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时间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环境因素对利用食尸性蝇类推断死亡时间的影响
在命案当中,昆虫往往是最早的“目击者”,它们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嗅觉敏锐,一般在案件发生的几分钟内就会出现在尸体周围。通过对现场昆虫的检验和研究,可以推断出死亡时间,从而为命案的侦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对昆虫物证的有效利用,会大大高破案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运用法医昆虫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尤其是食尸性蝇类鉴定技术推断死亡时间,可以提高推断的准确性。
然而,推断死亡时间一直是法医病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即使是利用食尸性蝇类推断的死亡时间,我们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发现环境因素对食尸性蝇类的发育历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般而言,利用食尸性蝇类来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主要有昆虫生长规律推断法、积温法则、蝇蛆长度变化系数法、昆虫的种类推断法等。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结合现场所处的环境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准确的判断。如果我们不结合实际只从理论出发的话,我们得到的结果会和真相相差甚远。请看下面的案例资料。
1案例资料
例1某年3月24日,在武汉某化工厂院墙外一水坑内,发现一可疑编织袋,袋内装有人体尸块,尸块上的蝇蛆最大长度为1.2cm,结合该地区3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推断死亡时间为7~10d。案件破获后证实,现场为死后抛尸,受害人死亡距案发时间为14d。
例2某年3月9日,在武汉某工地一砖墙后,发现用塑料袋包装的人体组织块13袋。尸块腐败程度轻,尸块上仅见1龄蝇蛆,故推断死亡时间为3~5d。确认尸源后,确定受害人死亡距案发时间为4d,现场为死后抛尸地点。
例3某年5月4日,在武汉某工地东西二侧窨井内,分别发现两包用编织袋、塑料布包装的人体尸块,其中一包内为女性部分颈部、胸部及上腹部,另一包内为女性下腹部、会阴部、臀部及双大腿。尸块均高度腐败,尸块包装物内仅见1个蛹,尸块上及包装物内蝇蛆均为3龄幼虫,最大长度为1.3cm。经气象台查实及现场测定,当年3月28日至5月4日该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5~30℃之间,期间气温的波动及温差均较大,且4月中旬及5月3日有强降雨;现场5月4日当天气温为25℃,两窨井内水面以上温度分别为20℃、21℃,水面温度分别为19℃、20℃,水面以下1m深处水温均为15℃。法医根据现场蝇蛆的蛹和幼虫发育情况,推断受害人死亡距案发时间为10~14d。同年5月22日,在另一地区某中学对面一井内,又发现用双肩包包装的该受害人的左小腿、左足、右大腿少部分、右小腿及右足,且均高度腐败,已部分形成尸蜡;双肩包中包装尸块的塑料袋内外均见大量蝇蛆、蛹及破裂的蛹壳。案件破获后,犯罪嫌疑人交待作案时间为3月28日,上述两处现场均为死后抛尸现场,受害人死亡距案发时间大约38d。
2讨论
以上的3个案例,其受害人死亡均在3月份,死亡时间分别为14d、4d和38d,而根据我们一般情况下昆虫的发育历期推断的死亡时间分别为7~10d、3~5d和10~14d,与实际死亡时间偏离分别为4~7d、1d、24~28d。我们推断出来的死亡时间跟死者真正的死亡时间是有一定偏差的,那造成这些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与该地区春季(3~5月)气候多变,降雨天气多,浸泡在水中的尸体上蝇蛆的生长发育过程不规律有关。上面3个案例中应用法医昆虫学对腐败尸体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结果均偏短,且死亡时间越长偏差越大。有研究表明,蝇蛆的生长速度并不均匀,其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浸泡在水中尸块上的蝇蛆生长发育明显受到水温的影响。以案例3为例,案发时段当地平均气温在15~30℃之间,且期间有强降雨;5月4日现场当天窨井内水面以上温度分别为20℃、21℃,水面温度分别为19℃、20℃,水面下1m处水温为15℃。现场发现的蝇蛆成蛹羽化后确认为丝光绿蝇。按照20℃成蝇产卵,16℃幼虫发育,根据不同温度下丝光绿蝇幼虫体长变化的
数学模型推算,则卵孵化需22~24h,幼虫发育需24d,蛹变为红褐色需24h,案发前一天有暴雨惊扰化蛹,推断死亡时间为27d,偏差缩短为1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