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病害学》第八章 虾蟹类病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衣壳
病毒粒子呈椭圆短杆状,横切面圆形。
一端有一尾状突出物。具囊膜, 无包涵体。
尾状突出物
平均大小:350nm×150nm,
核衣壳大小:300nm×100nm.
双链环状DNA。
一类水生动物疫病
病毒的负染电镜
2.症状与病理变化
1)病虾行为
停止摄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
4.诊断方法
(1)外观症状诊断:病虾在头胸甲上都表现出白斑的症状。 (2)解剖:濒死的对虾血淋巴不凝固,淋巴器官肥大,肝胰腺
坏死。 (3)病理组织:病虾的鳃、胃、淋巴器官、皮下组织等的细胞
核肥大。
(4)电镜切片:在病虾的鳃、胃、淋巴 器官、皮下组织等的细胞核内观察到病 毒粒子。 (5)电镜负染:负染电镜观察,可观察 到完整的病毒粒子或无囊膜的核衣壳。
后冲洗5min。 d.育苗用水应过滤和消毒,育苗期间切忌温度过高和滥用药
物,应经常检查,发现病后适当用药。
(3)放养密度要合理
对虾的养殖密度应根据当地水源、海域环境、虾池的结构和设施、 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虾苗的规格、饲料的质和量等条件而定。 一般每亩水体放养体长3-4cm的虾苗5000一10000尾。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
三锥形包涵体
四面体包涵体
三锥形包涵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 栖生物和污物附 着。
病理变化: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 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的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1至几个角锥形
包涵体,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呈环状 排列。
细菌性疾病
红腿病(Red appendages disease) 甲壳溃疡病(Shell ulcer disease)
丝状细菌病(Filamentous bacterial disease)
真菌性疾病
镰刀菌病(Fusariumsis)
寄生虫病
微孢子虫病(Microsporidiasis) 固着类纤毛虫病(Sessilinasis)
其病原随着我国从国外引进南美白对虾亲虾而传播到我国的大陆及 台湾地区,该病始于1999年在我国台湾大规模爆发,2000年以来,随着 我国南方各省规模养殖南美白对虾,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 海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密集区中均有发现。死亡率达95%以上。
该病的暴发有以下规律: 1)通常在气温剧变后1-2d,特别是水温升至28℃以后 易发病; 2)发病对虾规格在6一9cm; 3)发病对虾养殖时间约在30一60d; 4)发病虾池水色浓,透明度低,仅在20cm以内,pH高 于9·0,氨氮含量则在0·5mg/L以上。
(二类水生动物疫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
1)病虾行为
主要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在水 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
2)症状
肉眼观察:该病分急性期、过渡期和慢性期。
染病初期 大部分病虾头胸甲有白斑;
特急性到急性期 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消化道空无 食物,附足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 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出现多样的、分布不定的 无规则的斑点、坏死灶 ,体表的损伤部位开始变黑。个别 急性期幸存者迸人慢性期,并出现恢复迹象。
病毒粒子散于细胞质中。
正常的细胞核
细胞核肿大
3.流行情况
1992年开始:中国、东南亚各国的对虾养殖地区普遍发生的、危害 性极大的一种急性流行病。
1992年首先发生在福建省,93年很快蔓延到广东,以后迅速沿海岸 向北发展,一直到辽宁省,几乎遍布全国各养虾地区。
危害的主要虾类有: 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 墨吉对虾等多种对虾。
3.流行情况
是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
自Jimenez在1992年报道在厄瓜多尔的Guayas省的Taura河的河口 附近发生第一例TSV病以来,目前在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洪都 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巴西的东北部、尼加拉瓜、伯利兹城、墨 西哥、美国等地区流行。近年来随着对虾和对虾产品的贸易,疾病有向 周边地区和世界蔓延之势。
三、桃拉综合征 (Taura syndrome virus disease)
1.病原
