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游记散文-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2013-06-17 16:42:52)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代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洵、轼、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文必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岱的《庵梦忆》、《西湖梦

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学习唐宋、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

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作为具有特定容的文学样式,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意识的产生、旅游生活的展开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而萌芽、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追溯它的发展历程,从先至明清,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呈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古代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散文体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学散文样式的特征,而且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样式的特点和涵。探究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蕴,丰富我们现代旅游文化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古代山水游记的萌牙和产生

先及朝时期,人类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审美观赏为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国威,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始皇巡视天下,是为了征服天下,统一帝国。由于那个时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备旅游的意义,相应地,表现旅游容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即使当时有的典籍中有一些关于山川景物的描写,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时的《山海经》中“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描写就是非常直观而简单的。

到了汉代,随着帝国疆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认识日渐增多,出游活动也有所增加。随着人们对山水和宫殿建筑的新认识,山水、宫殿的描写在当时兴盛的赋体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其波涌而云乱,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又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对宫殿的描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阉;华榱壁璫,辇道纚属”写得多姿而宏伟。然而这样的描写,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现景物,更没有记游的倾向,而是借描写以夸耀帝国的强大。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中,具有大量的写景篇幅,其中写登泰山时的俯视所见、写天门的陡峭和奇险、写登山途中的艰辛,更具精彩;同样,这些描写,其目的也是为当时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这些作品虽然或多或少地写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备山水游记的特点,只能视为最早的山水游记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游记作品。在先到两汉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们已把景物描写纳入作品的叙写围,但是山水风物的描写只是作为表现作品主题的附属品出现,而没有成为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并且这种描写大多只是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没有独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游记在汉时期还没有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山水游记作品还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社会黑暗,使得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他们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寄情山水,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自觉性的观赏,并且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追求种种精神境界。这种追求使得他们的社会审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以及觉醒,使得这时期山水景物的描写不再是表现主题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主要的描写对象。这种旅游意识的加强,使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