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榕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信息社会责任 技术意识 工程思维 创新设计 图样表达 物化能力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 思维品质 文化意识 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部分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
地理学对空间的研究离不开“区域”。地理区域是地理学家为研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 “一个知识概念、供思考的实体”。地理学科中的“区域”是“空间”的实体化,空间 认知与区域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参考《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及其表现研究》高翠微 博士学
位论文)
经济地理学家不能采用基于“抽象的空间”、建立在严格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均质无 差异”的空间思维方式;只有采用综合分析思维才能使研究结论无限“逼近”地域的 空间分异格局,即“真实的世界”。(摘自《经济地理学思维》刘卫东等)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卷》
素养名称
表现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
影响。
成
素养1:人地协调观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果 二
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和必要性。 (3)能够对现实人地关系问题分析评价,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地理 生物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人地协调观) 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综合思维) 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区域认知)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地理实践力)
(1)“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 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
途径: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发挥学科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学科 历史
对课程目标的表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 能够: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时空观念) 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史料实证) 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历史解释) 5.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家国情怀)
2018年新修订的高中课 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核 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
突出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强调育人目标在学生身上的整体表现
人地协调观
正确的价值观
综
区
合
域
思
认
维
知
地理实践力
思维方式和能力 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 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 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 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养 的
思维方式和能力
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地方综合)
学
科
素养3:区域认知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
表
(2)能够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现
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 (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
思维方式和能力
素养4:地理实践力
(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
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 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早在19世纪以前,就将以定性描述为主 的地理考察、地理探险等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尽管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量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但是野外考察仍然是不可替代 的地理研究手段。
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课程实施的过程 (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
党和国家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的要求
教材
教学
评价
课程的顶层设计(培养目
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确 定原则、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的主要资源
(思想性、科学性、适宜 性、探究性等)
课程实施的效果(把握
正确的育人导向)
2 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经济 社会 生态
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 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 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对现代地球观的哲学思考之一:地球由自然演化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地球科学哲学》
自觉的辩证发展
自发的辩证演化 地球的自然演化阶段(工业文明出现之前) 悠长的时间跨度 辩证的发展历史 基本协调的人地关系
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工业文明出现之后) 地球和人类社会进入了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 期(PRED的严峻现实)
深度和广度
或( 学
由 易 到
逐 步 拓
或 逐 步
科 表
难
展加 现
)深
由简单到复杂
情境
“综合思维”水平划分(对水平的描述)
情境/深广度: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
水平一
能够说出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所包含的相关要素,并能从少数几个地理要素 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水平二 水平三 水平四
能够对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 分析;能够结合时空的变化,对其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 性解释。
艺术
艺术感知 创意表达 审美情趣 文化理解
学科 生物 化学
物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日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西班牙语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科核心素养摘录(2017年版)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音乐 美术 体育与健康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 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
地 理 核
素养2:综合思维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要素综合)
心 素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时空综合)
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
方式:课堂教学 社区服务 研究性学习 志愿服务
目标: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品格
(2)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20世纪80年代,提出把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双基)作为课程目标
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作为课程目标
1 加深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回到学科本质思考的问题
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 什么样的价值观?
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什 么样的品格?
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特点是什么?地理课程可以培养 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组研究成果
每一个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每一个核心素养的学科表现 每一个核心素养依据学科表现进行
继承○发展○创新
主讲人:韦志榕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
继承○发展○创新
1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新变化
目录 2 对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思考
3 探索适应新的课程目标的教 学策略
基础P教art1育课程目 标的新变化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实施的目标(立
德树人)
课程实施的纲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认识到生物学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 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树立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
对学P科art1核心素养 培育路径的思考
能够对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综合各种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关系,并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 性解释。
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演变、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问题等,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 地域性的解释。
(2)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
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的行动能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力和意志品质
成果三 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地理核心素养等级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情境”,测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 能够做什么。“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有良好结构的情境到不良结构的情境。 另一个向度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状态下,能够怎样做。“深广度”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 平,也由易到难,由单一维度到多维度。这两个向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而对每一 个地理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描述,是对该素养学科表现的反映,不结合具体的地理课程内容。
如果说“空间”是一张网,“区域”或“地方”就是其中的“节点”。空间是有序的, 但是过于抽象,远离生活。地方是杂乱的,但是比较具体而贴近生活。(李秀彬研究员)
地理实践力:一种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能力和思维品质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 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 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 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环境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
狭 义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交接面
广 义
岩石圈沉积层底部
Leabharlann Baidu
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 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 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的水平划分
成果一 地理核心素养的定义、内涵
