些属于修饰性 的细加工而使更趋于细腻化、复杂化。戈登威 泽将这种在既定模式下不断进行填充式的修补 或细加工,并使其趋于更加矫饰化的过程称为 内卷化。
链接: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个爪
哇的实例
四、宗教文化论
• (1)不满于前人对宗教人类学的研究,认为 应当扩大视野将宗教看成是一种给人类生活带 来意义的文化系统。 • (2)“宗教是一套行动的象征系统,行动的 目的是在人们心中建立有力的、具有渗透性的 与持久的情绪和动机,建立的途径是通过形成 关于生活一般关系的概念,并给这些观念笼罩 上真实性的光彩,使这样的情绪和动机看上去 是极其真是的。”
▲文化系统通过社会化而成为人格系统的动机, 通过制度化成为社会系统的规范。文化系统通 过以下两种方式发挥作用:第一,某些文化要 素如语言是互动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源,没有符 号,沟通与互动是不可能的。因此,通过向所 有行动者提供共同的资源,文化使互动成为可 能。第二,文化通过价值、信仰、观念等向行 动者提供共同的立场、共同的情境定义,使互 动以最少分歧的方式顺利进行。帕森斯更关注 的是文化、人格与社会的整合
• 对行为的了解应当采用对话的形式。必 须把行动置于原来的脉络中解读,努力 追随当地人的行为。通过从研究者到当 地人、从当地人再到研究者的反复努力, 从而使当地人的行为成为可以阅读的文 本。
解读经典
• “如果民族志是深描,民族志学家所进行 的是深描的话,无论它是调查日记式的 短文也好,马林诺夫斯基的报告书那种 程度的长篇记述也好,不论它关于什么 事例,决定性的问题是:它是否从递眼 色中分辨出眼皮的抽动,将真正的递眼 色与模仿的递眼色区别开来。”
(3)宗教象征在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与一种特殊 的形而上学之间形成了“基本的一致”,因而综 合成一种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他们的宇宙观,即包 括具体生活方式与特定形而上学之间关系的最全 面的思想。 (4)任何宗教,如同更广阔的文化系统一样,都 通过象征符号的形式,肯定了现实是什么、现实 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如何在现实中行动的观念。
• 格尔茨:人文社会科学近来有三个基本趋势: 一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二是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越来越远离通则的追求, 倾向于个案的深度诠释;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的 理论也发展出成熟的类比,以解释所谓的社会 事实。 • 区分了两种科学研究方式;一种是追求规律的 理论阐述,一种是寻求各种可能性的意义解释, 文化人类学属于后者。
(5)格尔茨主张宗教象征应与“意义的问题” 联系起来。指出,混乱即缺少可解释性破 坏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解释,至少存在 三方面的混乱在困扰着人类,即无法解释 清楚的各种生活经历、承受或忍耐力的限 度和道德见解的局限。 (6)宗教观念超出了形而上学的范围,进而 提供了一般观念的基础结构,依据这一结 构,知识的、情感的、道德的生活经历都 能获得富有意义的形式。
• ▲格尔茨最初也是按照帕森斯的观 点定义“文化”,即把文化作为一 种有逻辑地、有意义地整合价值、 信仰和符号的系统。不过,格尔茨 在后来的解释理论的建造过程中, 逐步扬弃了帕森斯的思想。
三、赖尔的“心的概念”
• ▲赖尔对身心二元论进行了驳斥,将之比喻为 “机器中的幽灵理论”。 • ▲他认为,心理意识可以借助于实际的或可能 的行为加以分析。为此,他提出了disposition 概念。它指的是能力、理念、动机、态度、情 感等,不同于作为瞬时感觉的心理事件或意识 流,而是一种倾向或意向。事实上, disposition根本就不是事件,不是实体,只是 一种可能性。具有某类disposition ,就意味 着容易产生某些物理事件或心理事件。
二、民族志的性质
• ▲对人类学家而言,理论的建构主要来自田野作 业和文化比较。 • ▲田野作业不仅是人类学者的研究方法,更主要 的是人类学家认识外在生活世界的凭藉。田野工 作的成果就是民族志(ethnography,指的是对一 种当地文化的事件和习俗的内部描写)。 • ▲自马凌诺夫斯基以来,关于田野作业和民族志 的写作原则多有论述,何种民族志是合格的民族 志也争论不休。
超级链接:心身二元论
•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认为,世界万物及 其表象都可归入两种并行不悖的存在范畴:一 是无广延、不可分而有思想的心灵或意识;一 是有广延、可分而无思想的物。由此我们可知, 人是由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东西构成,人既是 一个躯体.又是一个心灵,二者是彼此独立的 实体。躯体是有形的.服从机械规律,可通过 外在的观察认识;心灵是无形的,不服从机械 规律.只能通过内省去认识。
学习活动(一)
• 1.你如何看待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 • 2.你认为研究者可以 把握被研究者的文化 吗?如果可以,研究 者该怎么做?