又称对虾桃拉综合症、“红尾病”,病原是 Taura综合征病毒 (Taura syndrome virus,TSV). 二十面体的粒子 ,无囊膜,直 径31-32nm,为单股RNA,属小 RNA病毒科。 病毒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 的大量死亡。因为首例病例是 1992年在厄瓜多尔的Guayas省 的Taura河河口附近发生而得名。
2)症状
肉眼观察:典型病虾头胸甲内侧有白点,并易与组织剥离。白斑的数量和大小依病 情而有所不同。 发病较轻:白斑小而少; 病情严重:白斑大而多, 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
镜检:白点在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
白斑
病虾体侧显示白斑症状
病虾
健康无病的虾
病虾体侧、头胸甲显示白斑症状
4.诊断方法
1)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压片,在相差或明视野显 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可确诊。
2)取一部分肝胰脏和中肠用FAA液固定后,苏木精曙红 染色或甲基绿派洛宁染色,观察细胞核的病理变化和 核内包涵体。
3)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有棒状的病毒粒子。
5.防治方法
此病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引进的亲虾或幼体 要严格检疫。己受感染的对虾要销毁。已发过病的虾池 应彻底消毒。
(4)合理用水、培好水色、保持优良水质
a.加注新水需要事先消毒剂消毒并沉淀3d,再注入第二级培肥水色, 使池水呈淡黄色、黄绿色为好,透明度约为30-4OCm,然后注入养 虾池。这样一方面可防止进水时带入病原体,另一方面也可使虾池 的环境不至于因大量进 水突然改变过大,降低对虾的抗病力。
b.保持优良水色和水质,发现突然变清或水色过浓应及时换水。 c.定期开启增氧机提高虾池水溶氧,便有益的细菌大量增殖,加强池
(6)及时检测病毒
一旦发现病毒,严格防止池间互相传染。在病毒病流行季节应每天到虾池观察, 发现对虾体色、吃食和活动异常,就应进一步采捕病虾用显微镜检查,诊断或 疑为病毒病时,应严禁排水,防止疾病蔓延。确诊后应将虾全部捕起,并彻底 消毒池塘。病虾应销毁勿乱丢。
(7)搭配少量鱼或贝类
养虾池中适当混养一些吃浮游生物或底栖藻类的鱼或贝类,有利于防止水质过 肥,起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必须适量,不然可使水色清瘦,配碍对虾的生长和 降低抗病力。
(8)使用有益微生物
养虾池中使用光合细菌等可净化水质,防止虾病。
(9)投喂免疫增强剂
饲料添加中草药、微生物多糖等,可提高疾病的预防作用。
二、对虾杆状病毒病 (Baculovirus penaei
disease)
1.病原
对虾杆状病毒 (Baculovirus penaei,BP),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具囊膜, 核酸为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74nmX270nm.病毒在肝胰腺及前中肠上 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
传播感染途径: 桃拉病毒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
4.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观察 桃拉病毒病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急性期、过渡期和慢性
期,各个阶段的症状明显不同。处于急性感染期濒死的南美 白对虾,有大量的红色色素体出现,使感染虾全身呈暗淡的红 色,而尾扇和游泳足呈明显的红色。用1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细 小附肢 (如末端尾肢或附肢),可以看到病灶处的上皮坏死。 (2)组织学方法 苏木精-伊红染色,可以观察到全身体表、附肢、鳃、胃 和后肠的上表皮有多处坏死。病灶中的感染细胞出现明显病 变,表现为细胞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固缩或核破裂增多。 坏死细胞的细胞质碎片聚在急性感染的病灶处,染色后观察 到呈嗜伊红到弱碱性的球状体,这些球状体同固缩的核及破 裂的核一起,使急性感染期的病灶呈 “胡椒粉状”或 “散弹 状”,成为急性感染期的独特病理特征。 (3)分子生物学方法
水的自净能力。
(5)饲料要质优量适
a.饲料营养成分齐全,比例搭配适当 b.原料应新鲜,防止腐败变质,霉变的和氧化的饲料绝对不能投喂。
鲜活饵料营养虽好,但在产地容易被病原污染,现已证明来自病毒病流行 地区的低质贝类可携带病毒传染对虾,某些野生虾类、蟹类和挠足类也能带有 病毒。另外,大量采捕的鲜活饵料,运至虾场后难免有少数腐败,投喂后引起 疾病。因此最好是投喂优质的人工饲料。 c.投饵量应适当,应根据虾的摄食量及时调整;每日的投饵量应分3一4次投喂;尽 量减少残饵,防止严重污染池底。
其他生物性疾病
海藻附生病(Seaweed caused disease)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disease)
1.病原
白斑综合征病毒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其分类地位目前不确定.
