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景观设计
大学校园作为年轻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而一提起大学校园中的景观,人们的脑海里总会立即浮现出如诗如画的画面:精妙的园林、清澈的湖泊、典雅的建筑……。在新世纪,校园景观渐渐上升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莘莘学子选择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准。
大学校园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学习、生活的场所,这些年轻人将在这个空间里度过他们的身体和思想成长中最为剧烈的时期,可能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这个园区内的每一幢建筑、每一个雕塑、每一个花坛、每一棵树木都可能让他们驻足,让他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仍记忆犹新。例如北大学生一谈起自己美丽的校园,就首先想起“一塔湖图”,未名湖岸边的博雅塔的身影映在湖中,每个到北大的人都向往看到湖光塔影的图画。
环境艺术的核心应是生活艺术,美化环境,最大程度上是美化生活。大学校园环境是师生们的露天“起居室”,从课间休息、室外阅读,到聚合交往、散步休息等等都与之息息相关。
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加活跃,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渴望人际交流,更需要广阔的自然空间,而这些空间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空间以外,校园内的小树林,林荫路,池塘边,往往是学生停留的地方,或交谈,或散步,或静静的读书。
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方面,校园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修养、情操、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校园环境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现代人学校园建设中应该重视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元素
一、雕塑
无论在教育上、人文上和知识上,雕塑都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
景观,从中引出的寓意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如唐山学院图书馆前的茅以升塑像,茅老衣着简朴,淡泊宁静的身姿及神志,凝重中不失慈祥,深刻中不失质朴,衬托出当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不阿、宽厚善良的人格力量。让许多的学生与茅老有心灵上的交流。塑像基座上的格言更展示了茅老的奋斗历程:“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己走过十之七八,问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二、水景
自然状态湖泊和小的人工池塘,无论大小,其中的水体都能给予环境以生气,相对与体型巨人的建筑,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切感。无论动态和静态,水都能赋予空间灵气。池塘水表现为静,水体反射四周建筑,展现空间融合于自然的特点。喷泉水体表现为动,或面形、或线形、或点形。一动一静的结合,对比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学习、休憩空间氛围。
三、绿色植物
大面积草地、富有造型的灌木、成排的树木围合成一个又一个生态空间,绿色植物被人们称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绿色可以使长时间从事脑力和视力活动疲劳的人脑和眼睛得以恢复,并且达到改善校园小环境、小气候的作用。随着冷季型植物的引入,现在北方大学校园也正在逐步形成四季长绿、三季有花的校园环境,为学习、教学、科研和生活在这里的师生员工营造了更具恬静、怡心、自然的环境。
四、广场
适当的校园广场建设,可以丰富校园内的院落感,现代小的教学组团型的教学模式大多有一个围合的空间,这个空间很适合建设一个小型的广场,供学生举办小型活动使用。
现在新规划建设的大学校园,都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作为一个设计条件加以重视,并且突出了生态景观、人文景观设计。新大学校园规划职能分区更加科学合理,在各分区之间又有各种文化景观分布其间。新的大学校园规划,很多都吸纳了生态设计、人文设计。在校园环境充分进行文化景观设计,使新的校园有更为宽畅的室外自然空间,给师生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建设就突出的表达了一个新的大学规划理念:大学园林。这个新概念已经引起了很多校园规划专家的兴趣。紫金港校区的布局将园林概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以“园”为特征,形成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校园环境。在校园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有主有次的园林组团,使园林包围建筑,建筑建在园中,按地貌自然分布,形成人、建筑、自然的和谐氛围。现在该校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大小十余个园林组团已经建成,园林化格局初步形成。校园景观建设的品位与内涵
在古典美学领域,“品味”一直是核心范畴之一,其含义极丰富。西方古典美学认为, 品味是主体经由想象而产生的辨识美丑善恶之能力, 它既有因时代、民族和个体差异不同而导致的相对性, 又有源于主体内在一致“自然本性”的一致性。康德指出, 品味乃是一种理性的判断力, 是人类先天普遍共有的“感觉力”。总的看来, 品味作为一个整合的概念, 标志着主体的某种审美品鉴能力和判断力,它不仅体现在生产主体的行为之中, 同时它还广泛地反映在接受主体和流通主体等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根据上述解释, 大学既是社会中一种“主体”或“生产主体”, 它必然就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因此, 大学应该是有“品味”可言的。正是大学的教师、学生的工作方式、精神风貌、建筑风格、制度文化决定了大学品味的高低,而这其中校园的景观环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 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它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反映“大学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大学的品味不仅体现在知识生产、传授、流通的主体教师、学生身上, 还广泛地体现在学校管理、后勤等方面, 它无时不在, 无所不在。
大学校园良好的景观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共同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风景优美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的师长、高雅丰富的校园活动等等, 这些因素的教育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 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的实践证明, 高品味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智慧的增长大有助益, 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