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1fa36c3da38376baf1faeaf.png)
3、近代化的核心是: 工业化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萌芽阶段或揭开序幕阶段(19世纪四 五十年代) 主要表现:
1、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 迷梦中惊醒,萌发了以林、魏为代表 的“师夷”的新思潮; 2、《资政新篇》,被誉为"近代中 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
阶段特征:
“师夷”和《资政新篇》只是提出了思 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 ;
(2)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前期)
主要表现:
1、洋务派引进和采用西方机器设备和技 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航 运、采矿、冶炼、纺织等)。这是在中 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2、筹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兴办了中国 最早的近代教育。 (1)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次大规 模实践,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 主要特征: 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 (2)仅仅停留在科技表层,政治体制的现 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带有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4)过程艰难
主要表现: 1、中共为实行民族独立,制定民主 革命纲领,参加国民大革命运动,领导土地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 山的压迫,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2、中共在领导斗争的各个时期为实现近代化采 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 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抗战时期,建立三三制政权、领导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提出总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和工业化参加 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人民政协;
主要特征:
(1)把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 会制度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2)已经触及到了思想、文学各方面;
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总结: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dca06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f.png)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78a4102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a.png)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2.科技创新的驱动3.绿色发展的追求4.人民至上的立场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阶段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五、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3.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4.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本文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发展历程与成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发展中保持中国特色,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发展模式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旨在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科技创新的驱动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3.绿色发展的追求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4.人民至上的立场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考研政治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考研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3b9b901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6.png)
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三个阶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3.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
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措施,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4.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2000字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577e22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8.png)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2000字摘要:一、引言1.提出问题: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2.分析背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和挑战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定义中国式现代化2.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探索阶段2.发展阶段3.改革阶段4.新时代阶段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成就1.经济发展2.科技进步3.社会进步五、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性2.发展不平衡3.资源和环境约束六、应对挑战,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1.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3.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4.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七、结论1.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2.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前景正文:在21 世纪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主要成就,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一种现代化。
它具有以下特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注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回顾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探索阶段、发展阶段、改革阶段和新时代阶段。
在探索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初步尝试;在发展阶段,我国成功实现了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改革阶段,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新时代阶段,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方面,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一些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社会进步方面,我国成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社会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https://img.taocdn.com/s3/m/57a435fcf705cc175527097d.png)
基本概况:
现代化的前夜:康乾盛世 在屈辱中开始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革命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四阶段 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49-1978年 革命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78年以来 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山河破碎/主权残缺/经济侵略 •四条线索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其必定失败
⑵、地主阶级: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后) 主张: 作用及局限: •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时间/背景: 代表人物/指导思想/目的: 前期(60年代): 洋务运动 内容 后期(70年代后): 其他: ★评价:主、客观
★器物变革
㈠、革命时期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以俄为师”: 仿效苏联,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①中国仿效欧美走民主共和道路行不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性和妥协性
•背景 西方列强对中国弱肉强食的政策 本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北洋军阀) 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看到希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决定的)
•过程:
①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附约 《虎门条约》(1843年) 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鸦片战争 (1840-1842)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1856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条约 《爱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沙俄 《中俄北京条约》 (1856-1860)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影响: 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PPT演示文稿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PPT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5a8a9014227916888486d764.png)
•
③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 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 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 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 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 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 工业到轻工业。 • 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 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 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 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 沿江地区。
• ② 瓦解过程: A开始瓦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疯狂地向 中国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 界资本主义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 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 解体。 B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其过程漫长。 C归宿: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废 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 完成,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也被消灭了,社会公 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 (2)突出特点: •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 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 ①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 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 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 ②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 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 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 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2、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原因: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 (2)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3)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渗入这一地区,客观 上瓦解了当地的自然经济,有利于近代工业的 发展。
3、不利因素:
• • (1)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 缺乏资金储备; • 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 机械化操作技术; • 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 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 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 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 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 工业的思想障碍。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5月12日)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5月12日)](https://img.taocdn.com/s3/m/b3b70707647d27284b73516e.png)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及阶段特征重要时段: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特点:屈辱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社会主义社会。
总特点:崛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年-1927年7月15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第三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1945-1949】中国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3fb15c989eb172ded63b7e5.png)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 导核心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由定期选举产生 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经济上: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读本P64)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特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创举、意义) 外交上: (读本P63-64) 国际背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个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内容意义) 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万隆会议1955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以后)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阶段特征】 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1978年 徘徊时期
1978年——至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总论】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分为三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人民民主
民主集中制 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
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 议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人民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资产阶级专政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 资产阶级 采取两党或多党 轮流执政制度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9d3b460b7360b4c2e3f64a0.png)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 方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 化。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传 播与论战
③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
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社会 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 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制 度的变化。
考查点:新中国新气象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 30题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 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 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 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 有区别。
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 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 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 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 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 类型。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演进历程与路径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演进历程与路径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20d30e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8.png)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演进历程与路径展望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2)1. 现代化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4)1.1 现代化的定义与特点 (6)1.2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6)2.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表现 (9)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0)2.2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12)2.3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13)2.4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5)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 (16)1. 初始阶段 (17)2. 发展阶段 (18)3. 创新阶段 (19)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展望 (21)1. 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2)1.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3)1.2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24)2.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5)2.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27)2.2 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28)3. 加强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 (29)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法治建设现代化 (30)3.2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2)五、结论与建议 (33)一、内容概览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特征,包括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演进历程:回顾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发展阶段和关键事件。
