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究竟怎样进行教学才能真正的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才能实现有效地教学过程?这不仅关系到新课改的成与败,最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与败,所以,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本人重点从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重点、根本、前提、关键几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有效教师起点能力
在全面、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新课改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之际,新的课程理念能否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而支持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则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大力实施有效教学,既能保证高中数学有较高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教师乐教、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个性品质要求具备:⑴热情。⑵可信任感。⑶鼓励与支持学生。⑷好学与博学。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⑴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⑵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指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把教材加工成有结构的“学材”,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助建构的统一。
教师备课,首先要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把依据教材和照本宣科混为一谈;有的教师以为自己应“高”于教材,而甩开教材,补充过多不必要的课外材料,另讲一套,不以教材为依据;有的教师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熟悉的、旧教材曾经的重点多讲,而新课改新加内
容就少讲或者不讲,所以,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及新课程标准,不要在此耽误学生时间。
那么,如何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呢?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要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⑴精心取舍。教学内容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挑选。⑵巧妙拓展,但要适度。⑶大胆超越。⑷多方整合。⑸接轨生活。
四、了解学生起点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倘若学生不具备起点能力,教师要及时补救;否则不能进行新教材的教学。即使强行进行新教材的教学,也势必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由此可见,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知识与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它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成败。
教师了解学生可以通过下列渠道:一是通过讲课时学生听讲的表情,教师察言观色,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二是通过学生答问的情况,了解学生掌握“双基”的过程和某项知识缺陷,了解学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及他们的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三是通过观察学生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素质;四是通过批改作业,除了对学生做错了的问题,要分析其错误原因和教师在讲课中的遗漏和缺陷外,对于学生做正确了的问题,还要注意学生作业中的不同思路和不同解法,从而发现具有特殊思路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而形成与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可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
在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中,教师的品行、对待学生的态度、行为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但教师尊重与赞赏学生是关键。所以师生之间要坦诚相对、彼此关怀、独立而不依赖、尊重对方、彼此适应对方的需求。把学生的每一个缺点都看成是成长的起点,常表扬、鼓励和赞赏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文部省编:《中等教育资料》,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发行,1994.10;1995.10;1997.10.
2.严先元:新课程:教师怎样上课[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
4.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