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第七章 中国灾害与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ຫໍສະໝຸດ Baidu
自然灾害带:
1、海洋灾害带 2、东南沿海灾害带 3、东部灾害带 4、中部灾害带 5、西北灾害带 6、青藏高原灾害带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自然污染源的作用 2、自然地理条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3、自然地理条件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二)人为因素
1、粗放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2、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3、经济结构与环境污染
高值区:华北、沿海、东北、华中 低值区:青藏、西北
四、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一)自然灾害带 (二)自然灾害多发区
五、中国减灾建设
(一)减灾工程
1、防洪抗旱工程
2、防震抗震工程 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
系建设 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二)减灾非工程建设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与“复合型” 特征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 4、面源与点源并存,面源污染趋于严重
灾害的概念:由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社会失稳的一
种或一系列现象。
灾害类型
突发性灾害
1、按其发生及持续时间分类 渐发性灾害
第七章 中国灾害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一、有关概念
(一)灾害及其类型 (二)自然灾害及其形成与分类 (三)自然灾害系统
(二)致灾因子相对强度
高值区:暴雨、洪涝集中区(第二阶梯) 低值区:青藏、西北
(三)致灾因子被灾指数
高值区:华北、东北、黄土高原 低值区:青藏、西北
(四)致灾因子综合指数
(五)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1、植物多样性 2、动物多样性
3、微生物多样性 4、环境多样性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一)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的条件 (三)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 意义
(一)目的 (二)意义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一)就地保护
(二)迁地保护 (三)离体保存
态环境
(四)林业生产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
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了
一定进展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 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
(一)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三)衡量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四)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方案三:地震灾害、洪水灾害、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灾害
自然灾害
2、按其产生的原因分类 环境(生态)灾害 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的形成:
1、有自然异变为诱因 2、有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的分类:
方案一: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
冻、暴风雪、天然林火、病虫害、崩塌、滑 坡、泥石流、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
方案二:大气圈致灾、水圈致灾、生物圈致
灾、岩石圈致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三)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
染状况
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
1、中国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 2、草场退化 3、水土流失 4、土地沙化 5、森林破坏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成就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 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
自然灾害带:
1、海洋灾害带 2、东南沿海灾害带 3、东部灾害带 4、中部灾害带 5、西北灾害带 6、青藏高原灾害带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自然污染源的作用 2、自然地理条件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3、自然地理条件对环境容量的影响
(二)人为因素
1、粗放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2、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3、经济结构与环境污染
高值区:华北、沿海、东北、华中 低值区:青藏、西北
四、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一)自然灾害带 (二)自然灾害多发区
五、中国减灾建设
(一)减灾工程
1、防洪抗旱工程
2、防震抗震工程 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
系建设 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二)减灾非工程建设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压缩型”与“复合型” 特征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 4、面源与点源并存,面源污染趋于严重
灾害的概念:由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社会失稳的一
种或一系列现象。
灾害类型
突发性灾害
1、按其发生及持续时间分类 渐发性灾害
第七章 中国灾害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一、有关概念
(一)灾害及其类型 (二)自然灾害及其形成与分类 (三)自然灾害系统
(二)致灾因子相对强度
高值区:暴雨、洪涝集中区(第二阶梯) 低值区:青藏、西北
(三)致灾因子被灾指数
高值区:华北、东北、黄土高原 低值区:青藏、西北
(四)致灾因子综合指数
(五)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1、植物多样性 2、动物多样性
3、微生物多样性 4、环境多样性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一)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的条件 (三)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 意义
(一)目的 (二)意义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一)就地保护
(二)迁地保护 (三)离体保存
态环境
(四)林业生产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
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了
一定进展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 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
(一)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三)衡量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四)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方案三:地震灾害、洪水灾害、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灾害
自然灾害
2、按其产生的原因分类 环境(生态)灾害 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的形成:
1、有自然异变为诱因 2、有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的分类:
方案一: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
冻、暴风雪、天然林火、病虫害、崩塌、滑 坡、泥石流、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
方案二:大气圈致灾、水圈致灾、生物圈致
灾、岩石圈致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 (三)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
染状况
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
1、中国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 2、草场退化 3、水土流失 4、土地沙化 5、森林破坏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成就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 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