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一、简答题
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答:(1)外报产生的历史条件
18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对华贸易量的日益增长,更迫切地企图打开中华帝国紧闭的大门,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交流等要求。
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和武力侵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跟进,外报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2)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的原因
①中外新闻传播发展环境和程度的差别。
一是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
直到19世纪,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处于相对先进的国家制度和文明的社会环境里,受产业革命的推动,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具有先进的办报方法和印刷设备,即在报业中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
中国古代报纸相形见绌,竞争力低下,同时,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还未出行或形成相当的实力,所以,此时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殖民统治的建立,为外报的刊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各类商品,还有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这些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的外报,就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③外报中的中文报刊多为传教士创办,编辑熟悉中国语言文化,报刊迎合中国人的性格和阅读习惯,儒学与宗教结合,大量引介先进的科学知识,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吸引有识之士的目光。
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商云集,外文报刊也大量出现。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答:(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过程:1807年9月马礼逊作为首位英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为了建立能够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地,马礼逊开始翻译圣经,编辑出版英汉辞典。
但当时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所以他以马六甲为基地进行传教活动。
经过他的助手米怜的考察,于1815年8月5日,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它是一份宗教性质的刊物,主编为米怜和梁发。
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区免费赠阅。
内容:首先为“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其次,宣传伦理道德。
再次,介绍“国俗”,即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
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特色:文章中大量引用孔孟言论,以迎合读者;文体丰富,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体;刊载第一篇消息。
(2)《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早期为周刊,创刊刊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起初为主宗教性质的刊物。
1874年9月5日,改名为
《万国公报》,内容开始演变为非宗教性质。
内容与特色:《万国公报》虽然还有关于教会活动的报道,保持着宗教色彩,但不居主要地位,它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3)《申报》创办经过:《申报》的创办者英商美查和哥哥1860年一起到沪从事进出口贸易。
他们发现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已经种类繁多,但是华文报纸只有《上海信报》一份。
开办前,美查委派中国人钱昕伯前往香港考察,确定《申报》的相关计划。
1872年4月30日美查在上海创办了《申报》。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内容主要是社会新闻,文艺作品和言论。
特色:报纸内容方面,报纸人员和报纸样式尽量中国化;重视报道的质量和新闻业务,注重吸引读者的猎奇新闻和社会新闻;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重视言论;重视副刊性文艺作品。
经营方面,注重降低报纸成本;努力做好发行;大力刊登广告;实行多种经营,出版发行各类期刊《瀛寰琐记》、《寰瀛画报》,兼做书籍出版业务。
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答:外报的发展是同西方列强的侵略活动相伴而行的,是为了维护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益。
但是外报作为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报刊,对于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2)外报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4.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第3章)
答:国人办报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后,外报非常活跃,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中国的社会舆论影响很大。
这种情况,引起了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
这些有识之士中,有报人、学者、官员和商人,如王韬、陈炽、陈衍、郑观应等。
他们对西方国家报刊的情况有所了解,又看到了外报在中国的利弊,深感外国人操纵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危害极大。
他们在关于报馆的论著中,既分析了外报在沟通信息、传播知识方面的作用,又注意到外报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报道和“鄙夷中国”的言论。
正如郑观应所说:“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
”陈炽也指出,外报在倡肇兵端时,“难免不曲直混淆,荧惑视听”。
因此,他们尖锐地提出:不能“坐视敌国怀觊觎之志,外人操笔削之权”,“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答:王韬是我国最早重视向西方学习、提出“中体西用”的进步人士之一,写了多篇论述变法自强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思想家。
他早年游离欧洲,介绍资产阶级思想。
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弢园文录外编》。
王韬对报刊的主要贡献有: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对后来
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
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废除封建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