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三代厌氧生物处理技术2课时081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反应器结构
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荷兰 Wageingen农业大学的 Lettinga等人率先开发的。 其构造与UASB反应器有 相似之处,可以分为进水 配水系统、反应区、三相 分离区和出水渠系统。与 UASB反应器不同之处是, EGSB反应器设有专门的 出水回流系统。
2、工作原理
EGSB反应器中装有一定量的颗粒污泥,当有机废 水及其所产生的沼气自下而上地流过颗粒污泥床 层时,污泥床层与液体间会出现相对运动,导致 床层不同高度呈现出不同的工作状态。
(5)沉淀区:第2厌氧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区进 行固液分离,上清液由出水管排走,沉淀的颗粒 污泥返回第2厌氧区污泥床。
3、IC工艺的技术特点
IC反应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在控制厌氧 处理影响因素方面比其它反应器更具有优势。
(1)容积负荷高:IC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微生物 量大,且存在内循环,传质效果好,进水有机负 荷可超过普通厌氧反应器的3倍以上。
5、EGSB反应器的工程应用
20世纪90年代荷兰Biothane System公司推出了一 系列工业规模的EGSB反应器,应用领域已经涉及 啤酒、食品、化工等行业。实际运行表明,EGSB 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可达到UASB的2-5倍。下表是 几个典型的EGSB处理不同类型废水运行情况的例 子。
处理啤酒生产废水的EGSB反应器
1、IC厌氧工艺的工作原理
如图进水由反应底部进入第一厌 氧反应室,与颗粒污泥均匀混 合,产生的沼气被集气罩收集, 大量沼气携带第一厌氧室的泥 水混合液沿着提升管上升到反 应器顶的气液分离器,沼气由 导管排出,泥水混合液沿着回 流管反回到第一厌氧反应室的 底部,实现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废水处理后自动进入第二厌氧 反应室,反应后的泥水经固液 分离后,上清液由出水管排走, 污泥自动返回第二厌氧反应室。
当废水上升流速较低时,颗粒污泥相对静止,床层 空隙率操持稳定;当流速达到一定数值时,床层 空隙便开始增加,床层也相应膨胀。当上升流速 超过临界流速后,污泥颗粒呈悬浮状态,颗粒床 被流态化,再进一步提高进水流速到最大流化速 度时,载体颗粒将产生大量的流失。
从颗粒污泥流态化的工作 状况可以看出EGSB反应 器的工作区为流态化的 初期,即膨胀阶段,进 水流速较低,一方面可 保证进水基质与泥泥颗 粒的充分接触和混合,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或 消除静态床( UASB) 中常见的底部负荷过重 的状况,从而增加了反 应器对有机负荷、毒性 物质的承受能力。
2、IC反应器结构
IC反应器基本构造如图 所示,它相似由2层 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 按功能划分,反应器 由下而上共分为5个区: 混合区、第1厌氧区、 第2厌氧区、沉淀区和 气液分离区。
(1)混合区:反应器底部进水、颗粒污泥和气液分 离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区混合。
(2)第1厌氧区: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 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 沼气。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 区内污泥呈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了泥水表面接 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的活性。随着沼气产量 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混合物被沼气提升至顶部的 气液分离区。
(3)气液分离区:被提升的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 泥水分离并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 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 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4)第2厌氧区:经第1厌氧区处理后的废水,除 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 进入第2厌氧区。该区污泥浓度较低,且废水中大 部分有机物已在第1厌氧区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 量较少。沼气通过沼气管导入气液分离区,对第2 厌氧区的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 条件。
处理淀粉生产废水的EGSB反应器
三、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
IC厌氧反应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荷兰 PAQUES公司推出的。目前,该工艺已经 成功地应用于啤酒、造纸及食品加工等行 业的生产污水处理中,由于其处理容量高、 投资少、占地省和运行稳定等优点引起了 各国水处理人员的瞩目,被称为第三代厌 氧生化反应器的代表工艺之一。
第三代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一、概述 在厌氧反应器中污泥和废水的混合是影响到去除效
果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布水系统和反应器中液体 表面上升流速、产生沼气的搅动等因素对污泥和 废水的混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UASB等第二 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时, 由于不可能产生大量沼气的搅动,反应器中的混 合效果较差,如果提高反应器的水力负荷来改善 混合状况,则会出现污泥流失。所以,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提出了以 EGSB、IC、UBF、ABR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生物 反应器。
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共 同特点如下:
1、微生物以颗粒污泥固定 化方式存在于反应器中, 反应器单位容积的生物量 更高;
2、能承受更高的水力负荷, 并具有较高的有机污染物 净化效能;
3、具有较大的较大径比, 一般在5-10以上;
4、占地面积小;
5、能B中颗粒污泥的特性
EGSB工艺中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好,有效地 减少了悬浮于消化液中的微生物个体数量, 避免了微生物随消化液大量流失的可能性, 保证了厌氧反应器中高浓度活性污泥的滞 留量,进而为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奠 定了基础。
EGSB中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① 将细胞运到惰性物质或其他细胞(基底)的表面。 ② 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力可逆吸附于基底上。 ③ 通过微生物表面的鞭毛、纤毛或胞外多聚物将细
胞吸附于基底上。 ④ 细胞的倍增和颗粒污泥的形成。
4、EGSB工艺的主要特点
EGSB工艺作为一种改进型的UASB,虽然在结构形 式、污泥形态等方面与UAS非常相似,但其工作 运行方式与UASB显然不同,液体表面上升速度高 使颗粒污泥床层处于膨胀状态不仅使进水能与污 泥充分接触,而且有利于基质和代谢产物在颗粒 污泥内外的扩散、传送,保证了反应器在较高的 容积负荷条件下正常运行。EGSB反应器的主要特 点如下表所列。