阐述中国现代化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路径展望: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
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探讨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战略建议和政策措施。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和挑战提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化概念。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eee9c31a58da0116d1749a9.png)
知识梳理——现代中国(1949~1956)
4、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指标超额完成。①全国工业 总产值大增。②新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 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③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5、两大阵营对立中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 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年(139应7年了)商中品禁经人济民发无展得的出要海求与。外国互
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
市场,—阻—碍张了晋社藩会《经中济国的法发制展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 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材第料8法私系条三律有。面财阅前产所读有人;材法人契国料平约人,等 具都; 有回享保 法有答护 律民问事题权。利。 第5效37力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英制国外颁,布私人《得权自利由处法分案属》于其 所有维的护财了产资。产阶级革命确成立果了;君主立宪政体; 第1成13为4条资本依法主成义立世的界契的约美法,国律在通缔结过契1约7当8事7 人年间宪有法相当 于法法律经响律规典的定;效的对力 原世。 因界前 取产项消契之生约。广确法,泛立国影仅了通得联依过当邦—1事8制—人7《共相5拿互年和破的宪政仑同法体法意典或;》
A A.1951年,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1b0473a417866fb84a8e39.png)
③最初由洋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未能掌握现代化的领导权。
④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技术、人才准备不足,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
⑤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
必知热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
2.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阻挠(通过控制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实现),封建专制主义(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官僚资本主义(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
3.缺乏正确道路、安定环境。(西方: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农业近代化紧随其后,为工业近代化奠定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掌握政权,为工业化提供政治保障。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中国:先重后轻,农业始终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政权,历届中国政府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近代化缺乏科技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战争、革命不断,难有安定环境。所以发展缓慢。)
核心措施: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2)建国后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息,农民交租交息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c8bee37647d27284b73511a.png)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有所发展
法币政策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官僚资本的阻碍
严重阻碍 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日、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
特征: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尖锐复杂的历史 环境中艰难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形态
三、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 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 的环境。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五、练习
以下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我国何种经济成份?简要评 述其发展过程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英 经济工业化 法 美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民主化 拉美独立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三)第二次浪潮(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 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 思考3:比较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和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并分析各自对本国历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 程及阶段特征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 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 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 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 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 深刻变革过程。 问题: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哪几个重要 阶段?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并分析各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现代化阶段概述
![中国现代化阶段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3d8f03b5727a5e9856a619c.png)
第一阶段:现代化起步1840-18951、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2、具体回应和现代化起步的表现(1)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工业化兴起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社会商品经济发展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工业化、市场化)(2)社会政治: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新阶级出现,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涉及①地主阶级的分化:洋务派的出现②地主阶级的回应:洋务运动③农民阶级的回应:太平天国④资产阶级的回应: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⑤无产阶级的产生: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阶级(民主化、法制化)(3)社会思想文化: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
①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儒家学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②鸦片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芽师夷长技以制夷③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新式学堂,引进先进技术④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资政新篇》⑤早期维新思想:具有资本主义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4)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后衣食住行的近代化小结“特征”:各阶级作出回应,但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要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涉及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主要领域是经济领域,主要的方式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过程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先官办后官督商办、商办。
结果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创办近代工业。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1、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和形成,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2、具体回应和现代化全面展开的表现:(1)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社会政治: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213787d4d8d15abe234e2e.png)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今天)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 2、改革开放深化时期(1992——今) 二、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开始全面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老万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民族的沉轮与希望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从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 四、向社会主义过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1949——1978)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天)
一、晚清时期(1840——1912) ——中华民族的沉沦与希望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鸦片战争时期。时间 为1840——1860年。 2、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时间为 1861——1894年 3、现代化的深入——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时期。时 间为1895——1912年 二、本时期阶段特征 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https://img.taocdn.com/s3/m/7f9b994a8e9951e79a892721.png)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
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同时,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后影响至美洲、亚洲等地区。
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hin),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
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
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
如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中国。
说明: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
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1、起步(1840—1911年)⑴历史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
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⑵表现:(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2)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⑶特点:①中国经济近代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愿的;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③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④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重点热点问题解读1
![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重点热点问题解读1](https://img.taocdn.com/s3/m/f0d8b5b169dc5022aaea0026.png)
三、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一、阶段特征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
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经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七中国现代化历程.
![七中国现代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bd39cbb9f3f90f76c61bde.png)
• 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也是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 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 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不言而喻应是资本主 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 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 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清末新政中形 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 收回矿权、路权等,他们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 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 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突出特点: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 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 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 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 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 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 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 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
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 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 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 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 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 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 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 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 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有所发展
法币政策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官僚资本的阻碍
严重阻碍 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日、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
特征: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尖锐复杂历史 环境中艰难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
政治体制 现代化
文化领域 现代化
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中共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 文学:文学革命等 史学:史学革命
特征: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到变
革社会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等全方位变 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问题: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哪几个重要 阶段?其共同之处和各自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并分析各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起步阶段(1840-1895)
总理衙门的设立
前期“求强”:三局一所(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
后期“求富”:三局一厂(民用工业)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创建近代海军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特征: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经历由重工业 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仅仅停 留在表层,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思考1:为什么把这一时期作为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经济现代化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思想 现代化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主张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思想发展为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 程及阶段特征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 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 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 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 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 深刻变革过程。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 的环境。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五、练习
以下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我国何种经济成份?简要评 述其发展过程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840
1860
1927
1949 1956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政治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经济上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二、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 经济:各国商业资本和大西洋贸易兴起 政治:王权兴起及随之而来的重商主义和中
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
思考3:比较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和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并分析各自对本国历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三、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 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央集权加强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国际:列国争雄、优胜劣汰
思考2:中国现代化是否经历这一阶段?它给中 国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二)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英
经济工业化 法 美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民主化 拉美独立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三)第二次浪潮(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