病毒形态结构:
(2)培养健康无病的虾苗
选择健康不带该病毒的虾作为亲虾,可以避免带有病毒的 亲虾产出的卵及其培育的幼体传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 a.目检无外观症状、体色正常、健壮活泼者,需要时抽取几尾做病毒检测。 b.亲虾人池前用10mg/L 高锰酸钾海水溶液浸洗3-5min,以杀灭体表携带
的病原体。 c.受精卵用含50mg/L碘伏 (PVP-I)浸洗30s;或用过滤海水并经紫外线消毒
较大规格的病虾步足末端有蛀断、溃疡现象,两根触
须、尾扇、胃肠道均变红,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 则的黑斑。
镜检:病灶呈 “胡椒粉状”或 “散弹状”;肝胰脏肿大, 变白;透过部分病虾的甲壳,发现肌肉由原来的半透明变成 白浊,尤其是腹部末端,似甲壳与肌肉分离状。部分病虾的 头胸甲处出现白区,镜检发现甲壳和胃肠壁压片红色素细胞 扩散。
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 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3.流行情况
1988年,对虾杆状病毒被发现,主要发生在美国等美洲地区,以后在日本、 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区域暴发,我国引进南美白对虾时传入。对虾的致 死率达到85%。 感染发病的种类主要是: 桃红对虾、褐对虾 、白对虾、万氏对虾 、墨吉对虾 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
3)病理变化
病虾血淋巴混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等组织 均发生病变。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均广泛的变性、坏死、上皮细胞大量解体脱落;
被感染的细胞核肿大约为正常核的1.5倍以上。
电镜观察:细胞核肥大,核仁偏位, 浓缩成电子密度很大的团块或破碎 成数小块,分布在核边缘。
核内有大量病毒粒子,严重者 核膜破裂,
(6)PCR (7)DNA探针 (8)单克隆抗体:斑点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抗体和ELISA等方
法。
免疫荧光抗体检测
原位杂交法检测
5.防治方法
对虾的病毒病至今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应采取综合 性的预防措施。
(1)彻底清淤、晒池与消毒
a.清理池底的一层淤泥、大量饲料残渣、虾和其他动物的粪便、死亡的虾、浮游或底栖生物 的尸体以及寄生虫及其卵、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防止水质恶化,以及某些病原体大量 繁殖,引发疾病。
中国对虾
罗氏虾
青虾
第八章 虾蟹类的病害
本章主要学习的章节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 第三节 真菌性疾病 第四节 寄生虫病★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疾病 第六节 非寄生性疾病 第七节 虾类的敌害
本章重点学习的内容
病毒性疾病
对虾白斑综合征,一类动物疫病 对虾杆状病毒病 ,二类动物疫病 桃拉综合征,二类动物疫病 黄头病 ,二类动物疫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氏沼虾白尾病 ,二类动物疫病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 ,二类动物疫病 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二类动物疫病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三类动物疫病 河蟹颤抖病 ,三类动物疫病
中国对虾
日本对虾
斑节对虾
墨吉对虾
传播感染途径:
1)水平传播——由病虾排除的粪便带有病毒,污染了水体 或饵料再由健康的虾吞人后感染,或健康虾吞食了病、 死的虾而经口感染。
2)垂直感染——亲虾排出的粪便污染了水体后传给虾苗。 一般虾池发病后2-3d,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虾死亡。
病虾小者体长2cm,大者7-8cm以上。主要发生在体长46cm。
b.池塘进行消毒。消毒前一般先进水10-3Ocm,然后用生石灰,每亩施用70一8Okg,也可用 含氯消毒剂,例如漂白粉、漂粉精等,均匀泼洒全池,凡灌满水后能淹没的地方都要泼 到。
c.消毒后应曝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后lOd左右,水的颜色可变为淡黄色或淡绿色, 说明水中浮游生物己大量增殖。如果水色清淡时也可适当施用化肥,也有的向池底移植沙 蚕,使虾苗放人后就有天然饵料可吃,生长迅速,体质健康,抗病力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