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荷兰 Wageingen农业大学的 Lettinga等人率先开发的。 其构造与UASB反应器有 相似之处,可以分为进水 配水系统、反应区、三相 分离区和出水渠系统。与 UASB反应器不同之处是, EGSB反应器设有专门的 出水回流系统。
2、工作原理
EGSB反应器中装有一定量的颗粒污泥,当有机废 水及其所产生的沼气自下而上地流过颗粒污泥床 层时,污泥床层与液体间会出现相对运动,导致 床层不同高度呈现出不同的工作状态。
(5)沉淀区:第2厌氧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区进 行固液分离,上清液由出水管排走,沉淀的颗粒 污泥返回第2厌氧区污泥床。
3、IC工艺的技术特点
IC反应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在控制厌氧 处理影响因素方面比其它反应器更具有优势。
(1)容积负荷高:IC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微生物 量大,且存在内循环,传质效果好,进水有机负 荷可超过普通厌氧反应器的3倍以上。
5、EGSB反应器的工程应用
20世纪90年代荷兰Biothane System公司推出了一 系列工业规模的EGSB反应器,应用领域已经涉及 啤酒、食品、化工等行业。实际运行表明,EGSB 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可达到UASB的2-5倍。下表是 几个典型的EGSB处理不同类型废水运行情况的例 子。
处理啤酒生产废水的EGSB反应器
1、IC厌氧工艺的工作原理
如图进水由反应底部进入第一厌 氧反应室,与颗粒污泥均匀混 合,产生的沼气被集气罩收集, 大量沼气携带第一厌氧室的泥 水混合液沿着提升管上升到反 应器顶的气液分离器,沼气由 导管排出,泥水混合液沿着回 流管反回到第一厌氧反应室的 底部,实现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废水处理后自动进入第二厌氧 反应室,反应后的泥水经固液 分离后,上清液由出水管排走, 污泥自动返回第二厌氧反应室。
当废水上升流速较低时,颗粒污泥相对静止,床层 空隙率操持稳定;当流速达到一定数值时,床层 空隙便开始增加,床层也相应膨胀。当上升流速 超过临界流速后,污泥颗粒呈悬浮状态,颗粒床 被流态化,再进一步提高进水流速到最大流化速 度时,载体颗粒将产生大量的流失。
从颗粒污泥流态化的工作 状况可以看出EGSB反应 器的工作区为流态化的 初期,即膨胀阶段,进 水流速较低,一方面可 保证进水基质与泥泥颗 粒的充分接触和混合,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或 消除静态床( UASB) 中常见的底部负荷过重 的状况,从而增加了反 应器对有机负荷、毒性 物质的承受能力。
2、IC反应器结构
IC反应器基本构造如图 所示,它相似由2层 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 按功能划分,反应器 由下而上共分为5个区: 混合区、第1厌氧区、 第2厌氧区、沉淀区和 气液分离区。
(1)混合区:反应器底部进水、颗粒污泥和气液分 离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区混合。
(2)第1厌氧区: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 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 沼气。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 区内污泥呈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了泥水表面接 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的活性。随着沼气产量 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混合物被沼气提升至顶部的 气液分离区。
(3)气液分离区:被提升的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 泥水分离并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 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 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4)第2厌氧区:经第1厌氧区处理后的废水,除 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 进入第2厌氧区。该区污泥浓度较低,且废水中大 部分有机物已在第1厌氧区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 量较少。沼气通过沼气管导入气液分离区,对第2 厌氧区的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 条件。
处理淀粉生产废水的EGSB反应器
三、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
IC厌氧反应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荷兰 PAQUES公司推出的。目前,该工艺已经 成功地应用于啤酒、造纸及食品加工等行 业的生产污水处理中,由于其处理容量高、 投资少、占地省和运行稳定等优点引起了 各国水处理人员的瞩目,被称为第三代厌 氧生化反应器的代表工艺之一。
第三代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一、概述 在厌氧反应器中污泥和废水的混合是影响到去除效
果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布水系统和反应器中液体 表面上升流速、产生沼气的搅动等因素对污泥和 废水的混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UASB等第二 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时, 由于不可能产生大量沼气的搅动,反应器中的混 合效果较差,如果提高反应器的水力负荷来改善 混合状况,则会出现污泥流失。所以,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提出了以 EGSB、IC、UBF、ABR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生物 反应器。
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共 同特点如下:
1、微生物以颗粒污泥固定 化方式存在于反应器中, 反应器单位容积的生物量 更高;
2、能承受更高的水力负荷, 并具有较高的有机污染物 净化效能;
3、具有较大的较大径比, 一般在5-10以上;
4、占地面积小;
5、能B中颗粒污泥的特性
EGSB工艺中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好,有效地 减少了悬浮于消化液中的微生物个体数量, 避免了微生物随消化液大量流失的可能性, 保证了厌氧反应器中高浓度活性污泥的滞 留量,进而为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奠 定了基础。
EGSB中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① 将细胞运到惰性物质或其他细胞(基底)的表面。 ② 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力可逆吸附于基底上。 ③ 通过微生物表面的鞭毛、纤毛或胞外多聚物将细
胞吸附于基底上。 ④ 细胞的倍增和颗粒污泥的形成。
4、EGSB工艺的主要特点
EGSB工艺作为一种改进型的UASB,虽然在结构形 式、污泥形态等方面与UAS非常相似,但其工作 运行方式与UASB显然不同,液体表面上升速度高 使颗粒污泥床层处于膨胀状态不仅使进水能与污 泥充分接触,而且有利于基质和代谢产物在颗粒 污泥内外的扩散、传送,保证了反应器在较高的 容积负荷条件下正常运行。EGSB反应器的主要特 点如下表所列。