第一节 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 一、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 • 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 • 三、赖尔的“心的概念”
一、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
• ▲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和他们 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 • ▲社会学应当是一门想解释性理解社会 行动,并借此从过程和作用上对社会行 动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 ▲格尔茨吸收波兰尼的 “内敛”思想,将文化 行动置于一种上下文中, 将各种有关行动融会贯 通,局部通过整合而获 得意义。
第二节 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
• • • • • 一、格尔茨生平 二、民族志的性质 三、文化与社会 四、宗教文化论 五、象征分析
一、格尔茨生平
• 克利福德· 格尔茨(Clifsord Geerts,1926— )曾 于二战时服兵役,后进入安蒂奥克学院学哲学; 1950大学毕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1956年 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哈佛大学社会 关系研究所工作,一年以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国 际研究中心;1958年又转往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 高级研究中心,1959年被聘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 校任副教授;1960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教授; 1970年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室 教授。他曾多次前往印尼和摩洛哥做田野作业, 荣获“赫胥黎”奖、“索罗金奖”、“亚洲奖大 奖”。出版《爪哇的宗教》、《文化的解释》、 《地方性知识》、《尼家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 家》等
• ▲人类学者对异文化和当事人的观点的 了解有“经验接近”(experience— near)与“经验远离”(experience— distant)的程度差异:前者指用当事人 的概念语言描述该当事人的文化建构, 后者指用学术语言或我们自己的概念语 言描述所研究的文化。对当事人文化的 全面描述关键是二者的并置。
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
•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涂尔干、韦伯与帕雷 托等思想的综合。 • ▲根据动机和价值取向把行动者看成是对情境 有各种倾向的人,各种倾向的行动者逐渐确立 互动模式,制度化的模式就是社会系统,因此, 动机、价值取向和制度化模式便成为行动理论 探讨的内容,它们分别构成文化系统、人格系 统和社会系统。
• ▲总体而言,人类学家一直囿于实证主义的影 响,很少能够向知识论的方向突破,格尔茨则 是其中的一个。 • ▲马凌讲夫斯基提出的以“移情”来达到从当 事人观点看当地文化的境界,成为田野作业的 最高指导原则。 • ▲格尔茨对“移情”提出新的解释。他认为 “移情”并不是要人类学家变成当事人,而前 者也不可能变成后者。人类学者的观点不可能 同于当事人,也没有必要等同于当事人的观点。
• 民族志有两种类型:“浅描”与“深描”。 • 深描可以使民族志成为“一种具有厚度的记 述”。 它的精髓在在于特别关注揭尔行动与 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来解释行动的意义。在 格尔茨看来,文化是当地人背后由人类学家阅 读的文本.它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它可以揭 示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行为必须正确 对待,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性行为、是文本 的符号。人类通过象征符号积累经验、进行沟 通.人类学家所要寻求的则是象征行为的意义。 由象征行为传递的意义进而有机形成的体系就 是文化。
▲个人及其行动是基本单位、是社会的原子,个 人也是有意义的行为的唯一载体。对于社会学来 说,国家、群体、社会制度等概念标志着一定类 型的人类相互作用。使这些概念成为“可理解的 行为”是社会学的任务,使这些概念毫无例外地 变成参与的个人的行为。
相关理解:
• “行动在这里应是一种人的行为(不论外露的 还是内心的举止、放弃还是容忍,都一样), 只要行动者与行动有一种主观意义上的联系。 社会行动则应是这样一种行动:行动者的意 图涉及到他人的行为并在行动过程中以此为 准则。” • ——非根· 《马克斯· 韦伯》
理解经典
• “当我们听说某人爱虚荣时,便会预料他将采 取这样一些行为方式:喜欢滔馅不绝谈论自己, 依恋于名流社会.拒绝别人批评,喜欢被人崇 拜,不爱谈论别人的长处。我们预料他会沉溺 于自己的成功的美梦中,避免回想以往的败绩, 为自己能胜人一筹处心积虑。所谓爱虚荣也就 是喜欢采取这些以及其他无数类似的行为。” • ——赖尔· 《心的概念》
三、文化与社会
• (1)格尔茨指出,对文化与社会两者关 系的认识始终存在误区,即未能把两者 置于同等的地位。 • 1、或者是将文化看作完全出自社会组织 形式的派生物(英国结构功能学派、美 国社会学); • 2、或者将社会组织视为文化模式的行为 体现。(马凌诺夫斯基)
• (2)传统的功能主义理论无力处理社会变迁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