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 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 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部分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
地理学对空间的研究离不开“区域”。地理区域是地理学家为研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 “一个知识概念、供思考的实体”。地理学科中的“区域”是“空间”的实体化,空间 认知与区域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参考《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及其表现研究》高翠微 博士学
位论文)
经济地理学家不能采用基于“抽象的空间”、建立在严格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均质无 差异”的空间思维方式;只有采用综合分析思维才能使研究结论无限“逼近”地域的 空间分异格局,即“真实的世界”。(摘自《经济地理学思维》刘卫东等)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卷》
素养名称
表现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
影响。
成
素养1:人地协调观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果 二
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和必要性。 (3)能够对现实人地关系问题分析评价,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地理 生物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人地协调观) 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综合思维) 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区域认知)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地理实践力)
(1)“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 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
途径: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发挥学科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学科 历史
对课程目标的表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 能够: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时空观念) 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史料实证) 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历史解释) 5.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家国情怀)
2018年新修订的高中课 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核 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
突出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强调育人目标在学生身上的整体表现
人地协调观
正确的价值观
综
区
合
域
思
认
维
知
地理实践力
思维方式和能力 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 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 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 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养 的
思维方式和能力
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地方综合)
学
科
素养3:区域认知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
表
(2)能够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现
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 (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
思维方式和能力
素养4:地理实践力
(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
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 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早在19世纪以前,就将以定性描述为主 的地理考察、地理探险等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尽管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量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但是野外考察仍然是不可替代 的地理研究手段。
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课程实施的过程 (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
党和国家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的要求
教材
教学
评价
课程的顶层设计(培养目
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确 定原则、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的主要资源
(思想性、科学性、适宜 性、探究性等)
课程实施的效果(把握
正确的育人导向)
2 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经济 社会 生态
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 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 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对现代地球观的哲学思考之一:地球由自然演化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地球科学哲学》
自觉的辩证发展
自发的辩证演化 地球的自然演化阶段(工业文明出现之前) 悠长的时间跨度 辩证的发展历史 基本协调的人地关系
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工业文明出现之后) 地球和人类社会进入了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 期(PRED的严峻现实)
深度和广度
或( 学
由 易 到
逐 步 拓
或 逐 步
科 表
难
展加 现
)深
由简单到复杂
情境
“综合思维”水平划分(对水平的描述)
情境/深广度: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
水平一
能够说出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所包含的相关要素,并能从少数几个地理要素 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水平二 水平三 水平四
能够对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 分析;能够结合时空的变化,对其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 性解释。
艺术
艺术感知 创意表达 审美情趣 文化理解
学科 生物 化学
物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日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西班牙语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科核心素养摘录(2017年版)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音乐 美术 体育与健康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 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
地 理 核
素养2:综合思维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要素综合)
心 素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时空综合)
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
方式:课堂教学 社区服务 研究性学习 志愿服务
目标: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品格
(2)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20世纪80年代,提出把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双基)作为课程目标
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作为课程目标
1 加深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回到学科本质思考的问题
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 什么样的价值观?
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什 么样的品格?
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特点是什么?地理课程可以培养 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组研究成果
每一个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每一个核心素养的学科表现 每一个核心素养依据学科表现进行
继承○发展○创新
主讲人:韦志榕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
继承○发展○创新
1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新变化
目录 2 对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思考
3 探索适应新的课程目标的教 学策略
基础P教art1育课程目 标的新变化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实施的目标(立
德树人)
课程实施的纲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认识到生物学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 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树立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
对学P科art1核心素养 培育路径的思考
能够对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综合各种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关系,并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 性解释。
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演变、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问题等,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 地域性的解释。
(2)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
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的行动能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力和意志品质
成果三 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地理核心素养等级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情境”,测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 能够做什么。“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有良好结构的情境到不良结构的情境。 另一个向度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状态下,能够怎样做。“深广度”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 平,也由易到难,由单一维度到多维度。这两个向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不同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而对每一 个地理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描述,是对该素养学科表现的反映,不结合具体的地理课程内容。
如果说“空间”是一张网,“区域”或“地方”就是其中的“节点”。空间是有序的, 但是过于抽象,远离生活。地方是杂乱的,但是比较具体而贴近生活。(李秀彬研究员)
地理实践力:一种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能力和思维品质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 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 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 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环境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
狭 义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交接面
广 义
岩石圈沉积层底部
Leabharlann Baidu
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 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 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的水平划分
成果一 地理核心素养的定义、内涵
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 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 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